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下的逆行者:在战“疫”一线讲好威海故事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里的一线女记者们脚步不停、笔杆不停,记录下温暖这座城市的一个个“逆行”者。

从正月初二开始,不少一线女记者就走到防“疫”一线,把镜头对准最可爱的人,记录下这条逆行路上的温暖。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着,一次又一次被激励着。她们相信,用行动迎接美丽春天的到来,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所有同事都在坚守,不用报道我”

记者:杨彩明

采访对象:医护人员、卡口执勤人员

四十几天来,我遇到过很多无法完成的采访。

疫情面前,医护人员自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当时我打算采访某医院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通过辗转联系获得电话号码后,却收到了一条恳切拒绝采访的短信:“不好意思,实在没有时间。”

同样的拒绝,也来自卡口执勤人员。2月15日,风雪袭来,我获得了一位执勤交警的电话,在多次拨打电话后终于接听,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沙哑,仿佛每一句话说出来都伴着砂砾在摩擦。

简单的几句问候,我才知道,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过20个小时,他委婉拒绝了采访,理由是“所有同事都在坚守,不用报道我。”

除了这样的“插曲”,还有数不清的感动。在采访过程中,我问过很多医护人员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主动请战到一线?”他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这就是我的工作,没有想太多。”

他们中,有的洒脱有的乐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听着他们哭,我跟着哭;听着他们笑,我还是哭。说不上来心里的那种感觉,我们虽然素未谋面,却忍不住在心底一次次为他们送上祝福,愿所有人都能平安归来,让所有的小别离都有大团圆。

“疫情当前,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李文思

采访对象:腾森轮胎车间工作人员

2月8日,走进腾森轮胎生产车间,伴随隆隆作响的机器声,半成品橡胶片区一位工作人员正起劲地清点数目,核对型号。

看见我过来了,他拍了拍被橡胶染黑的手,抬头咧嘴笑着说:“哥伦比亚的订单交期基本没受影响,我们对今年发展充满信心。”

跟他交谈的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疫情当前,办法总比困难多”。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为保证订单如期完成,推迟一周开工的腾森轮胎各岗位人员并没闲着,各个部门主动开启“网聊”模式,将生产工作前置,联络原材料供货商,沟通物流船期,安排防疫值班表……

也正是靠着大家的主动靠前,2月5日通过复工验收申请后,停转两周的生产线不仅再次转了起来,还跑出了“加速度”,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打下基础。

“压箱底的衣服都翻出来了!”

记者:杨慧

采访对象:经区市政局工作人员

2月15日,受降雪天气影响,北京南的列车晚点148分钟,次日凌晨0时22分到达威海站,经区市政局设施维护科科长孙明和同事俞峰、李鹏杰登记完信息,已是凌晨1点多了。

“真冷,从脚底到头顶,冻得透透的。”孙明告诉记者,家里压箱底的厚衣服都翻出来了,“不管啥样的都套在身上,太冷了。”

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赶到场站值班,晚上11点多完成一天工作离开,孙明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工作17个小时,甚至更长。“又闷,又冷,这种滋味酸爽。”俞峰笑着说。

新年伊始,市政重点工程亟待开工,每天孙明既要忙着研究2020年工程计划、方案论证等本职工作,又要坚守场站完成防疫工作;担负市政设施维修任务的俞峰,除了场站值班还要做好市政维护工作,处理污水管道塌陷、河道挡墙损坏维护等,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环山路3月15日要交付路基,工程到了收尾的关键时刻,李鹏杰每天除了场站值班外,还要制定工程计划,协调督促施工,上报工程进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威海站卡口值班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天几乎第一个来到场站,最后一个离开……

对于匆匆经过的旅客,你们可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我得对得起所有村民”

记者:蔡君君

采访对象:文登区西铺头村党支部书记于海峰

2月初,我工作完后回家,却在村口被防控志愿者拦下了:“对不起,我没有查到您的登记信息。”我有些着急,这时候,村书记于海峰来了,询问相关情况后,把我带到了村里的监控室。

按照我提供的出行时间,一点点回放监控录像,好不容易找到了我自家门口离开的影像,我心生感谢。于书记却颇为抱歉地跟我说:“特殊时期,耽误你的时间了,但我得对得起所有村民,为他们安全负责。”

每天上班出发很早,可不管几点,都能在门口看见他,晚上九十点回家,我看见他还在值班,脸冻得通红,只能靠来回踱步保持身体的热量。可他却没有一丝抱怨,发了条朋友圈打趣道:“志愿者们四班倒,我可是一班倒呀!”

村居微信群里几百人,凡是在群里询问返程、隔离相关事宜的,他每条必回。对于最新疫情防控规定,他第一时间发到群里,就怕影响村民安全、耽误大家行程。

其实,也有人不理解。直到最近,他才淡淡说了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为你没亲自干过、感受过,用心感受后,你会知道男儿的泪也唰唰的。”

“话说多了,嗓子一直是哑的”

记者:张萌

采访对象:戚谷疃社区工作者夏玮骏

2月6日,寒风刮得人有些说不出话来。

环翠区戚谷疃社区居委会门口,身穿红马甲的社区工作者夏玮骏正挨个打电话提醒居民们下楼取微信下单的蔬菜。

“杜大哥,你的蔬菜组合到了。”“姜姐,你的是翅根、汤圆还有一瓶豆腐乳,对吧?”一通、两通……整整一个小时。此时,寒风呼啸中,说话时从口罩中透出来的热气把她的眼镜模糊了,手下勾选已联系过名单的动作也越发得不利落。

“能听清吗,我再大点声。”当记者趁着居民取菜的间隙,同她交谈时才发觉,她的声音已沙哑。

就当记者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在大风天中扯着嗓门打电话的缘故时,她自己先做了解释:“其实哑了有几天了”。由于每天从早到晚职守在社区卡口,类似“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三连问都要重复上千次,话说得多了,自然就哑了。

当天是戚谷疃社区利用网上订单配送的首日,这名可爱的“守门员”又多了“跑腿员”“联络员”两重新身份。

在这场刻不容缓的阻击战中,同夏玮骏一样,千千万万的社区工作者们走上一线,在联防联控中全力以赴,为方便居民生活献出真心、贴心、细心、暖心陪伴。

“我们加班赶制的医疗用品,上前线了”

记者:王文欣

采访对象:威高工业园工作人员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我和同事一大早便赶往初村威高物流园,等待采访威高驰援武汉医疗物资。刚到仓储中心发货区,数名工人正在一辆十多米长的半挂车前忙活,一部分负责用叉车从仓库运货,另一部分则站在车上整理。

大家少言寡语,却个个动作麻利。3个小时,2000多件物资全部被装上运输车。最后,写着“众志成城支援武汉 争分夺秒运送物资”的红色条幅被整齐地挂在车上,注视着“众志成城”四个字,大家眼神中满是坚定。

当日中午12点,运输车和载着8名工作人员的商务车从工业园出发前往武汉。车辆缓缓驶离的那一瞬间,站在门口目送的工作人员长舒了一口气,激动地说:“连日来加班赶制的作品,终于上前线战‘疫’了。”

价值约500万元的医疗用品运往武汉的背后,是企业第一时间复工,无数名一线工人日夜加班生产的结果。疫情期间,众多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及早复工组织生产,保障防疫物资供应。

遥望车辆驶离的方向,大家知道,希望就在前方。

“你们辛苦了!”

记者:高昕

采访对象:卧龙山社区志愿者

2月7日,我跟随长城爱心大本营的志愿者前往各个社区送棉手套。那是立春后的第三天,下了车风就直往衣服里灌,我拿着采访本的双手瞬间冻红。

“谢谢你们啊,真是太及时了,我们正需要这种手套!”没等我们走进卡口,卧龙山社区负责人大老远就迎了上来,一双笑眼格外阳光。

我记得那天给卧龙山社区送去300多双棉手套,很多社区志愿者迫不及待就换上了,嘴里兴奋地说:“真暖和。”

在办公区,我注意到他们换下的旧手套都是一次性的,上面早已被消毒水浸染得痕迹斑驳。而真正触动到我的,是他们的双手。

打眼瞧,你不会想到那是一双年轻人的手——满是冻疮、裂口,还有消毒水顺着旧手套渗到皮肤里形成的溃疡,甚至根本无法握笔。看到这里,我的鼻子瞬间就酸了。

为守护好身后数千位居民的安全,社区工作人员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采访结束后,我们又跟车去了两三家社区,每到一家,我都会认真地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是的,你们辛苦了。希望这一双双棉手套能温暖你们的心。春天终会到来,我们定会胜利,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李文思 杨慧 蔡君君 张萌 王文欣 高昕/文 朱春晓 王彦博 刘志鹏 杨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