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安家》爆火:是個殘疾流浪漢,卻有“千億遺產”

什麼房子值1.5個億?

上海老洋房。

最近電視劇《安家》有一個情節:

徐姑姑開展了上海老洋房業務,

瞄準了一套叫做龔家花園的洋房,

一開口就預估1.5億,

而且還只是試試水。



多少人一輩子,

都賺不到1.5億的零頭

這上海老洋房,憑什麼賣這麼貴?


△ 劇中出售的上海老洋房


除了地段,面積之外,

徐姑姑還給出了一個令人服氣的解釋:


龔家花園是匈牙利設計師,

鄔達克設計的。


鄔達克是誰?

他是世界上最頂級的建築設計師之一,

上海大部分著名的建築都是出自他的手,

他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基本的建築格局。


光他的一個名字,就值1.5億。



鄔達克自身的經歷也很有意思,

他在一戰中致殘,

1918年意外流亡到上海。


因身無分文而不得不去做繪圖員謀生,

結果成就了他的建築之路。


憑藉國際飯店、綠房子、

諾曼底公寓等建築作品,

成為了上海的建築文化傳奇。


其中不少建築,至今都是上海的名片。


你可能沒聽過鄔達克的名字,

但是你一定見過他設計的建築。



看這一個武康大樓,

你是不是覺得很眼熟?


圖源ins:takelookz


這是1924年,

鄔達克設計的武康大樓。


但在最早它叫做“東美特大樓”或“諾曼底公寓”,

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

正式更名為武康大樓。


這座大樓在徐匯淮海中路1850號,

對面就是宋慶齡故居。



它的特點是,

它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之一,

也是世界上僅存的3棟船型建築之一。


它的基地呈三角形狀,

位於五條馬路交匯的岔道口,視野開闊。


看上去,像不像一艘大輪船?



它具有濃重特色,

在多部電影中出境。


電影《色戒》中,

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後,

她攔了一輛黃包車說“走,去福開森路”。

福開森路就是現代的武康路,

她要去的地方就是武康大樓附近。



它的外觀採用法國文藝復興風格,

立面橫向分為三段。

底樓是老歐洲的騎樓樣式,

門洞中的長廊用作人行空間,


其中包括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

轉角挑陽臺、牛腿造型等多種法式元素。

很有特色。



在網上,

武康大樓出售的一套,

93平米產權的二手樓房,

價格已經超越了1200萬,

每平米高達12萬元,

真正的寸土寸金。



無數的人來到上海,

都會在此留影紀念,

因此又被稱為“上海名片”。


著作《鄔達克留給上海的30幢經典老建築》


相信很多遊客來上海,

第一會去武康路,

第二就是上海鉅鹿路。


鉅鹿路是上海,

保存最多的花園住宅的道路之一。


鉅鹿路上有一個人叫做,

上海作家協會的地方,

是以前著名的劉家花園。


視頻來源:“上海優秀老建築”之愛神花園

上海廣播電視臺 紀錄片中心製作


劉家花園藏有一個,

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花園主人叫做劉吉生,

是二十年代有名的“煤炭大王”。


民國納妾,不足為奇,

但劉吉生是一股清流,

他終身只愛青馬竹馬的伴侶陳定貞。

真正地“一生一世一雙人”。


他在愛妻40歲生日時,

送了這一套4000㎡的花園別墅作為禮物。



這套別墅最出名的,

便是“愛神花園”。



在花園裡的中央有一個噴泉,

叫做普緒赫噴泉。

155釐米高的普緒赫雕像矗立其中,

旁邊有4個小天使。


這是鄔達克受到名畫,

《普緒赫洗浴》的影響而設計的,

在希臘神話中,普緒赫是希臘公主,

愛神丘比特的母親維納斯嫉妒其美貌,

就派自己的兒子丘比特除掉普緒赫,

沒想到兩人私下相愛,

最終成為伴侶。


這座噴泉,象徵愛情。


原本一座噴泉耗費巨大,

但是劉吉生的愛情打動了鄔達克,

最終他免費贈送給了這對夫婦。



建築內部也非常富麗堂皇。


仔細看這個扶手欄杆,

會發現裡邊藏有KSL三個字母,

這是妻子陳定貞用心為丈夫劉吉生設計的,

是他的外文名字(Kyih-Sung Lieu)的縮寫。



後來劉吉生夫婦移居去了香港,

他的哥哥劉鴻生1952年捐出這棟別墅,

便成為了上海市作協的根據地。



劉家花園揚名天下,

但是吳同文故居更是被世人稱讚。


視頻來源:《閱讀建築》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製作


吳同文是做軍用顏料起家的,

軍綠色是他最愛的顏色。

因此這棟房子大量使用綠色,

也被稱之為“綠房子”。


它被喻為遠東第一豪宅,

同時也是鄔達克最得意的作品。



吳同文這人的經歷,也挺有意思。

他本是個棄嬰,

意外被吳家領養,成為了一代顏料商人。

因為能說會道,長得還算俊俏,

成功娶了顏料大亨貝潤生的小女兒,

一舉成為顏料界最巔峰的人物。


後來又娶了二房如夫人。

兩房太太都生了一堆孩子,

可以說是人丁興旺。



發達之後,吳同文找到鄔達克,

請他幫忙設計房子。

鄔達克根據吳同文家庭情況,

採用了一種奇特的設計理念:


不用直線,採用曲線。


一是讓建築顯得溫和明媚,

二是減少孩子的磕磕碰碰。


因此在綠房子,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看,

幾乎都看不到稜角。

這在當時幾乎是從未有過的設計理念,

刷新了上海建築的記錄。



吳同文還提出了一個訴求:

兩房不和,在保證舒適的情況下,

儘量減少來往。


這個訴求對別的設計師是個考驗,

但是鄔達克信手拈來。

他設計了三點,第一是設計為四層,

吳同文和他的姨太太住在四樓,

大太太住在三樓。


第二是每層都配了一個,

幾乎360度的陽光房,

呆在自家陽臺就可以盡情享受陽光,

減少曬太陽時候的相遇與尷尬。



第三是安裝私人電梯,

一個坐電梯,一個走樓梯,

自然就減少了很多矛盾。


就這樣,綠房子

成為了上海第一個安裝電梯的私人住宅,

被載入歷史。



看到這裡,你或許覺得,

吳同文在感情上的表現不如劉吉生。


但是故事後來的發展,

還是挺令人意外的。

多年後貝夫人離開了綠房子,

去和孩子擠在一起生活。


而遭遇到變故的吳同文最後和如夫人,

在綠房子裡手牽手自殺了,

當人們發現他們的時候,

他們的身體緊緊地靠在一起。



或許感情的事情,誰都沒有資格批判。

但是無論如何,

這棟綠房子都是上海建築的瑰寶。


它不僅承載了一個家族的離合悲歡,

更是上海建築史的奇蹟。


據說,房子設計完之後,

鄔達克曾經拍著胸脯說,

50到100年都不會過時!


現在看來果然如此。

這棟綠房子的設計,

到今天也是令人稱奇!



劉家花園和吳同文故居,

因為設計,也因為愛情故事,

所以廣為流傳,知名度最高。


但是鄔達克的其他建築,

也不應該被忽視。


整個上海,就是鄔達克的建築史,

你或許會在不經意的街角,

就遇到了丁貴堂住宅。


你一定無法忽視丁貴堂住宅,

因為它採用的是典型的,

西班牙花園洋房的設計理念。



它的屋面蓋紅色筒瓦,四坡頂,

屋簷下有連續拱券裝飾帶,

這些都是西班牙建築的顯著特點。



這棟房子的主人丁貴堂,

經歷還挺勵志的,

他出身卑微,家庭務農,

他是最早靠讀書改變命運的一代人,

因為成績優異進入仕途,

最後官至海關副總稅務司,

為人民海關的創建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被載入史冊。



這棟建築還體現了中式對稱的美感,

用螺旋形西班牙柱式作裝飾。

至於採光,也考慮地很充分,

窗臺設計地很低,

保證了足夠大的透光面積。



這棟房子,

後來被作為上海海關專科學校辦公樓,

現在屬上海海關管轄。



孫科別墅的設計,

也是西班牙風格。


鄔達克個人審美是偏向西班牙風格別墅,

所以為自己設計了這棟別墅。


因為當時孫中山的兒子孫科特別喜愛,

又因為孫科總是幫助鄔達克在上海立足,

鄔達克就把它轉讓給了孫科。



它位於長寧區番禺路60號,

處處都充滿了設計感:

貝殼形的拱門、尖券門廊、

螺旋立柱、魚鱗狀的外牆飾紋,

呈八角形和圓形的轉角廂房……


樓梯是柚木質地,做工精良,

用柳桉木鑲嵌席紋地板,

更是充滿了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美感。



和丁貴堂住宅不同的是,

窗戶都採用較大的落地窗的設計,

來保證充裕的陽光。



這是鄔達克根據地形、朝向後設計的,

也保證了每一座建築的,

獨一無二與不可複製性。


現在的孫科別墅,屬於上海萬科集團,

整頓後將再次對外開放。



位於江蘇路155號的,

中西女中景蓮堂,

也是鄔達克的著名設計之一。



它的創辦人是美國衛理會,

駐滬傳教士林樂知。

首任校長是海淑德。

學制10年,

主要招收富貴女子入學。


光有錢不行,也得考察品德,

這所學校不歡迎被寵壞的千金小姐。


它所培育出來的都是,

宋氏三姐妹之類的名流,

而且採用全英文教學,

教授算學、音樂、家政等很多方面。


在當時是最有名的女子教育學校,

沒有之一。



建築風格是哥特式美國學院風格,

建築平面為倒『T』字形,

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

白牆紅瓦的設計,

有利於疏通雨水,

而且也充滿了濃重的中國風。



建造於1923年的四行儲蓄會大樓,

位於四川中路261號,

從漢口路四川中路,

就可以遠遠觀望到該建築。



顧名思義,四行就是四家銀行:

大陸、中南、金城、鹽業。

他們是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四家銀行。

由鄔達克設計,1926年建造。


設計方案是公開向社會徵集,

然後公開競賽,

並不因為誰名氣高就選擇誰。

但是鄔達克依然能夠從,

數萬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

證明了他過人的實力。


這個建築的風格,中式主義偏多,

但是也採用了19世紀晚期,

中歐公共建築的個性元素,比如:

鑽石形窗戶、轉角塔樓等等。


浮雕的選擇,

則是古典復興風格,

所以建築外形也充滿了復古風情。



最頂部加蓋了六角形穹頂的塔樓,

並用巴洛克裝飾風格,

成為當時也是現在的著名路標。



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它位於延安西路221號,

因為醫院是公眾建築,救死扶傷的地方,

鄔達克採用了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這種風格的基本特徵是,

追求整體的和諧、穩定,力求對稱。



所以我們會看到,

整個建築給人的感覺是,

非常地寧靜與簡潔,

白色牆面設計,

更是增添了一份淡然的感覺,

有利於身心的療養。



會發現主體建築分南樓、

北樓和門診部三個部分,

呈“工”字形佈局。

現代的很多醫院採用的也是這樣的設計。



此外,

鄔達克還參與建設了“哥倫比亞住宅圈”,

因此新華路一度被稱為“外國弄堂”。



這塊區域的建築風格混雜,

集合了英國、美國、意大利、荷蘭、

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建築特色,

每棟建築都是根據業主要求定製的。



其中鄔達克設計的蛋糕房,

位於新華路329弄的36號,

這棟建築是上海唯一的二層圓形別墅,

看起來像一個雙層蛋糕。


他希望自己的女兒,

能生活在這樣甜蜜的房子裡,

因此他稱這棟房子為,

“猶如童話小屋般的房子。”


因為寄託了個人情感,

所以它是鄔達克生前,

最喜歡的個人作品之一。



他還設計了很多教堂,

比如黃浦區西藏中路316號的沐恩堂,

應該很多人都去過吧,

在市中心附近,是上海市優秀建築。



1874年建造的時候,

其實叫做“慕樂堂”,

屬於基督教美國衛理斯教派,

但後來基督教各教派實行聯合禮拜

意思是意為沐浴於主恩之中。


也有說法是為了紀念美國堪薩斯州,

捐款人慕爾去世的女兒所以改名。


沐恩堂是典型的,

美國學院復興哥特式,

大量採用斬假石飾面,

用水泥幔尖拱頂,

在當時是少有的建築風格。



後來,

1936年一位美國教徒前來參觀時,

捐贈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

才真正讓沐恩堂聲名遠揚。



鄔達克還設計了息焉堂,

它是滬上唯一的,

拜占庭式穹頂教堂,

內部採用的都是哥特式窗戶。



拜占庭式穹頂,

會給人悠遠寧靜的感覺。



外牆紋路採用的是,

規則魚鱗紋,


顯得肅穆。



鄔達克是融貫中西,

縱橫古今的大家,

不僅喜歡古典主義,

現代設計也是一絕。


古今中外四種風格的相融,

讓他的建築風格獨樹一幟。


鄔達克打樣行所在地,

真光&廣學大樓

也是由他設計的,外形偏現代化。


真光大樓,

最早叫做浸信會大樓。

是美國基督教中華浸信會的所在地,

後來,該教會機構創辦傳道刊物《真光》,

就以此刊物名命名為真光大樓。



它的外形很特別,

是因為採用了

銳角狀豎線條做裝飾,

出女兒牆收頭。



用乳黃色及褐色曲面外牆貼面磚飾面,

顯示出一種鋼鐵森林般的現代感,

但又不失古典主義的風采。


這座建築,

是鄔達克結合“古今中外”四種風格

的最典型的表現。



鄔達克在上海的輝煌,

也吸引了和引導了一批國內建築師的成長。

比如貝聿銘。


1934年12月底鄔達克設計的,

國際飯店建成後,

成為了遠東第一高樓

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它保持了上海最高建築記錄。


當時的貝聿銘還是個小孩,

但他看到後就立志要做一名建築學家。


這座建築在當時究竟有多迷人?

它曾經是上海的神話。


1959年,郭沫若來到上海國際飯店後,

為它寫了首詩:

“雨中踏上最高樓,伸手摩雲摘鬥牛,

逍欲飛昇乘火箭,紅旗插到九重頭。”


圖片來源:微博@張安樸 上海硬筆畫研究會會長


它的建築風格就比較現代,

參考的是美國20年代摩天樓的建築風格。


佔地面積小,平面佈置成工字型,

前部15層以上逐層四面收進成階梯狀,

因設計巧妙,其實內部空間很大。


它的樓頂的設計也很罕見,

但極大地保證了採光面積。


以上基本上都是鄔達克的,

重要建築風格的代表作,

但除此之外,

他還建造了數不清的建築,

其中頗有一些風格奇特的建築。


比如這座雷文住宅。


它的欄杆和牆壁很有特色:

欄杆中間有一個心形,

非常浪漫,

外牆是奶黃色,紋路是不規則魚鱗紋。

看起來有一種地中海風格的浪漫風情。



鄔達克流亡到中國後,

被中國人友善扶持,
他迎來了創造高峰期:


美豐大樓、中西女塾、花旗總會、四行儲蓄會大樓、

諾曼底公寓、浸信會大樓、廣學會大樓、國際飯店、

大光明電影院、“外國弄堂”、吳同文公館

等等全部都是他的設計作品。





霍肯多夫住宅 圖片來源:微博@張安樸


半個上海的建築,

都幾乎被鄔達克承包了,

甚至有人說,

“上海,就是鄔達克的建築遺產。”

認識鄔達克,就是認識上海。


如今番禺路129號,

就是鄔達克在上海事業最鼎盛時期,

所居住的地方。



是英式鄉村別墅風格,

由鄔達克親手設計並建造的。



連同自己的住宅一起,

鄔達克為上海留下了

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

等數十種不同風格的建築。


如今的上海,

既有白牆灰瓦,也有玫瑰花窗。


上海是一座再心灰意冷,也能重新燃燒的城市,

它接納了殘疾的流亡戰俘鄔達克,是鄔達克能創造輝煌的前提。


瞭解鄔達克,就是了解上海。


上海與鄔達克之間的關係,

或許就如貝聿銘所說:

鄔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

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但不必去懷念鄔達克,

因為無論在街角還是鬧市,

你都會與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