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2000年前奇特“头盔”,戴着它死后还能永享光明?

自2018年发现以来,洛阳市纱厂路西汉大墓因其独特的墓葬形制,精美罕见的随葬品,以及曾一度被认为是2000多年美酒,后被证实为“升仙药”的矾石水,一直备受外界关注。随着主墓室整体搬迁至实验室继续清理,一件名为“温明”的独特葬具也逐渐被考古人员揭示。那么,“温明”是何物?有何用途?是否能够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相关线索?带着疑问,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走访了存放这个大墓主墓室的实验室,一探究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玉璧、玉片和铜镜,是随葬品还是罕见的独特葬具?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潘付生告诉记者,在最初揭示主墓室的时候,就曾发现在棺内有若干圆形玉璧和麻将牌大小的带孔玉片,其中一个玉璧中央还有一面铜镜,“当时这些玉璧都集中在墓主头部以及胸腹部的位置,排列也比较整齐,一开始我们都认为这仅仅是一些随葬品,虽然也有一些疑虑,但是结合这个墓葬奇特的结构、罕见的出土物等一系列独特的现象,就认为这可能又是墓主独特想法的表现。”


“这会不会是一件玉温明啊?”现场的一位专家在看到这些玉璧时提出了设想。据考古材料记载, 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座汉代县令的墓中,曾出土过一件古怪的方盒子,在方盒子的盝顶,以及北、东、西三面的内侧,还各镶嵌了一面铜镜,“根据对比,我们推测,我们现场所发现的那个玉璧,以及玉片可能是文明腐朽后散落的表面镶嵌之物。“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而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主任薛方介绍,西汉的葬俗中,放置在死者面部的习俗有玉覆面、七窍塞以及温明这几种,“在这个大墓中,七窍塞我们发现的有,那么我们根据散落在死者头部周围的玉璧分布位置及带有穿孔方形玉片,推测确实有可能是玉温明。“

“这些带孔的玉片太方正平整了,不可能是放置在面部的玉覆面。而且它四角带有孔洞,应该是用来编织在一起。”潘付生回忆说,因为当时一直没有发现用来编织的线或绳,所以一直都不敢确定。

而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在墓主头部位置发现了大量金丝,疑问被打消了,“那些带孔的玉片通过金丝编织在了一起,覆盖于温明表面,就组成了这个玉温明。”潘付生告诉记者,根据以往的考古工作发现,温明多出现在江淮之间及连云港、青岛等地,“但玉温明非常罕见,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属于首次发现。”


温明长什么样?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温明让墓主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潘付生告诉记者,之前全国发现温明的汉代墓葬极少,“温明本就是规格很高的葬具,而玉温明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在河南目前只发现了这一个,所以这个墓主生前一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雄厚的资产。”

再结合之前的种种线索和猜测,潘付生对墓主的身份再次产生了怀疑:“最早我们推测他是一个郡县一级的官员,“后来因为矾石水和特殊的随葬器物推测可能是个方士。”但是玉温明如此高等级的葬具出现在这里确实非常奇怪。“潘付生说,这个大墓从一开始发掘就处处充满着奇怪之处,奇怪的结构,罕见的随葬品,高等级的葬具,”所以现在来看,我只能推测这个人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不太遵循礼制,应该不是个体制内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