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三度拒演,葛优走后门才进组,《围城》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地的电视剧制作慢慢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

第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导演,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也确实是出现了几部极其经典的古典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比如《末代皇帝》,《西游记》和《红楼梦》

到了90年代,观众开始向往更丰富的视听内容,于是,文化部开始筹划将近现代名著搬上荧屏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电视剧《围城》和观众见面了

上影厂女导演黄蜀芹接到筹拍《围城》的任务时,正在黄河沿岸拍戏

她原本没看过这本小说,一听“围城”这俩字,还以为是战争题材的作品

挂了电话之后,立马让剧组里的人骑车送她去了最近的小城延安,在一家小新华书店里买到了《围城》

通篇读完后,她开始在心里勾画方鸿渐这个人物

这是一个典型的,极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时代特色的高级留洋知识分子的形象,洋派的作风下始终揣着一丝又一丝无法抽离旧时文人的酸腐气息

黄蜀芹思来想去,还真就琢磨出一个合适的演员来,在电视剧《末代皇帝》里出演溥仪的陈道明

那个时期的陈道明也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电视剧明星了

但黄蜀芹想,《围城》这么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请他来做男主角,应该不算委屈

让黄蜀芹没想到的是,见到人之后,陈道明就把她给拒了

当年陈道明不想演《围城》的原因很多,从个人方面来说,90年前后,陈道明正处于人生的岔路口

那时候央视正在筹备大型益智综艺节目《正大综艺》,考虑到节目娱乐性质比较强,最初就打算观众喜爱的电视明星来主持,陈道明就在央视备选主持人名单中的头一位

90年代前后内地电视剧演员的收入和名气远不如现在的演员明星

而且陈道明的太太杜宪当时正任职主持人,收入相对他来说稳定很多

是否转行做主持人,成了当时陈道明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围城》这部作品也让陈道明望而却步

从故事整体来说,《围城》其实并不具备非常强的故事性,结构很松散,全靠文学语言的幽默来支撑起它极具特色的风格

另外,陈道明觉得“方鸿渐”这个人物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样的,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方鸿渐,不能演也不敢演

钱老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能就这么给糟蹋了

黄蜀芹导演不死心,后来又去找了陈道明两回,得到的答复却和第一次没什么两样

——演不了

在争取陈道明出演的间隙,黄蜀芹导演去四处采景,结果不小心把腿给摔断了

眼瞅着《围城》就要开机,黄蜀芹摇着轮椅硬着头皮,又去北京请了陈道明一回

这回可真是把陈道明给感动了,推辞不得,就“斗胆”演了一回方鸿渐

就这样,陈道明成了导演第一位邀请,却最后一位进组的演员

男二号英达在出演《围城》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

1987年,27岁的英达刚刚留美归国

在国外学习影视表演的英达归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找到适合的工作,连剧组的大门都没摸到

有一回英达听家里父辈的人说谢晋正在香山开会,英达连忙赶往香山拜访了谢晋先生

聊了一会儿之后,谢晋告诉英达,接下来他要拍一部电影,叫《最后的贵族》,他可以到现场给自己做助理导演

进了剧组之后,英达还出演了电影中的一个小角色

戏份不多,就一场戏

演的是女主角潘虹的一个男朋友,被她带着去了舞会交际

开拍之前,谢晋导演告诉英达,得衬出潘虹这个角色“放荡不羁”的气质

英达左思右想,实在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才能将这种感觉表现的恰到好处

躺在床上的时候,他猛然想起80年自己第一次读《围城》时的片段

方鸿渐在游轮山遇见鲍小姐,两人并排坐着,方鸿渐自己点了根儿烟,想为鲍小姐把火也给点上

鲍小姐身上扶了他的火,叼着烟凑到了方鸿渐的烟头上,两人烟头对烟头,把火给点着了

英达立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谢晋导演,导演非常认可,开拍时就照着英达的想法安排了他和潘虹的这场对手戏


《围城》方鸿渐和鲍小姐坐在甲板上

让英达没想到的是,《最后的贵族》里自己唯一的这一场戏,被黄蜀芹导演看到了

黄蜀芹觉得英达活脱脱就是书中写的赵辛楣

豪爽豁达,幽默风趣,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对爱情始终忠贞不渝

黄蜀芹立马联系了英达,邀请他出演《围城》中的男二号赵辛楣

和前面两位被导演找上门的男演员不同,剧中男三号李梅亭一角的扮演者葛优

是靠“走后门”才有机会进的剧组

90年前后,葛优的妈妈是北影厂的文学编辑,得知《围城》要影视化了之后,她四处托人帮忙,想让儿子葛优去剧中演一个角色

最后找到了英达,英达把葛优介绍给了黄蜀芹导演

导演一见葛优,小眼睛细身条儿,两腮微微下凹,确实和以往电视荧幕上流行的正面人物形象有些出入,但饰演油腔滑调,贪恋女色,却有色心没色胆的李梅亭,刚刚好!

《围城》让葛优一夜成名,他经典的“葛式幽默”也在这部电视剧中初露尖尖角

除此之外,这部电视剧还让葛优收获了一段延续了大半辈子的友谊

刚刚进组《围城》那回,剧组上上下下只有陈道明算是一位“明星”,再加上《末代皇帝》的后劲儿太大,陈道明又不愿意和生人说话,剧组别的演员也都不敢上去套近乎

葛优和陈道明的生日都在四月份,葛优稍微靠前几天

生日那天大家一起吃饭,陈道明自己掏了腰包,给葛优添置了好几个菜,让葛优颇为感动

那时候的葛优在北京还拍着一部戏,叫《老井》,上海北京两头跑,像条带鱼一面两面被煎

陈道明过生日那天他正好要回北京,他惦记着自己生日时陈道明的情分,就提前订好了一个蛋糕送到了陈道明的房间

一来一往之间,两人这才熟了起来,直到现在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是邻居

《围城》里的诸多配角,也都大有来头

知道英达要出演《围城》之后,英达的父亲,时任文化部部长英若诚主动邀请去《围城》剧组饰演一个小角色

钱钟书先生是英若诚在清华大学念书时英国文学一课的老师,能在恩师的作品中出演一个角色

也算是英若诚对恩师情谊的表达和牵连

黄蜀芹导演拿着《围城》的原著翻来翻去,最后找到了三闾大学校长这个角色

这个角色的戏份很少,重要的是不需要转场,所有戏份在一个场景中就能拍完

英若诚知道后立马从北京飞到了上海,用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三闾大学校长这个角色

另外,上海人艺的院长沙叶新,也在《围城》中客串出演了一个小角色

饰演的是新派诗人曹元朗

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吴贻弓,客串出演了点进银行的经理

为了让演员,让观众回到钱钟书先生笔下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黄蜀芹导演在选景,道具和服装上下了大功夫

《围城》统共不过十集,光是出现的交通工具就有火车,洋海轮,江轮,老爷长途汽车,各色轿车,电车,人力车,甚至还有小木船和独轮车

几乎涵盖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方所有的出行工具

黄蜀芹导演常说,剧组要像“一泉活水”,只有水活了,如鱼般游走于其中的演员才能更好的融入和创作

距离《围城》播出已经30年了

里面的人想逃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依然是无数人对生活,对婚姻的感悟

大家看过这版《围城》吗?印象中最经典的情景和角色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