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杂忆

浙江军政府大门

1911年11月5日,以光复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杭州城,成立浙江军政府,选举产生浙江临时省议会。清王朝在浙江的统治土崩瓦解。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同盟会会员。先后参加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

沈钧儒

我是浙江人。谈到辛亥革命在浙江的情况,还得从我在日本的时期说起。

清光绪末年,我留学日本,就跟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有所接触,特别是和光复会往来较多。光复会著名人物如章炳麟、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等,都是浙江人,其中也有参加同盟会的。我虽然没有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但由于我倾向革命,跟光复会领导人章炳麟过从甚密,所以他们的活动我是知道一些的。当时许多革命党人在日本学军事,准备回国后参加到军队里去,有计划地进行武装革命。后来就发生了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和秋瑾在绍兴被害的事件。这些事件在当时是震动全国的。

我回国到了浙江的时候,由于革命遭受挫折,表面空气沉闷,但实际上光复会中的重要人物都在秘密分头活动。他们跟浙东的台州、处州、金华各属的秘密会党有联络,在新军里面进行革命工作(当时浙江编练新军两标),新军中有不少官兵参加革命。那时候,我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教员中颇多富有革命思想的,其中就有周树人即鲁迅先生。

宣统元年(1909年)阴历二月间,清廷下诏书表示决心要实行宪政。十月间,各省成立咨议局。浙江咨议局议长是陈黻宸,陈时夏和我当了副议长。清廷的所谓筹备立宪,给了立宪派一种幻想。于是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发起联合各省的咨议局,在上海成立了国会请愿同志会,派代表向清廷请愿召开国会。宣统二年(1910)正月间,各省请愿代表到了北京。我那时也到了北京。当时革命和立宪两派对国是争论不休,大家要我到北京去看看形势。我在北京呆了一个时期,跟各方面接触的结果,看出了清廷的所谓预备立宪,只是一种欺骗,清政权已不能维持多久了。回来就把我的看法向大家讲了。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革命情绪高涨。当时杭州驻有满人旗营,有相当实力。新军中参加革命的官兵跃跃欲试。革命党人从外地纷纷来杭州,秘密设立机关,日夜会商,着手准备。到了九月初十左右,一切布置都已就绪,决定十五日(阳历11月6日)拂晓开始发难。大家分配工作,我和陈时夏担任政治组织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草拟浙江光复的通电和布告等。十四日夜半,新军八十一标和八十二标,配合了革命党人所组织的敢死队,先向抚署和军械局的驻军进攻。巡抚增韫由后门逃走,当被擒获。攻军械局亦已得手。两标部队在城站会合后,各拨一部包围驻防旗营。十五日上午,出安民布告,通电全国,宣告浙江独立。

正在训练中的新军

革命军顺利地推翻旧政权以后,接着就是建立新政权,首先是谁来当都督的问题。革命军发动进攻时,只推定原宪兵司令部的军官童保暄为临时司令官,后来就由他用临时都督的名义出安民布告。至于正式都督,当时我们考虑到汤寿潜。汤寿潜是沪杭甬铁路局总理,住在上海。他在争回沪杭甬铁路的时候,在群众中建立了一定威信,但是他并没有参加革命,后来我们知道了他跟旗营的协领满人贵林(贵翰香)有深厚的交情,像这样一个原是不适宜领导革命的。可是当时我们——主要是咨议局方面的人,竟认为非汤不可,在光复前两天(阴历九月十三日),我们就派陈时夏赴上海欢迎汤来杭州。十五日早上,我们又打电报给他,由陈黻宸、褚辅成、马叙伦和我四个人具名,报告浙江光复情况,催他赶快来杭州。下一天,火车通了,汤寿潜于下午偕陈时夏等乘火车到达杭州,直赴咨议局,跟大家商议一切。

那时候围攻旗营的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满人将军德济虽然主张投降,但是实际掌握军权的协领贵林仍然主张顽抗到底。这里有一件动人的事:有一个参加洪门会的工人张子廉(一说姓王,名不详),把旗营大炮的炮闩偷偷地拆了下来,使大炮不能施放;因此杭州城内避免了炮战的破坏。到十五日下午,贵林等又探得巡抚增韫已被活捉,革命军声势浩大,眼看无法顽抗了,才在营门小城垛上竖起白旗,贵林带了两名随从,向我军接洽投降。他要求我们纳降后不杀一个旗人,革命军首领在咨议局讨论结果,准如所请,约定十六日中午正式呈交军械清单。本来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可是到了十六日,贵林听说汤寿潜回到杭州,就说投降条款中不杀一个旗人的那一条须得到汤先生的保证,才能呈缴军械清单。原来那个贵林同当地豪绅有勾结,跟汤寿潜、陈黻宸都有交情,所以他有恃无恐,居然坐在咨议局里等汤寿潜到来。汤寿潜一到,他就对汤说了许多话,汤从他手里取过那张写满条款的纸来草草看了一遍,就答应了他。

十七日上午,才正式集会讨论推举都督。褚辅成提议推汤寿潜为都督,多数赞成,王金发(他是光复会会员,带领敢死队,配合陆军八十一标攻军械局驻军的)等少数人反对,以为汤寿潜过去怂恿浙抚张曾敭捕杀秋瑾,不应该推他作都督。最后仍然通过以汤寿潜为都督。汤于当天正式就任,以旧劝业道衙署为都督府。当天发布四个文告,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本年九月起,蠲免全省钱粮厘金,只对地主豪商有利,贫农佃户得不到什么好处。

浙江光复的头几天里,一切都是乱哄哄的,社会秩序还没恢复过来。贵林表面上投降,仍住旗营里,想乘机叛变。经人告发,浙军司令部立派部队驰赴旗营,起出私藏枪支二千余枝,子弹无数,还有好多箱炸药。贵林和他的儿子量海当场被捕,解送司令部,受军法会审。当时我担任临时警察局长,参加了会审。我们问贵林:“投降条款中不是写的明白不得私藏一枪一弹,日后如发现所报不实或私藏枪械的,应处极刑吗?现在人证物证俱全,你还有何说?”当即判决贵林父子死刑,就在咨议局的广场上执行枪决。当时人心大快,社会秩序也渐趋安定,过去携眷避往外地的,都纷纷搬回来了。

枪毙贵林父子的时候,汤寿潜适因事去上海,他一得到消息,下一天就回杭州,质问当时担任总司令的周承菼和我,何以不向他请示。我们回答他说:此案人证物证俱全,用军法紧急处分,是我们的责任。汤听了,也就无话可说了。

十月十二日(阳历12月2日),苏浙联军攻下南京。十一月初六日(阳历12月25日),孙中山先生自海外归国,到达上海。十一月十三日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那时候,汤寿潜已经辞职,继任的是蒋尊簋。1月间,浙江成立了临时省议会,临时省议会制定了浙江省临时约法,议决了军政府官制及本省预算。我在那时候担任了教育司司长。

(本文有删节,原载于《辛亥革命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