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想搭建纸上杭州?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成长故事和生活花絮

王旭烽,浙江女作家,茶文化学者。在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王旭烽凭借小说《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获奖,被认为是一匹“黑马”。即便荣膺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王旭烽一度更看重的自己的身份是“茶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和杭州这座城市,成就了她的写作和生活。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王旭烽就是这样一名把杭州茶人生活的传奇面貌写出来,并与世界分享中国茶文化的爱茶人。


曾经是文艺青年和工厂女工

  1955年,王旭烽出生在浙江平湖,她的成长经历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1972年王旭烽高中毕业后,因为有音乐特长,成为留校的21名老师之一。原计划两年后像下放知青一样,可以推荐去上大学,没想到不久之后因时代风波而耽搁,王旭烽等一批留校学生被安排到相关企业和单位工作。在这次分配中,王旭烽来到杭州市拱墅区街道办的残疾人福利厂——长征无线电元件厂工作,每天跟残疾人在一起上班。从那时起,王旭烽做了4年的工厂女工。

  就是这4年的女工生涯,影响了王旭烽后来的一些人生观念。“那4年工人生涯,基本奠定了我的人生定位。”王旭烽回忆说,当时她在的单位是福利工厂,工人全部由底层弱势群体构成,主要是残疾人。和弱势群体共同工作的经历,让她在青年时代确立了弱势群体的立场,至今不曾有任何动摇。“以前读作家方方的个人经历,总会看到她说自己当过4年搬运工人。而我则是和残疾人朝夕相处过4年,在车间当了4年绕线工人,还是在那里考上的大学。这对我意义颇深。”王旭烽说。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爱书人一样,在图书这类精神食粮贫瘠的年代,王旭烽工作之余也千方百计地找书读。她说,那时期除了读四大名著之外,就是《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巴达克斯》等英雄系列。靠着扎实的学习功底,1978年3月,王旭烽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阴差阳错的是,原本打算考中文系的她却被历史系录取,转系不成,王旭烽就挤时间去中文系旁听,同时学习了两个系的课程。



  大学期间,王旭烽开始了文学创作。大二那年,她创作了一个《承认不承认》的话剧,演绎青年人的信仰、爱情和生活。这部戏在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公演后,一举夺得了戏剧节剧本创作奖和演出奖的双奖,剧本后来发表在浙江省群艺馆主办的《文化娱乐》杂志上。循着这份创作的热情,王旭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的副刊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并且发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

  不过在那时,王旭烽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茶和茶文化产生密切的关系。1988年8月,杭州市园文局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她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资料室工作,开始天天与茶叶、茶具、茶书、茶人打交道。自此以后,王旭烽的创作和工作,都渗透着浓重的“茶味”。不遗余力地书写茶人和杭州

  很长一段时间,比起作家,王旭烽更喜欢“茶人”这个身份。多数读者认识她,也是通过她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

  2000年10月,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与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起荣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她的评语是:“茶的清香、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溶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王旭烽的获奖也打破了茅盾文学奖自从设立以来,没有茅盾家乡浙江籍作家获奖的局面。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进入茶叶博物馆工作不久后开始写的,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小说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堪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出版20多年后回看,王旭烽对《茶人三部曲》基本是满意的,不过也有遗憾之处。“书中对茶人的生活描写还不够扎实,也有在茶文化知识上的欠缺甚至失误之处,还应该有更大的精神和生活空间可以展示。”王旭烽说,今天关于“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形塑人类精神、和平主义的国际精神上的作用”的认知,当时都还没有今天的认识定位。“当然或许有了这样的理性认识,未必对文学创作的想象力自由度更有好处。”王旭烽说。



  包括被称为“杭州城市名片”的《茶人三部曲》在内的多数著作,王旭烽均是依托她生活的杭州这座城市而写成,比如小说《斜阳温柔》、散文集《走读西湖》等。谈到作家和她所成长、生活的城市的关系,王旭烽说,“如果没有西湖,没有杭州,不可能有我这样的作家。”她年轻时有一个小小的个人文学梦想,想搭建一个“纸上的杭州”。后来做茶文化研究、茶教育以及茶的国际推广等工作,精力不够集中而有所耽搁。

  “曾经有很多机会离开杭州。之所以留在这里,归根结底是因为西湖的文化,这是非常完整的中国文化中的雅文化。”王旭烽说,目前她正在回去写小说,“还是想搭建一个纸上的杭州。”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

  近期,王旭烽一本再版的《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王旭烽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学时的讲义,7年前曾经出版过。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王旭烽感觉书中一些知识或陈旧,或有错误,加之图片也不太理想,故而近期转浙江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这本书内容分两大块,上下卷,上卷是茶文化史,下卷是茶文化十大板块的内容。绪论部分重写,搭建了我对茶文化内容和框架的基本系统。”王旭烽说。



  从2006年起,王旭烽成为浙江林学院的一名老师,开设茶文化通论课程。这门课程开设十几年来,王旭烽一直坚持茶人的仪式:上课之前学生给老师上茶。她认为,茶是一个文化符号,必须要有适度的仪式感和程式感,就像京剧脸谱一样,这是一种情理教学方式。学生也都能理解,即便一开始不理解的,也不会抗拒。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喝茶,这三分之二人口正是和谐哲学的实践者,是中国茶文化可以更为广泛在世界交流共通、在全球找到更广泛知音的基础。……我们借助中国浙江的绿茶,相会于耶鲁大学的校园。东方最美好的和平之饮,就这样以一种隆重的精神品相与待客之道,融入大洋彼岸的精神生活。”王旭烽曾经在耶鲁·纽黑文饭店发表题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的演讲,精辟地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意义。这些年,王旭烽不仅在中国,也向世界推介着中国厚重而清香的茶文化。

  王旭烽说,她是中国文化执着的爱好者,而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脉,这两者有很大的共性。“共性就是和平、内敛、集体主义、乐生。从儒、释、道三家而来的文化精髓都和茶互渗,比如儒家的礼、释家的悟、道家的乐生。”王旭烽说,茶的健康和美感是它吸引外国人的地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外国人通过茶来学习是最好的。“我的口号是:您想了解中国文化吗?就从一杯茶开始吧。”王旭烽说。

  在中华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中,深深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王旭烽说,总有一件事需要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对她而言,这件事就是传播茶文化。她希望终有一天,会把整个地球铺成一张巨大的茶席,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茶的精髓。孙婷婷 绘


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

我要写杭州、拍杭州,要用杭州人的视角描绘杭州的阴晴圆缺。"

本次王旭烽教授分享的《西湖十景》是一部以杭州西湖为背景,以历史上的“西湖十景”为切入点的小说集。

十个故事中,《柳浪闻莺》主写美院和越剧,有声有色;《断桥残雪》主旨是民间传说;《雷峰夕照》讲的是杭州的文物;《平湖秋月》主题是古琴;《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钟》主旨是历史和阴谋;《花港观鱼》说的是金鱼;《双峰插云》里有解放军有爱情。

十部中篇小说既独立成书,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这部浸透着江南韵味的丛书

“其实从1999年开始,我就会在繁忙的写作任务、教学和社会事务之余,潜心写作真正符合自己文学想象的一个系列,最终集成这部《西湖十景》。

我的小说中提供了西湖这一虚构空间,西湖是小说人物精彩纷呈的靓丽舞台。通过小说的方式切入呈现,使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文化脉络——西湖。

离美越近,离善越近,通过对真的探访,达到善与美的统一,这是我对于这本书的看法。

分享会上,王旭烽教授还和读者粉丝们分享了她关于《西湖十景》的创作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镇南曾在看完《西湖十景》后这么称赞王教授,

“王旭烽完全继承了鲁迅、茅盾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浙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传统诞生地。从总体精神上说,我认为王旭烽就是继承了现代文学当中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新的时代写出来的这样一部重要作品。”

不必抬头,西湖美景尽收眼底,通过《西湖十景》小说集,且跟随西湖历史文化学者、茶文化研究学者、文学大家王旭烽教授一起,在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歌吟慢赏间,进行一场西湖文化深呼吸,享受江南的风雅韵味!

王旭烽,女,国家一级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茶文化著名学者,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小说《茶人三部曲》《斜阳温柔》《飘羽之重》,报告文学《家国书》,散文《瑞草之国》《走读西湖》,其中《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王旭烽教授与斗贤布艺洽谈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展示的效果,王旭烽教授与李总经理一行人,直接前往上海布料市场,为展会挑选颜色材质合适的茶席布。


作为合作机构,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中国茶谣大学生创业团队也参与展会的策划协调工作。同时,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浙江农林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作为技术支持,为展会的设计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王旭烽第六届中华茶奥会演讲

一、茶食定义

现代定义:茶与其它人类食材及饮料相合后构成的食物形态。

传统定义:从广义说来,是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后来往往被混同。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茶食往往是指点心。

二、茶食历史

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表明,茶的化学和医学研究表明 ,茶的化学成分极其丰富,其主要成分有粗蛋白、粗纤维、咖啡因、鞣酸、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 。茶食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原始阶段

先秦时期,以茶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为特征。(菜品)

2.发育阶段

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以茶茗掺和作料调味共煮着饮用为特征。(芼饮)

3.成熟阶段

隋唐宋时期,作为茶佐食,制作各种茶之风味食品。(茶粥)

4.兴盛阶段

元明清时期,制作各种茶之风味食品为特征。(早茶)

5.黄金时期

现代社会,以其讲究茶食与茗宴品位的科学性、追求丰富多样化的艺术情调为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茶膳。(餐饮)

6.未来展望

将茶食品纳入食品工业原料,成大工业食品加工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三、茶食品种

1.茶饮料

在中国除了较多人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泡茶外,各种液体茶饮料也就应运而生。如加速溶茶或原茶制成的冷饮,茶酒等。

2.茶汤饮

以茶作原料,再配以粮食、瓜果之类食品,既可作汤食用,又可保健防病。如红茶大枣汤、绿茶粳米汤等。

3.茶糕汤

它既属糕点,可充饥,又具茶味,有提神和助消化的作用。如茶羹、茶饼干、茶面包、茶饺子……

4.茶糖果

如红茶奶糖、绿茶奶糖、茶膏糖等。它们都具有色泽悦目,甜而不黏,油而不腻,清香鲜醇的优点。

5.茶菜

佐以主食的以茶叶为食材加工的菜肴。

6.工业食品添加剂原材料

四、以茶入食的历史依据

1.文物推测

河姆渡小陶罐,目测口径约11厘米左右。专家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件陶罐的外侧发黑,看起来就像是烟熏火燎造成的,但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陶罐内还有一小捆黑乎乎的东西,约有六到七厘米长。专家们有了大胆的推测,有可能是煎中药的罐子,罐子里的东西是中药,而中药或许与茶有关;也可能是植物菜汤,或许也和茶有关。

2.文献依据

《诗经 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晏子春秋》《茶经 七之事》:《晏子春秋》中说,晏婴担任齐景公国相时,吃的是糙米饭,除了三五样劳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唐代“茶圣”陆羽把《晏子春秋》这段文字引入了《茶经》中的《七之事》里——《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广雅》芼茶:“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是先把茶饼炙烤一下,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冲入开水,喝时还要加些葱、姜等调料。

《大金国志·婚姻》:“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土风录》:“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撰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北辕录》云:“金国宴南使,未行酒,先设茶筵,进茶一盏,谓之茶食。”

《南北的点心》:“茶食是喝茶时所吃的,与小食不同,大软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则明系蜜饯之类了。”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

3.茶馔依据

(1)生活的呈现

以茶入馔

绿茶宜清淡:龙井和鸡肉,毛峰和虾仁,碧螺春和活鱼都可称绝配。

以茶去油腻:滇红和牛肉,铁观音和猪肉,均能去肉膻、增鲜味,提携“粗鄙”的肉食成至雅之物。

例如:

【碧螺春蒸白鱼】 滋味绝美,白鱼肉经浓酽的茶水浸泡除腥,再添以盐和茶叶提味,清蒸后极鲜。

【红袍肉】 解馋又养人,用大红袍的茶汤配以大红袍茶叶炖煮红烧肉,肉质甜糯,茶香四溢。

茶食

【龙井千层酥】 龙井茶汤 525克;面粉 1950克;猪板油 600克;牛油 375克;薯粉 300克;泡打粉 3.75克萝卜 500克;精盐 5克;味精 5克;白糖 10克;胡椒粉 3克;生粉 10克。

【萝卜茶饼】 (1)先将面粉750克﹑猪板油375克﹑牛油375克﹑薯粉﹑泡打粉拌匀成酥皮,用方盘装上放雪柜;(2)用面粉1200克﹑猪板油225克﹑龙井茶汤525克拌匀并搓至纯滑成水皮;(3) 取出雪柜内已雪硬的酥心,将水皮压上酥心面,再次放入雪柜。待雪硬后用酥棍压薄,叠三次变成四叠,即成萝卜酥皮;(4) 萝卜馅的制法:将萝卜去皮切丝,洗净,将干瑶柱用水炖至软烂并将其用手撕开,用中火将萝卜丝与瑶柱丝一起煮调味勾芡即成萝卜馅;(5)切件用酥棒压薄,扫蛋上萝卜馅,用中火炸至金黄色。

一盅二件

苏粤等地的“吃早茶”又有不同的面貌,说以茶佐食可以,说以食送茶也行。茶与食分开,各有各的灵魂,却相互搭配,给人以莫大的享受。蟹黄汤包、笋丁肉包、萝卜丝包、三丁大包、糯米烧卖、千层油糕,是道不尽的吴侬软语;虾饺、叉烧包、流沙包、奶黄包、燕窝酥皮蛋挞、番禺咸水角、豉汁蒸排骨,从岭南流行至大江南北。在茶楼里闲坐一两个钟头,沏一壶酽茶,摆几碟点心,慢饮慢食,真是连做神仙也比不得的生活。

(2)华夏各少数民族茶食呈现

凉拌茶;油茶;擂茶;酥油茶;咸茶

(3)各国茶食形态

英国下午茶、俄罗斯茶炊、日本茶道、印度拉茶等。

4.以茶入食的未来可能

茶与饮料的结合:

无酒精,酒精,果汁,调饮。

作为原料:

食品工业的添加剂原料,防腐剂,生产的原材料,食品原料等。

5.吃茶 喫茶

“吃茶”比“喝茶”具有更好的保健效果。因此,日本等国及台湾地区都非常重视茶食制品的开发。据资料:日本早已推出茶末荞表面、茶末点心及茶末紫菜汤等食品。我国的台湾地区已将茶叶碾成粉,经高温杀菌后,与菜粉、海藻粉、果胶粉、盐、糖及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按一定的配比混合制成茶果冻、茶水羹等多种美味食品。还有一些国家也相继推出茶叶面包、茶巧克力、嫩茶菜肴等。

这些茶食品风味独特、口感好,且色、香、味俱全,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我国内地也已开发出茶汽水、茶啤酒、茶点心等茶食制品,但品种还不多,产量也较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茶食制品将会越来越丰富,并必将会进入千家万户。生活在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古老的茶叶,在人类演化诞生的过程中,作为采拮的生活原料,以叶片的方式保留至今,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质形态。而今天,我们再重新认识,挖掘一片叶子中的宝藏,为人类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