“救死扶伤,是我毕生的使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在武汉度过了他的54岁生日。

1月24日,除夕当天,陆伟接到了驰援武汉的通知。1月26日,大年初二,作为天津市第一支援鄂医疗队党总支书记、领队,他带领由天津32家医院的138名医护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奔赴湖北武汉前线,投入到同新型冠状病毒斗争的战役中。

武汉市青山区武钢二院是他们的对接援助医院,然而,摆在陆伟和队员们面前的困难是始料未及的。医疗队即将入驻的是一座废弃多年的楼房,没有最基本的医疗设施,也没有药物,根本不具备任何救治条件。而在他们到达武钢二院前,听说天津医疗队即将抵达的消息,当地已接收了60多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住进这座残破的大楼。

1月28日一大早,陆伟紧急召开临时党组织会议,决定当天上午10点进入“红区”,克服一切困难接管病人。借助17年前抗击非典的经验,陆伟要求必须把医院分隔出红区、黄区、绿区,才能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不会交叉感染,也使诊疗更加规范。可当时病人已入院,无法让工人进去分区施工,紧急情况之下,他带着几名队员穿上防护服进入大楼,拉上警戒线开始进行红区、黄区、绿区的分区。

开展分区工作的同时,陆伟还带领队员们对已收入的病人进行安抚,“虽然病人看不到我们的脸,但他们能看到我们的眼神,能感受到我们打赢这一仗的信心,所以渐渐平静下来,刚入院时的绝望变成了对病愈的希望”。

下午5点,接管工作终于艰苦地完成。在天津医疗队的努力下,武钢二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建立起来。

这一天,是陆伟的生日。一整天他都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天有什么不同。当天的早餐有挂面汤,于是他盛了一碗,权当是给自己过了生日。

在收治病人的过程中,陆伟运用当年抗击非典的经验,第一个提出了“感控三原则”来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实行分区管理,严格划分红区、黄区、绿区,避免交叉感染;实行规范防护,既保证人员安全,又避免过度防护;实行一人盯一人,一对一检查防护措施,确保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为提高救治效率,坚定患者信心,他又第一个提出了“救治三原则”:轻症患者尽快出院,重症患者尽快转轻,尽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感控三原则”和“救治三原则”的“天津模式”,得到了国家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肯定,并在其他医疗队中进行推广。

武钢二院收治的危重病人占比很高,陆伟带领医生们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70多岁的患者翟大娘刚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稍一运动就掉到30%,情况很不好。医生们为她制定了以心理引导为主的治疗方案,翟大娘吸氧后血氧饱和度达到了90%以上,便马上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好转后逐渐减少了氧流量,血氧饱和度依然能达到90%以上,继续表扬;从危重型变为普通型后,渐渐把每天吸氧20小时减少为10小时……不断的鼓励伴随整个治疗过程,直到翟大娘病愈出院。

驻扎在武钢二院的天津医疗队,被国家卫健委称为“最艰苦的一支队伍”。面对混乱的环境、极差的医疗条件和数不清的困难,队员们从始至终充满了斗志。如何凝聚人心、激发斗志?陆伟说:“关键时刻,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出来,这是我们保持旺盛战斗力的法宝。”他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所有讲话精神,并组织召开临时党总支党员大会,带领党员认真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初心,提振士气。在救治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医院里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他带领党员干部冲在前面,争当疫情防控斗争中的一线党旗“护旗手”。在武汉期间,天津首批医疗队有46名队员火线入党。

在武钢二院的33天,“尽管我们这么难,但我从未听过任何一个人抱怨,大家都是积极乐观的。因为只有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才能把乐观的情绪带给病人。”陆伟说。33天,天津医疗队收治病人277名,其中77名为危重病人,201人治愈出院。

2月底,贵州医疗队即将来武钢二院换防,天津医疗队就地休整。听说天津的医生要离开了,病人们从病房里走出来,走到楼道里争着跟队员们合影,很多人都哭了,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些医护人员跟他们是“生死之交”。

最让陆伟骄傲的是,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做到了“零感染,零掉队,零心理问题”。驰援武汉时138人,凯旋时依然是138人。在武汉期间,陆伟有时也感到压力大、睡不着觉,但大家把他当“主心骨”,说跟着他在前线“特别踏实”。

为铭记天津医疗队为武汉人民所做贡献,青山区区委决定将天津医疗队的救治原则立牌匾,放在长江雁滩公园,同时修建天津市花月季园。

陆伟永远忘不了,36年前,18岁的他踏入天津医科大学的校门,在开学典礼上,他特别幸运地从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朱宪彝手中接过了人生第一件白大衣。“朱校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他是我永远的榜样。那一刻我就知道,救死扶伤,是我毕生的使命。”陆伟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