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名校長談美好教育|建蘭中學饒美紅:一所“雲端學校”背後的底氣和從容

由杭州市文明辦、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婦聯聯合指導,由杭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杭州網承辦的大型名校長訪談欄目——《美好教育的杭州實踐》自推出以來,受到了教育領域的持續關注,在家長圈同樣引起了廣泛討論:有思想和涵養的校長老師們,無疑是文明校園建設的中堅力量,同樣也是學生成長的引路明燈。

說起杭州市建蘭中學,大家總會以“高水準的教育品質”來形容。“建蘭”這塊優質品牌的背後,離不開校長饒美紅的不懈努力,推崇“適性教育”的她,自擔任校長以來,帶領建蘭中學的全體師生們,不斷探索教育路徑,呵護學生髮展的無限可能。

通過此次訪談,饒美紅將自身對於教育的諸多感悟,向記者進行了詳細分享。

一堂振聾發聵的課

一封觸動人心的信

“親愛的同學們,請你們牢記: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2月11日,在建蘭中學的“雲”開學典禮上,戴著口罩的饒美紅為全體師生上了“開學第一課”:《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演講內容深刻有內涵,句句引人深思,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反響。

建蘭中學致力於培養“一世正氣公民,一域博識學者,一代國家棟梁”,堅守正義、博聞強識、立功以國的學子。這一育人目標也成為饒美紅“開學第一課”內容的核心。她強調,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建蘭人”都將竭盡全力,致力於培養全面發展兼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學生。

相信很多人一定都還記得,那封由建蘭中學804班班主任郭簡寫給孩子們的一封信——《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她在分享這封信時寫道,“無法衝鋒陷陣的教師,唯有守護好自己的職業,教給我的孩子們,做一個有大愛有大義、有專業有貢獻的人!”

此外,多首由建蘭中學師生創作的“抗疫”歌曲——《Hope》《從來沒有如此》《中華有大愛》等,以及漫畫、海報等形式的“抗疫”作品,都將“建蘭人”獨有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

學校為“疫”發聲、為“疫”創作,也同文明校園建設這個大主題息息相關。

饒美紅表示,“疫情時期,學校疫情管理更要凸顯教育的力量。把握教育的本質與意義,挖掘教育元素,化危機為契機,讓教育超越知識範疇,凸顯價值引領,樹立信念信仰。”

“建蘭大腦”助力

學校建起“雲端學校”

“雲”開學典禮後,建蘭師生們隨之開啟了“雲課堂”教學。對於這種線上教學的形式,師生們都顯得頗為淡定,這份從容的底氣,還得從“建蘭大腦”說起。

饒美紅介紹,這個於2017年底啟動,並在2019年杭州雲棲大會上重磅發佈的項目,通過數據,服務於學生成長。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學校充分利用“建蘭大腦”搭建了學生自主學習架構,並通過“大腦推題”、“小蘭助學”、“AI書僮”等學習載體,為孩子們提供更專業、個性化的學習指導服務。

饒美紅介紹,此次線上教學,學校注重五育並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安排“以學生為本”,充分依託“建蘭大腦”,已形成“崇德、慧智、健體、尚美、悅勞”等在內的、完整的在線課程學習體系,逐步建立起建蘭“雲端學校”。

記者瞭解到,建蘭“雲端學校”具有一些突出優勢:比如將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相結合;將“學習”與“健康”相平衡;黨員教師“一對一”,幫扶一線醫護家庭子女的線上學習等。

經過精心準備的“雲端學校”,一如建蘭中學一貫的優質品牌,也贏得了學生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認真、負責、辛苦,這三個詞,也是“雲端學校”獲得頻次最多的評價語。

在饒美紅看來,“疫情讓科技與教學完美融合,科技為教學助力,教學彰顯科技魅力。兩者融合,突破時空限制,增大知識容量,促進知識多元。”

饒美紅同時透露,“未來學校還將多層次多元化構建學生髮展目標,打造線上校園,多角度開發利用大數據。”這些目標的設定,也寄託了她對於破解教育方式單調化、教育發展不均衡難題的期望。

疫情這堂大課

啟發三方面價值審視

“如何抓住疫情教育的支點,來撬動育人的靈魂?如何對居家學習有更準確的教育定位?如何設置五育課程,進行生涯發展的規劃和探索?”這些都是疫情期間一直縈繞在饒美紅心中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她的帶領下,學校舉行了“雲上家長會”、“雲上親子活動”、“雲上家長學校”、“雲上防疫心理課”等活動,增進親子互動,引導親子高質量陪伴。

她坦言,全民“抗疫”背景下的學校教育,其本質仍是一個育人過程。疫情期間的教學,會更關注人的行為,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命意義、感恩教育、職業精神、衛生習慣、自主能力、責任擔當。

深耕教育領域多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饒美紅深入思考。在她眼中,疫情這堂大課,將促使“建蘭人”重新審視“專業價值、師生間尊重信任、學科比較價值”三方面的意義。

她說,“教師所傳遞的,一定是獨立的思考、辯證的思辨、人文的視域,是與人的根本真正相關的素養,這是專業價值的意義;教育應像科學實驗一樣,教師不應該告訴孩子人生該怎樣,而應該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得出人生數據,這是師生間尊重信任的意義;當疫情發生,除了科學救治,我們還需要社會信任、公民責任感、心理建設……這些則是學科比較價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