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南王磊”更早的张萌萌,以及“南捞仔”最摇滚的一张专辑

最近买了一张张萌萌的黑胶,是他1995年专辑《Come On Baby》的复刻版。比起十几年前的首版,这次的黑胶由老哥(王昕波)又进行了重新的混音,所以在低频等细节方面,比起1995年的版本明显有所改善。

这张黑胶是由“司乐唱片”出的,虽然这个厂牌并没给我推广费,但我还是要一厢情愿的帮他们推广一下。

这几年的“司乐唱片”,复刻了尹吾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超载”《生命之诗不插电现场》、“地下婴儿”的《觉醒》,以及《摇滚北京·另类续传》(即之前的《另类拼盘》)等“活久见”的经典,也给尹吾出了最新的专辑《生于中国》,接下来则还要复刻《摇滚北京》的三张合辑。对于这种融情怀和传播于商业的厂牌,我们还是要多鼓励一下的。

此处应该有掌声若干。

不过,销售形势也不容乐观。比如张萌萌的这张《Come On Baby》,从2018年年底发行到现在2020年初,当时只印了黑胶150张、粉胶150张,总共也才300张的专辑,但到现在还没卖完……

不管怎么讲,张萌萌的这张专辑我是要大大推荐的。在这里先划一下重点——这是中国摇滚乐历史上,严重被忽略的一张专辑。以及,我称它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南方摇滚的集大成之作。说没有之一,也是可以的。

说到南方的摇滚,需要先提一下1994年和1995年陆续发行的两张《南方大摇滚》合辑。

在这两张合辑中,主要收录了岭南地区一些乐队的作品,比如“单行道”、“No Name”、“啫喱”、“天窗”、“焦距”、“The Pagan”、“铁面人”、“盲流”等等乐队。还包括同样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如南京的乐队:“待定”和“爱国者”乐队的作品。

这其中,“待定”乐队的名字可能让你觉得很陌生。不过,这个乐队的主唱兼贝司手,后来却成为了音乐圈的大佬,他就是“十三月唱片”创始人,以及“民谣在路上”和“新乐府”等音乐项目创办人的卢中强。

《南方大摇滚》出现的意义不言而喻,即希望在当时中国摇滚=北京摇滚的认知中,以这样一种方式,一洗“摇滚不过江”的“耻辱”,让更多人通过南方乐队的作品,来了解南方的摇滚乐。

当然,比起当时北京的摇滚乐队,《南方大摇滚》里的乐队作品,确实还处于参差不齐的水准,所以这两个合辑的推出,更多还是纪录意义大于音乐本身。

但张萌萌的这张《Come On Baby》不同!

作为最早一批南漂的歌手,张萌萌在此前已经出版过《将身心都交给你》和《流浪的心 流浪的梦》两张非常成熟、并且被市场认可的流行音乐专辑,他既有成熟的音乐技术和经验,在当时南方音乐重镇的广州,还能够享受顶级的资源保障。

甚至就连《南方大摇滚》这两张合辑,本身也是由他的“萌萌音乐”参与发起和制作的。至少从音乐资源、技术和意识上,张萌萌从一开始,就已经代表了当时南派音乐的最高水准。

事实也是如此。

和同期的北京摇滚乐,大部分还是以Hard Rock和Heavy Metal的曲风为主,尤其是个人和乐队,也会向类型化的音乐发展不同。张萌萌在《Come On Baby》这张专辑里,真正在音乐曲风上,做到了更多元化的包容。整张专辑不仅有Hard Rock、Heavy Metal这种典型摇滚风格的作品,还融合了迷幻摇滚、布鲁斯摇滚,甚至是R&B摇滚的风格,在九十年代中期,这绝对算得上是国际化的视野。

至于这张专辑牛在哪里?我们先绕开张萌萌的创作和演唱,从乐队和歌词两个角度入手,因为正是这两个角度,和张萌萌一起成就了这张堪称传奇的专辑。

其实在《Come On Baby》这张专辑发行前,《变化的年代》和《刺客列传》两首作品,就已经先期收入在了《南方大摇滚》合辑摇滚中。其中,《刺激列传》这首歌的演唱条目之后,印的是张萌萌+“卜通100大乐队”。

而说起南方流行乐,“卜通100”和“新空气”,都是两个绕不开的标志。

虽然可以把“卜通100”和“新空气”都称为乐队,但它们并不是像“黑豹”、“唐朝”这样纯粹的乐队,这多少也和岭南地区重商的文化氛围有关。

“新空气”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创作组合,主要的人员构成是解承强、毕晓世和张全复,他们虽然发过《新空气的声音》(1987)这张专辑,但三位成员更多的“功能”,其实还是创作。而当时真正参与演奏的乐手,像吉他手捞仔、贝司手李小林,以及鼓手贺宇旭,实际上同时也是“卜通100”的乐手。

所以,从商业的角度来讲,“新空气”很像是一个创作人的矩阵组合。

而“卜通100”同样也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乐队。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卜通100”更像是一个泛娱乐的生态平台或厂牌,或者说是泛娱乐的矩阵。它包括了歌舞厅(现在应该叫Live House了)这样的实体,也有乐队这样的音乐技术资源,同时还包括艺人经纪和制作公司这样的属性。

“卜通100”歌舞厅,位于越秀区的东山宾馆内,在当时其实就是最时髦的音乐茶座。而“卜通100”这个名字,是当台湾音乐人侯德健给取的。

“卜通”代表着是心脏跳动的声音,而100指的是心跳频率。每分钟100下的跳动,确实够快的,但恰恰也代表了一种激情,一种呼之欲出的即视感。

在“卜通100”唱过歌的歌手不少,包括了那英、朱哲琴、金学峰、毛宁、林依轮、火风、韩晓等等。其中有很多,后来都成了岭南流行乐的代表歌手。

而当时,曾经在“卜通100”唱过歌的一位名叫苏珊的女歌手,后来更是红遍中国。她,就是黄绮珊。

和“新空气”类似,作为乐队的“卜通100”,其实也是一个开放型的组合。乐队黄金时期,大致上是以吉他手捞仔、键盘手毕晓笛、鼓手贺宇旭和贝司手李小林作为班底。

但在不同时期,也经常会有其他乐手参与“卜通100”。比如后来“黑豹”乐队的键盘手冯小波,就在“卜通100”当过乐手。而2016年出版过一张非常优秀爵士人声专辑《盛放》的王璁,也曾经在“卜通100”兼职弹过键盘。而当时的她,还只是星海音乐附中的高中生。

当然,无论是“卜通100”还是“新空气”,反正都绕不开一个名字,那就是捞仔。

捞仔原名吴立群,在当时这个名字很容易和吴群立搞在一起。后者,是广州籍的前国脚。

捞仔这个词在粤语里,其实是一个带有歧视和贬义的词。它很像是北京人嘴里的王德彪(WDB),或者上海人眼里的“硬盘”,都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比较歧视的用语。不过,吴立群自己用捞仔这个名字,则多少有些戏谑的意思,也很摇滚。

一直以来,关于捞仔的很多履历资料上,都把他写成温州人。在2016年和捞仔老师一起录制《中国之星》节目时,曾经问过他本人,而他本人更愿意把自己称为义务温州丽水人。

因为捞仔的父亲是义务人,他也出生在义务,而母亲是温州人,但捞仔后来又在丽水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也是经历了少年和青年期的一段重要岁月。

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加上喜欢上了吉他,捞仔在1985年离开了丽水,他首先来到了杭州拜师学艺,第一个师傅就是倪海根。

倪海根也是杭州最早的吉他老师。可以这么说,但凡是杭州本地会弹点吉他的65后,以及75前的70后,大部分都跟倪海根老师学过弹吉他。毕竟,当时的杭州真的很小。

当年的倪老师,也是杭州时尚界和艺术界弄潮儿。曾经的绯闻女友,叫董卿。

不过,捞仔的天赋,也让他很快需要更大一个舞台,于是他很快离开省城杭州,南下去了另一个省城广州。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国际名师的指导和交流,只靠着一些海外教材的练习,最后竟然能通晓各种音乐风格的演绎,甚至最后还学会了电脑编曲,在拜师之后更掌握了弦乐编写,这真的只有天赋和才华能够解释了。

神奇的时代,才能够出现神奇的草莽英雄!

关于捞仔,当时中国摇滚圈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北老五、南捞仔”。当然,这是关于吉他手的版本。再往后一点,还有一个关于主唱的版本,叫“北崔健、南王磊”。

虽然不同的吉他手,不适合用来比较,但捞仔和老五作为九十年代国内音乐圈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吉他手,将他们做一些类比,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他们代表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导向。

作为“唐朝”乐队的吉他手,老五更多把吉他演奏,当成是一种纯艺术的创作。所以,老五的演奏经常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元素,甚至有点神出鬼没、不走寻常路的意思。

但捞仔不同。在这里,我很赞同李广平老师对于捞仔演奏的评价,那就是“华丽而干净、准确而标准”,而他许多华彩的Solo,也都是基于干净和准确的基础之上即兴发挥。

从音乐工业来讲,捞仔就是职业乐手的典范,能够适应各种风格,而且能成为乐队的定心丸,保证一首作品音乐演奏的精确性。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在音乐编曲、原声音乐制作,以及大型音乐活动音乐总监等位置上胜任的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有着“北老王、南捞仔”的传说,但因为捞仔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给一些流行音乐伴奏,比如李春波的《小芳》、杨钰莹的《我不想说》等等。所以,他真正在摇滚上的发挥,反倒不为很多人所知。

而张萌萌的《Come On Baby》这张专辑,恰恰是当时的捞仔,将自己的吉他技术最大化的平台,也是能够完整体现当时捞仔技术和特点的一张专辑。至少比起很多他参与的流行音乐专辑,这张专辑是最会让他过瘾的一张。

不用挑太多的例子,就拿专辑的第一首《Come On Baby》举例说明。当时的捞仔,在吉他演奏上不像北京大多数的吉他手那样个性鲜明的躁,但在音乐节奏的掌握和技术的呈现上,却有着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小技术无可挑剔,但却又不过火,吉他效果器的音乐色选择合理到位。像《变化的年代》里的Solo,激烈中还是保持着分寸感。这一点上来讲,捞仔其实更像是很多日本的职业乐手,弹什么像什么,而且听起来很舒服。

这一点,其实对于这张专辑的其他乐手,比如键盘毕晓笛、贝司李小林和鼓手贺宇旭,同样适用。这,也和他们常年在“卜通100”担任驻场乐队,拥有大量伴奏经验,并且游走于不同风格的作品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乐队和捞仔的吉他,《Come On Baby》这张专辑之所以神奇,还因为专辑作品的歌词。

专辑十首作品,分别由三位创作者填词,张萌萌本人和沈颢分别创作了四首,而专辑企划和文案的李广平,则填写了其余两首歌词。

张萌萌的填词,其实还是比较偏向他个人的情歌写作风格,也是当时台湾流行音乐比较常见的表达,细腻、工整并且通俗流畅。

李广平是岭南流行音乐黄金期中,最优秀的文案和企划,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曾经在“中唱广州”和“太平洋影音”,策划了不少优秀的专辑。比如李春波的《小芳》,光头李进的《你在他乡还好吗》这些岭南流行乐的代表专辑,就都是李广平的企划作品。

与此同时,李广平也是一位优秀的填词人,他流传最广的填词作品,就是光头李进的《你在他乡还好吗》。

在《Come On Baby》专辑里,李广平一共填写了两首作品,分别是《变化的年代》和《我行我素》。作为中文系的才子,李广平的文字风格扎实饱满,一板一眼、有规有矩。而在这个基础上,又有着一定的情绪肆意挥洒,比如《我行我素》里的“把生命唱成一首歌”,就是一种典型知识分子式的意气风发。

当然,让《Come On Baby》这张专辑在音乐文本,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体现出破格效果的,则是因为另一位“玩票”词人沈颢的出现。

同样是来自中文系的沈颢,毕业于北京大学。当时的他,也是广州著名的报人,至于后来的事……这里就不说了。

但沈颢的歌词,写得可真是好,虽然这不是他的专业和职业,但寥寥几首歌词,却呈现出一个诗人的格局和想象力。

《1969年2月29日》,就像是一个卡夫卡式故事的变奏,荒谬中充满着合理,现实着又飘浮着荒诞。“国家医院”和“殡仪馆”这种非常用的歌词文字意象,以及“一把纸伞悄悄走出小巷”和“一支红色的箭射向生病的太阳”这样的寓意和想象,都是在扎实的文字基础上,完成了破格和变奏,立刻让张萌萌的作品,充满了文学层面的隐喻。

简单明了的《美人计》,也是完全突破了书生格调,充满了江湖的草莽之气。“请你引诱我”这样的歌词,大胆泼辣却异常摇滚。在当时,我那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父亲,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只用了三个字对它进行评价——“不要脸”。

这三个字,其实倒是点破了这首歌曲打破传统的用意。而打破传统是一种对抗,也是专辑中另一首作品《我行我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是九十年代中国摇滚乐最大的一个表达命题。

《刺客列传》则用大量的历史和成语,铺陈出摇滚版本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图景。而专辑压轴的《我的感觉病了》,则是除《1969年2月29日》之外,这张专辑的又一首神作。

在这首作品里,沈颢用的是意识流的写法。排比的句子像呓语般呈现感受,大量日常的意象纷至沓来,要不形成画面感都难。至于最后的 “我用我的头发系住了舌头”和“我把我的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超现实的意象,以及“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的感觉病了”的结语,都让整首作品充满了悲剧史诗的壮阔和苍凉意境。

连绝望,都如此磅礴!

也正是沈颢在文字上的破格,让张萌萌的这张《Come On Baby》,在多元的音乐、精湛的技术之外,更赋予了音乐以外独立的文学意味。

当然,要说这张专辑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反倒是《Come On Baby》这个专辑名,取的有点小家子气了。对于这样一张音乐非常多元,故事精彩纷呈的专辑,其实倒像是专辑中的那首《梦》一样,更适合用梦境之类的概念,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统一的文本格局。

我是不是有点没事找事?

再来说说张萌萌的演唱。张萌萌在这张专辑里,面对如此多元化的曲风,又是怎么处理的呢?答案就是一个字:演。

千万不要觉得演对于音乐来讲,有点虚伪和不真实,尤其是对于摇滚作品来讲,怎么能用演的方式对待呢?但事实上,恰到好处的演,就是一种人声层面对音乐的量体裁衣。

除了在Hard Rock和Heavy Metal类型作品里比较铿锵的演绎之外,专辑同名曲《Come On Baby》,张萌萌用的则是一种近似于Michael Bolton的演绎,带有一点点R&B的味道。将当代R&B和摇滚乐结合在一起,在当时绝对是个超前的尝试。

而《窒息》里用“窒息”式的唱法,《梦》里用“梦幻”般的轻声吟唱,以及《我的感觉病了》里那种“奄奄一息”式的病态声线,一个演字,也让这张专辑不同题材和曲风的作品,来符合创作气质的活灵活现。

最后,在查看专辑内页时,还有一个小插曲。

这张专辑的伴唱阵容,也是相当强大,除了张萌萌本人,以及吉他手捞仔等等之外,几个月后就将迎来人生第一张专辑的王子鸣,同样出现在这个和音名单里。

而在这个名单里,还有一个名字,叫黄勃。考虑到在差不多同时期的时候,后来的影帝黄渤,恰好正是在广州唱歌厅的时代,而且他还签约过这张专辑的出版方——“太平洋影音”,所以第一时间我还以为是内页印错了他的名字。

通过微信和张萌萌兄的确认,这个黄勃其实并不是那个黄渤,而是当时“盲流”乐队的主唱黄勃。这支乐队的作品《城市垃圾》、《植物人》和《夜歌》等,也分别收录在两张《南方大摇滚》合辑里。

关于《Come On Baby》的故事,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