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调戏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的弟子中,有两位善辩能言的才俊,一位是善于经商“亿则屡中”的子贡,一位是辩才无碍、见识不凡的宰我。子贡和宰我,都是上了“孔门十哲”的人,孔子认为宰我还要胜子贡一筹,所以言语科中宰我排第一。

有那么一次,宰我去见孔子,两个人展开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宰我问: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有一位仁人掉进了井里,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孔子望宰我一眼,回答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为什么要他那样做呢,君子可以去看看设法救人,但不可以也陷入井中。

回答至此,感觉意犹未尽,孔子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可欺也,不可罔也”。就是说,君子可能会受到欺骗,但是却不可以被愚弄。

这个对话,所谈到的两个问题值得商讨。

君子可逝,不可陷

宰我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孔子常教导弟子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那好他干脆就问了一个有关仁的话题。假如井里面掉进了仁者,你会不会跳下去?这个问题一旦问出,显然带有让人进退两难的意味。不跳进去,就是不仁,跳进去吧,就是不智,怎么取舍都有所失。但既然宰我已经问出,孔子也就不得不答,他的回答也干脆,君子可以去看看怎么回事,但不能也跟着跳下去。

到井边看看情况,然后想法去营救人,这是君子要做的,可称为。不能因为掉进井里的是位仁者,就也跟着不管不顾的追随仁而去,看上去是靠近仁德了,其实是害了仁德的人,也害了自己。所以跳进井里,君子是不为的,这就是“权”,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一根筋。

这个回答可以看作孔子看待仁和智的一种态度。追求仁,毫无疑问,是君子的本分,也是孔门弟子的追求,同时也应懂得方法,讲些策略,学会

通权达变。因时因事而做调整,并不是丢掉了初心,而是为了更好地坚守初心并完成使命,这是一个君子之人应该具备的见识。

可欺,不可罔

人人都可能受骗上当,君子也不例外。欺骗和愚弄不一样,欺骗是隐蔽真实想法,通过迷惑对方来达到目的的行为,是经过精心设计,利用一个个设计的假象逐步让他人陷入陷阱之中。

愚弄,是一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忽悠、嘲弄行为,其言行特点就是把别人当傻瓜当猴子耍,是对人的侮辱。人在世间行走,各种各样的人都可能接触,即便是智者也有被蒙蔽受骗的经过,常在河中行,翻船也难免,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就好。愚弄是轻佻嘲讽的,比如以井里有位仁者,就让别人跳进去亲近仁的说辞,就是典型的愚弄,所以孔子很反感的说了句“可欺也,不可罔也”,来表达不满。

士可杀不可辱,一个人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调戏。大家对此有什么观点,可以下方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