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疫情冲击半导体产业,或推动国产替代加速

当中国疫情防控出现好转的时候,全球防控形势却出现恶化局面,特别是日韩。由于日韩两国的半导体产业处于关键地位,预计日韩厂商半导体材料、存储、面板等产能都将受挫。

全球半导体产业风险骤增

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必然将在劳动力、物流运输、材料供给、国际交流合作以及企业资金链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此前,有香港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表示,因为国内春节假期延长,制造活动被迫延迟,生产、销售等环节受到了干扰。

只是,虽然中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卓越成绩,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出现了疫情形势转危的信号。目前,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德国等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都在持续上升,防控情况不容乐观。

其中,尤其受到全球关注的是日韩两国。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十分关键的部分。日本在半导体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地位超然;韩国在半导体制造、存储器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两国之间爆发贸易争端时,就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动荡。现在,日韩两国疫情出现蔓延,无异于又给全球半导体领域投下了“重磅炸弹”。

日韩疫情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影响

从日韩两国新冠肺炎发展的趋势以及政府越来越严厉的措施来看,也许不久就可能将停工停产进行防疫。考虑到日韩在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中国在贸易方面的紧密联系,日韩疫情的升级必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产业链产生明显的冲击。

尤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韩国均是半导体产业强国,日韩在上游的IC制备原材料、中下游的存储芯片、面板等领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我国对日韩半导体行业的依赖性相当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日韩的扩散必将影响其半导体产业链的正常运转。

韩国企业在全球存储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新冠肺炎疫情在韩国进一步扩散,或将影响全球存储芯片供应,进一步加速全球存储芯片价格上涨。

在半导体代工制造和封测的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硅晶圆材料、光罩、靶材等重要的细分子领域,日本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都多达50%以上。日本的半导体原材料渗透在整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多数材料在国内的国产化率仍然非常有限。

日韩两国在电子产业链上游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万一出现大规模停产等情况,会形成较大的供给缺口,影响全球电子产业发展。

加速国内产业链替代

尽管日韩疫情对产业链分工有着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疫情也可能导致我国的进口替代速度加快。

中国半导体材料在国际中处于中低端领域,大部分产品的自给率较低,主要是技术壁垒较低的封装材料,而制造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目前,中国半导体材料企业集中在6英寸以下的生产线,少量企业开始打入8英寸、12英寸生产线。在半导体设备方面,目前,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低于20%。

不过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3609.8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759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88%,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9000亿元。

从技术对比角度,我国面板和动力电池领域与日韩技术接近,全球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扩张,而对于尚存在技术差距的存储半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来说,则可能加速对中低端环节的替代。近几年,本土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公司也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