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冠状病毒”币,“归国富豪”谎称代买口罩




【3.15说“法”】警惕“冠状病毒”币 ,“归国富豪”谎称代买口罩


今年的3.15打假重点与往年相比略有不同。在全民抗疫期间,有些不法分子打起了疫情的主意,实施新型金融诈骗,此外口罩诈骗成为正在成警方打假重点。






疫情期间的四种诈骗新形式 日前,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四类疫情期间典型的金融诈骗,几乎囊括了疫情期间主要诈骗形式。 第一类是低息贷款型诈骗。例如,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疫情期间,您缺钱吗?xx金融给您授信**万,申请后马上到账。”或是利用“疫情贷款”实施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电话或是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实施诈骗。 “金融1号院”注意到,此类诈骗典型的特点是,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台,很多消费者因此中招。 第二类是投资理财型诈骗。据北京银保监局发布信息显示,疫情期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区块链”概念诈骗。另外,也有利用股票、期货等投资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开户投资进行诈骗。 根据披露,利用区块链概念其诈骗的形式是,不法分子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等,并且许诺高额的回报。 据蜂巢财经报道显示,3月10日,北京银保监局点名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是投资理财型诈骗后,3月11日,该官网已经无法浏览。



图片来源:蜂巢财经


第三类则是盗取信息型诈骗,最具典型的则是利用购买防疫物资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售卖口罩、防疫物资等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等形式进行诈骗。此外,是不法分子通过“退改签”诈骗。利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受害人信息,如航班号、酒店预订等信息,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等形式进行诈骗。




第四类则是非法集资型诈骗,主要形式为利用为疫区捐款或是利用感染者亲属众筹“医药费”及“销售返利”等手段进行诈骗。例如,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医院等向消费者发送的虚假募捐信息;或是以孩子或亲属突然高烧、已被隔离医治为由,向社会公众发起众筹“医药费”、“住院费”等骗取受害人钱财。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截至3月11日,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涉嫌诈骗犯罪869件917人,起诉516件545人,批捕、起诉的人数均占所有涉疫情犯罪案件的四成左右,批捕件数更是超过50%。



口罩被不法分子盯上 此外,值得注意到是,“金融1号院”根据各地警方近期通报发现,口罩诈骗正在成为今年打假重点。 自疫情爆发以来,口罩稀缺,有段时间甚至“一罩难求”,于是少数人利欲熏心,看准了这个“商机”,开始以出售口罩为名实施诈骗。 根据“金融1号院”从百度方面拿到数据显示,而截止到2月29日,百度通过多种排查、处置手段共清理与疫情相关的有害信息为207722条。向公安部刑侦局共计主动推送了4批约200条有价值的线索,并协助上海、广西、海南、河南、福建等多个省市的公安机关破获涉口罩诈骗案件数十起。 截至3月13日,“金融1号院”注意到已有多地警方及法院公布了口罩诈骗及审讯判刑案例。 2月份,德州公安发布的疫情诈骗案件中,4例均是口罩诈骗。例如,1月31日,受害人杨某通过一微信好友花费1.5万元购买1000个口罩,受害人杨某被拉黑删除后,发觉被骗后报警。此外,犯罪嫌疑人郭某曾在“全国医药串货”QQ群中发布虚假售卖口罩的信息,诱使四川省的王某购买口罩,诈骗受害人王某人民币3.8万元等等。



而在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第五批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中,公布了颜某冒充“归国富豪”谎称能代买“3M”口罩诈骗。 3月13日上午,潮州市枫溪人民法院公众号发布消息显示,开庭审理了枫溪首例涉疫情口罩诈骗案。被告人吴某燕为获取赌资,对外发布虚假信息谎称其朋友有口罩出售,先后骗取钱款共计83700元。当庭宣判的结果是,判处被告人吴某燕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 3月12日,北京法院也集中宣判一批涉疫情犯罪案件共8例,其中涉及口罩诈骗的就有4例等等。


图片来源:北京法院网


此外,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运营机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清算”)也发布提醒称,防范疫情之下的口罩诈骗。并提示收单机构,警惕疫情期间交易异常的商户,及时排查风险交易,认真识别商户身份及经营资质,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