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情况介绍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主要景区

情况介绍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东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西南与喀什地区接壤,南与和田地区相望,北与伊犁自治州毗邻,西北以天山山脉中梁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交界。阿克苏地区辖2个县级市、7个县,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面积的8%。总人口238.97万(不含阿拉尔市),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历史沿革

公元前7000~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境内库车、温宿、柯坪县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

秦汉时期,已发展成为"城郭诸国",在西域36国中,龟兹、姑墨、温宿诸国都在今阿克苏境内。西汉初期,阿克苏为姑墨国,辖今拜城县、温宿县、阿克苏市一带。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姑墨归西域都护府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姑墨受龟兹辖控。

隋朝,时西域为西突厥所制,本境属西域校尉。

唐朝,称陇右道西部。公元647年设龟兹都督府。次年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同时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北宋,时龟兹等属高昌回鹘王国。



元代,为蒙古宗王察合台封地。



明代,为察合台后裔吐鲁番王地。

清代,平定准噶尔部后,设阿克苏办事大臣,后设阿克苏郡王。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阿克苏道;光绪十年(1884年)始建阿克苏城。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阿克苏道为阿克苏行政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更名为第四行政区并设立行政长管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为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二军五师进驻阿克苏。

1950年7月,成立阿克苏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11月,改为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阿克苏县改为阿克苏市,属阿克苏地区领导。


阿克苏市区


2013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柯坪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及设立金银川镇的批复》(新政函[2013]17号):同意将阿克苏市802.733平方公里、阿瓦提县474.208平方公里、柯坪县61.798平方公里区域(共1338.739平方公里)划归阿拉尔市管辖,设立金银川镇,镇政府驻一师一团团部。


阿拉尔市


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库车县,设立县级库车市。


行政区划


阿克苏地区共辖9个县级行政区,包括2个县级市、7个县。分别是阿克苏市、库车市、新和县、沙雅县、拜城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柯坪县。



主要景区

天山大峡谷(天山大峡谷(库车大峡谷))有两个

新疆境内对游客正式开放的共有多个天山大峡谷,一个位于新疆库车县北部、独库公路南端,一般称为库车天山大峡谷或克孜利亚大峡谷,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一个位于阿克苏市东北、温宿县境内,一般称为温宿大峡谷或托木尔大峡谷,也已正式对游客开放;一个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南山旅游区内;还有著名的安集海大峡谷、独山子大峡谷、奎屯大峡谷等。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库车王府

“库车王府”位于新疆库车县城,是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维吾尔族首领鄂对协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专门派遣内地汉族工匠建造而成。20世纪初,原“库车王府”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因而,2004年库车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根据达吾提·买合苏提的回忆,在原址重建“库车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