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五力齐发”挂牌督战深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人民网-贵州频道

毕节市坚决贯彻落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善作善成,以挂牌督战为抓手,以督促战、以战攻坚,通过注入攻坚动力、凝聚攻坚合力、提升攻坚实力、增强攻坚战力、激发攻坚活力“五力齐发”,深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压紧压实责任

注入攻坚动力

一是建立督战作战体系。及时制定市级挂牌督战工作方案,采取“市级定点督战队 县(区)定点督战队 市级巡回督战队”的方式组建督战队伍,其中市级定点督战队,下设10个督战分队,对6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区)、2575个重点村及所在163个乡镇、1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常态化督战。二是筑牢攻坚责任体系。围绕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帮扶责任,认真落实“联县帮乡驻村入户”机制,建立市委“双常委”联系深度贫困县制度,向3个深度贫困县所辖92个乡镇新增选派139个市直单位、103名市直单位干部驻点帮扶,对2019年初贫困发生率10%以上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弱的175个非贫困村,新增选派175个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驻点帮扶,威宁、纳雍、赫章3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和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织金、七星关2个县(区),下沉县直单位三分之一以上的干部进村入户。三是完善攻坚考评体系。坚持“下抓两级”“下考两级”制度,推动攻坚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市委书记、市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带头遍访2019年初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53个村,县委书记、县长、县委组织部部长走遍2019年初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174个村。市委派出3个督导组,“全脱产”蹲点3个深度贫困县开展督导;市委组织部和3个深度贫困县县委组织部分别组建督导工作专班,常态化对深度贫困县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督导。

选优配强队伍

凝聚攻坚合力

一是建强“主攻队”。加强对县乡党政班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履职能力、履职成效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调研分析研判,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及时优化调整充实。严格落实市、县党委书记“双签字”调整制度,培优育强“两委一队三个人”,保证基层攻坚力量。2019年以来,调整2名履职成效相对较差的县(区)党政班子成员,调整62名不能胜任现职的乡镇党政正职,调整贫困村和脱贫攻坚重点村党组织书记437人、村委会主任80人、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78人。二是壮大“助攻队”。牢牢把握“八要素”,积极选拔农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将农技专家精准匹配到产业链上,特别是匹配到贫困村(深度贫困村)主导产业上,为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全市围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12大产业,选派了1724名农技专家参与服务工作,为2019年初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40个乡镇,分别配备3—5人的产业扶贫技术小分队,2019年以来,农技专家开展培训2404场,培训群众5.4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161个。三是培训“攻坚队”。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利用广电云视频会议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全市各级干部进行精准培训,切实提升攻坚能力。2019年以来,培训干部127.8万人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4万人次、普通党员28.6万人次,培训极贫乡镇以及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256人;组织40名贫困乡村干部到六盘水岩博村和安顺大坝村、塘约村学习先进经验,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培训教育、医疗、产业等人才616人。

筑牢战斗堡垒

提升攻坚实力

一是优化党组织。根据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革命需要,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将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或党总支,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小组上,扩大党的组织覆盖。目前,全市3280个行政村共建立党委19个、党总支716个、党支部2545个,在产业链、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小组建立党支部2252个。二是配强“领头雁”。注重从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能人、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和机关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五类支书”在脱贫攻坚一线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建立村“两委”人员联审机制,全面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的村干部人员,净化村干部队伍。三是发展新党员。坚持政治标准不降低、发展程序不违规,加大在脱贫攻坚一线发展党员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2019年全市发展党员6890名,其中农民党员4230名,占总数的61.4%,农民党员中35岁及以下的2780名,占比65.7%。

优化战术打法

增强攻坚战力

一是落实攻坚任务。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落实“三查四保三落实”攻坚任务,全面落实到户工作清单、产业扶贫清单、就业扶贫清单、资料档案清单和贫困村攻坚方案“四清单一方案”管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地排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二是发展集体经济。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市委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委组织部,并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建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市初步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到9.77亿元。三是抓好劳务输出。充分发挥“两地三级党组织”作用,通过在广州、深圳等建立的外建基层党委,以及在毕节市驻穗农民工服务站、毕节市驻广州劳务协作工作站、广州毕节商会以及毕节籍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支部,并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平台,2019年输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广东省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4180人,对口帮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5537人。

强化政策保障

激发攻坚活力

一是保障待遇。严格落实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的生活补贴、工作经费等待遇保障措施。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从每村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以上,村干部人均月报酬从1200元提高到2660元,并建立定期增长机制;全市109名优秀村干部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二是表彰选拔。注重培养选拔和表彰奖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2019年“七·一”期间市级表彰200名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和100个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县(区)共表彰1045名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和462个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2019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提拔119名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优秀的干部;从脱贫攻坚表现优秀的村干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中招录196名乡镇公务员。三是关心关爱。对在脱贫攻坚一线因公死亡人员,组织、人社、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密切配合,按照职责范围,及时进行认定,在政策规定范围内,按照能解决的最高标准落实抚恤补助。目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脱贫攻坚一线因公死亡的17名干部、因公伤残的58名干部全部落实关怀抚恤措施。(肖良国 李尽平)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