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级别爆款电影,绝不只靠题材生猛,阵容炸裂

开年的电影市场受特殊时期影响,都不算景气。然而有一部新片,靠着敢想敢拍,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也连续数日拿下本土票房冠军。

韩媒称它为“教科书级别的韩国政治片”——

《南山的部长们》

这部电影,以韩国最轰动的近代史:总统朴正熙之死为蓝本,改编自揭露韩国政治内幕的同名小说。

暗杀事件发生在1979年10月26日的夜晚,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带着中央警卫室总统卫队长车智澈找情报部长金载圭吃晚饭以缓解两人之间的不合。结果饭局未结束,生命已逝。

没有人真的了解当中的过程和背后的原因,亲信何以变成仇人。

所以电影进行了大胆的设想,站在金载圭的角度,描述朴正熙被暗杀前40日开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隔壁的敢想敢拍,整个亚洲地区也没谁了。

(一)精良制作,节奏掌控精准,老戏骨在线飙戏

阵容炸裂,题材生猛。

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能将韩国历史上最触目惊心的事件之一,艺术化浓缩为一部生动又冲击的电影,有侧重,有看点,还有态度,真的很厉害。

关于这个电影真实的背景资料很多人都写过,我本身对这类题材了解就不深入,所以不妄下推断。

即使作为一个一无所知的普通非历史爱好者的观众,我真的被电影极尽克制地展现出,那狂热的欲望,人性的脆弱,深深震撼。

开头自带历史题材常见的沉闷,场景总是灰暗,大段台词交代背景;

中段渐入佳境,疑团迷局,一一解开,似乎明朗但实则还是扑朔迷离,充满不安全感;

最后精彩爆发。大时代浪潮中的悲剧人物,充满了抑郁和悲怆气息…

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事件,但我不想剧透导演的态度——电影最核心的主题。


两大影帝李秉宪和李星民在线飙戏,分别饰演金载圭和朴正熙。

熟悉的老戏骨扎堆。虽说隔壁的口碑影视剧作品,来来去去都是这些人,但这些放在国内,没什么机会做主演的人一直有机会有好作品可以演,演什么是什么,就很厉害了。

导演禹民镐,曾经惊艳了观众的票房之王,代表作电影《局内人》,拿下了16年的青龙奖最佳影片。太擅长这种自带禁忌的大胆题材。

品品电影的最高潮的cut,紧凑无废话,一连串的长镜头,配合流畅演技,无缝衔接,惊险刺激还原了惊人的那一刻——至少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值。



(二)靠业务能力任性的李秉宪,演起戏来魅力无限

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强烈感受,就是:李秉宪,真的牛,太会演戏。


在这个半是想象的艺术化创作中,作为观众切入事件的主要视角,他所扮演的二号人物,角色最为丰满立体复杂,可以说他的转变,推动整个电影的节奏。

情绪,思想,态度的起承转合靠什么?直白的对话平铺直叙?

恰恰在所有“尽在不言中”的沉默。微表情流畅表演,观感舒适。

在他通过窃听私密电话,发现自己曾经追随的人,坚定的信念变质为假象,挣扎之后放弃底限换来的忠诚,遭到质疑;甚至被利用后,随即变成被赶尽杀绝的弃子,生命的岌岌可危的时候。

没有一句台词,镜头直切他的面部特写,复杂的三段情绪,层次分明。


李秉宪是我小时候和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追韩剧时的韩流代表,中流砥柱。

要论外形,并不算惊艳,更贴近长相周正的倔强硬汉;身高不高,气场强大。即使年轻的时候,身上更多的也是成熟和腹黑的气质,和清爽干净的少年感毫无关系。

这和他出道以来,就一直业务能力好,没有明显的青涩成长期,没什么必然联系。

同时期的顶流演员李政宰也好,曹承佑也好,演技在线,但都有纯真懵懂的青涩角色。比如李政宰的《情事1998》,曹叔的《假如爱有天意》,也都当过正儿八经的小鲜肉。

在我还是一心一意看颜值的青少年时期,能get《星梦奇缘》安在旭饰演的“小民哥”的颓废美,并不理解李秉宪的颜值。古早韩剧《美丽的日子》里,一开始并不觉得霸道总裁范儿的李秉宪有多帅,几集之后,真整容级演技,在那个还不懂得“苏点”和“撩妹”为何物的年代,他一己之力,在这个集合众多套路,明星云集的剧里,让其实有很多缺点的不完美男主人设,闪闪发光,撩人心弦。

所以即使现实中各种绯闻丑闻加身,他沉寂一阵,18年凭借被Netflix成功买下,首部全球同步播出的韩剧《阳光先生》,一举证明,渣是真渣,演,也是真的能演。

所以,任性,也有市场。业务能力才是洗白的最好途径。

请只有黑料没有能力,还总想扭转舆论的人,学一学。

(三)艺术化的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权力的博弈,实则落到了,个人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挣扎,妥协,融入。

你可以看到,很多角色的多人多面。

1.比如高位者的操纵人心的手段。老练毒辣,毫不留情,信手拈来的熟稔,真的细思极恐。

他一次一次用着同样的套路,蛊惑着人心,为他一次次双手染血,变为弃子,前仆后继。

是他厉害?还是愚忠?还是各取所需的相互利用,只不过高位者更胜一筹——棋子源源不断,确定追随放弃思考的时刻,就已经注定悲剧收场。

他以为人皆如此,变得傲慢,变得狂妄,所以变得迟钝愚蠢,忘记了提防,将死棋子也会有反扑的时刻。


2.李秉宪的角色,从不是个好人,但确实比冷淡的历史纪录,更加有血有肉。

他不择手段,背信弃义;但他又有自己的信念,因为怀疑当下,让他做出了和其他棋子不一样的行为,去探寻真相的时候,他的犹豫,痛苦,矛盾,挣扎,让他即使不是英雄,但却非常感染人。

谁还没有无能为力的瞬间?

人确实随波逐流,但确实是一己之力,一念之差,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3.我最喜欢注定已成为历史的确定结局里,导演留给李秉宪的半开放性的留白思考。

没有人知道,在他做出这个肆意的疯狂行为后,沉默的几分钟里,到底思考了什么。

导演特意在这里,没有做任何原本立场上的预设。

你可以说,他因为后悔或冲击,一时反应不过来;

又或者百密一疏,一念之差,将自己原本在望的胜利,双手奉上;

又或者,这就是他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他忠于了心之所向,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出于私心,也能坦然接受惩罚,只是历史会走向他未曾预计到的方向。

(四)观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你的接受度,审美的多元化,也是促进创作的良好氛围。

这部电影剧情的走向,可以说很大胆地颠覆了大多数韩国人的印象,对于这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普通观众表达了更多的理解——要允许艺术创造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电影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本质上都是艺术化的作品,不是纪录片,不是历史。

作品的自由程度,应该有限制;但受众,甚至是不喜欢他们的非受众,应该有最起码的包容度,允许他们有自由创作的土壤。

我们有捍卫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力,我们想发表批评意见等主观的评价,当然可以;同样的,也请尊重别人的创作成果,别人想象的空间,别人的话语权。

不喜欢,不看就好;不合适不合情合理不合法,采取正确的手段,会有人受理,我们自己是人,不是审判者,更不是绝对正确的神。

仅仅凭借自己的喜好,就对别人采取生杀大权,历史上放大了看,就是那几个掀起战争,臭名昭著的人。


在一部如此残酷的电影里,主角微弱的瞬间的信念,还是让电影有了应该有的微光和希望。

在残忍,扎心,强悍,精妙,对抗,碾压的戏剧性冲突里,始终不忘记,融入哪怕很微小的真善美,怯弱,同情、温柔、犹豫,挣扎,脆弱等。那是一种无可奈何中被人遗忘和忽视的美好的正向的东西。

喜欢这样的电影,能让我走出舒适区,去接触更多未知的领域。

生活,更应该保留多面性,对待与众不同,与己不同的时候,适当的同理心太珍贵;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审视,理解,思考,接受,才能包容,才能化解。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后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