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背后的肮脏交易,刷新了我的三观!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的一条热搜新闻:

上海的一个高级私立幼儿园,校长利用职务之便,潜规则孩子的家长。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妈妈为了孩子能够进这所幼儿园,竟然接受了这样的潜规则。

光是看到这样的对话,都感觉自己的三观受到了挑战:

自古以来,师者,乃传道受业解惑也。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良性关系渐渐变得畸形,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妈妈屈服于校长的淫威,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身体。

而无辜的孩子,却成为了这场成人游戏中唯一的筹码。

这其中的细思极恐,与今天要讲的电影不谋而合——

《女教师》

这部不是恐怖片,却胜似恐怖片的电影,道尽了人性的丑恶和不堪。

故事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所小学。

新来的女教师达玛莉刚刚来到这所小学任教,她作为班导上课做的第一件事——点名。

相信大家学生时期,都经历过被老师点名支配的恐惧。

但这里的点名,却有所不同。

学生不仅要站起来让班导认识,还要详细的报上自己父母的职业。

班里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说出家长的职业,他们有的是光鲜亮丽的法官医生,有的是朴素平凡的工人阶层。

而班导,就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录着这一切。

看似轻松绝妙的开场,但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会瞬间get到班导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是毫不掩饰的“索取贿赂”的前戏,一种见怪不怪,稀松平常的微小腐败。

从这位女教师到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学生和家长们的噩梦开始了。

因为她利用自己教师的职务之便,开始为自己的私人生活谋好处——

比如,海伦的妈妈是发型师,她就免费做了时髦的发型;

有学生家长是修理工,她就总是打电话给这位家长来给自己修台灯;

还有的学生家长是厨师,她想吃蛋糕通知一下就有。

而蛋糕,全部被她拿去送给了她想要勾引的离异男家长。

甚至更过分的是,她让身体残疾的失业家长,每周四早晨6点钟起床,替她去商店排队买新鲜的蔬菜。

每位家长按照职业的不同,成了这位班导的私人助理。

更不要说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和食物,她总是能厚着脸皮向家长们打电话索要。

女教师假模假式地请求,装腔作势地感谢。

对于这些愿意跪舔拍马屁的家长,女教师会提前给他们的孩子透露考试题。

“请海伦先看第5课第3题的动名词。”

这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摆在面前,特别现实,而现实的面目也无比可憎。

为人师表?有人说这是为人师婊。

对于这样的恶行,难道就没有学生和家长反抗吗?

当然有。

但女教师对于那些拒绝为自己服务的人,她会默默地记下这些父母的名字,最后,把一切的怨气发泄到他们的孩子头上。

让那些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全方位的羞辱他们的自尊。

甚至气急败坏时,还会上手又打又骂。

小女孩丹卡,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她的认知里,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老师的喜爱。

天真稚嫩她,不明白同学们为什么还要在放学之后到班导家里打扫卫生,洗衣服,清理地毯。

她更不能理解,自己一向正直的父亲,最后也要在贪婪的老师面前卑躬屈膝,低下头颅。

在老师的连番打压下,丹卡被班上的同学忽视,孤立,嘲笑。

她开始对正义失望,对生活失望,并试图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已经看不到光明的世界……

就像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小时候总以为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

但这部电影中的老师,工于钻营,穷凶恶极,假公济私。

天真的孩子变成了老师利用职务之便搜刮索取的筹码,变成了家长们屈服于老师淫威的软肋。

人性之恶,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会无比愤怒的电影,但相信观看这部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受。

有人说,他的小学班主任,基本就是这个老师的弱化版。

也有人说,为孩子贿赂老师这种事,不就是你我日常嘛。

为了孩子不被老师另眼相待,父母只能对老师百般讨好。

一路精英培养,“一切为了下一代”的强烈意识,让家长可以为孩子吃所有苦。

就像电影中的女教师,在家长身上享受的所有服务。

可怕的是,家长并不认为这是错,甚至还为老师辩驳。

老师失德让人愤怒,家长的理所应当,却让人更加绝望。

电影中,丹卡父母了解情况后,十分愤慨,校长决定开家长会商量对策。

但意外的是家长们的意见分为两派,手握各种资源的中产阶级家长,他们有公职人员,有医生,普遍认为这是人之常情。

甚至有家长说,老师就是绝对权威,就是正义的裁判。

另一方则是与丹卡境遇差不多的家庭,没有资源,孩子也被班导以各种理由霸凌。

这部电影通过交叉剪辑,不停地在教学场景与家长会之间切换跳转,宛如《十二怒汉》的庭审现场。

家长们的抉择,关乎着一班孩子的“生死存亡”。

虽然影片最后给了这群孩子一个较为光明的结局,

但女教师走进另一个教室的脚步声,仍让人绝望。

现实永远比影片要残酷的多:幼儿园母亲献身,研究生女儿献身。

两代人都是为一个光明的前途和未来,倒在一个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脚下。

高楼坠下,死不瞑目,令人扼腕的血案救不了已经灭亡的师德。

家长无可奈何的牺牲,豢养着永不知足的学术败类。

既荒唐,又悲哀。

天地君亲师,可见老师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学生时代若能碰到一个好老师,他的鼓励可以成为人生的原动力。

比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用音乐,给予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孩子新的光明。

还有《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等……

他们的教诲不会过时,每每想起来仍会有力量。

所以,两相比较之下,反倒让人觉得:

若遇良师,人生幸事,反之,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