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胆,这新片全是敏感点

这两年政治正确大行其道。


哪儿哪儿都有敏感点。

尤其是在美国,稍有不慎,就会踩到雷区。

但偏有哥们胆子大的。

直接一脚踏入雷区,不带怂的——

《卢斯》

luce

海报上的阵容相当强大。

四个人,三张都是熟面孔。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相助》、《隐藏人物》、《水形物语》三提一中);

娜奥米·沃茨,奥斯卡影后备选人(两次提名),美得令金刚心动的女人;

蒂姆·罗斯,《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也提名过奥斯卡最佳男配。

三个影帝影后级别的人物,都为一个年轻人做配——

也就是海报最左边的,本片主角卢斯。

这个人物的设置很有意思。

他7岁之前在非洲战乱国家长大,当过童兵。

后来被美国白人家庭收养,即娜奥米·沃茨和蒂姆·罗斯饰演的夫妻。

所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对立的故事。

而是包含了黑人青年成长,白人家庭领养,政治正确与隐形歧视等诸多复杂议题。

不急,咱慢慢说。

卢斯被收养后,非常「争气」。

在学校里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甚至成为了学生代表参加各种大会演讲。


是整所高中的「明星学生」。

复杂的原生背景,被美国接纳的难民小孩,经过十几年美国精英教育的培养,成为了如此优秀的人才。

这是政治正确。

是社会大众最愿意看到的光明面与正能量。



卢斯就是「政治正确」的代表符号。

然而,有一天,这个优秀的符号「歪」了。

奥克塔维亚饰演的是卢斯的老师。

布置了一次作业,要求学生模仿历史名人口吻,写一篇论文。

然而卢斯文章中的观点,涉及了用暴力解决冲突,以反抗应对殖民的思想。

「暴力反抗」的正义性与否是要结合具体语境的。

而在老师眼里的具体语境,就是卢斯的过去——

他是战区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的年纪就学会了拿枪,后来被白人家庭领养,灌输美国教育。

这样的孩子脑子里却有「暴力反抗」的思想,意味着什么?

对现实不满吗吗?觉得白人社会对他有压迫吗?都已经是学校之光美国梦代表了还有什么要反抗的呢?

「暴力」这个词,放在卢斯身上,就变成了「造反」。

表面看起来优秀积极,可骨子里却忘不了战争思想。

这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

更不正确的是。

老师悄悄去搜查卢斯的储物柜,在里面发现了违法烟花。

威力很强的那种,可以说有点炸药的性质。

老师慌了,直接找到了卢斯的家长。

从文章到烟花,把事情渲染得相当严重。

迫使父母对卢斯进行施压。

而卢斯对此的解释是:

朋友间的储物柜都是共用的,有时候兄弟往我柜子里藏了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

紧接着,新的事件被展开。

卢斯班上的一位亚裔女同学,之前因为在派对上喝醉,而疑似遭到了一群男生的性侵犯。


根据女孩的描述:

「当我醒来,卢斯在我身边,他保护了我,让一切停了下来」。

而母亲对此的第一反应是:

「有没有可能,卢斯也参与了侵犯。」

潜在暴力倾向、非法违禁物品、疑似性侵犯……

每一项指控都很严重,但每一项都没有直接证明。

一篇观点略显偏激但又不一定代表卢斯本人想法的文章;

储物柜里不一定属于卢斯的违禁物品;

一桩卢斯在场却不一定有参与的性侵犯。

明明三两句都能解释清的事情,最后搞得一团浆糊,原因无非是四个字——

刻板印象。

因为这些事发生在一个优秀黑人学生身上,所以事情就「不应该」那么简单。

在老师和家长的潜意识里,始终藏着一个念头,「这个孩子有可能会变坏」。

就像一颗石子丢进平静的湖面。

一旦起了一丝怀疑,波纹只会越泛越大,难以平静下来。

正如卢斯所说:

因为他的出身和种族,他只能要么是圣人,要么是魔鬼,不可以是一个有缺点的人。

他要么就是美国梦的标杆,下一个奥巴马;

要么就是思想极端、满心阴谋论的恐怖分子。

人们不能接受他仅仅是一个会偷偷吸大麻的普通黑人学生。


当然,对于这项指控,所有人都是下意识地反驳。

他们需要维护自己的政治正确。


于是就调整措辞,显得冠冕堂皇:


「我们是在保护你。防止你变成刻板印象里那种吸毒打架闹事的黑人。你跟他们不一样,你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



而对于这些虚伪的话术,卢斯有句极漂亮的回应:

惩罚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人

和奖励一个不符合刻板印象的人

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在卢斯之前,女老师曾在另一名黑人学生的柜子里发现过大麻。

她马上就把这名学生举报了。

结果导致这个黑人学生被体育队开除,失去了奖学金,从此自暴自弃,日渐堕落。

甚至平时上课,女老师都会有意无意讽刺他几句。


然而同样是搜到违规物品,对于作为教育典范的卢斯,女老师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办法。

老师第一选择的是「私了」。

直接找卢斯母亲,私下处理烟花,希望家长回家跟孩子谈谈,也没往上报。

理由是,「我们的典范不能出问题」。

卢斯是谁?

是美国梦的现实版,行走的心灵鸡汤。

是自由民主自强自立的标杆。

这面大旗绝对不能倒。



所以,所有人都在「保护」他。


父母维护他,甚至最后不惜为他撒谎。


不仅仅因为他是儿子,更因为他是他们的「黑人儿子」,是他们耗费多年心血,成功教育的证明。


卢斯要准备演讲。

母亲向他提议,为什么不多谈谈你自己的故事呢?

你的过去与现在,其中的改变,是多么振奋人心啊。


学校也袒护卢斯。


不管谁有错,卢斯都不可以有错。

因为他是民主的美国教育教化出的优秀作品。

他出了问题,就是给美国教育的脸上扇巴掌。

女老师最后落得停职开除的下场。

校长找她谈话,说的是,「学校不会护着你」。

他们保护的真的是卢斯这个人吗?

还是他身上背负的象征。

「刻板印象」就是个盒子,把人往里面装。

你做了符合刻板印象的事,人们便会面露高傲地说,「果然如此」;

而你若做了不符合刻板印象的事,又会被塞进另一个盒子——

「政治正确」。

且必须得是不偏不倚地正确。

如果产生了与「正确」有所偏差的看法,那就会被视为异党,被攻击甚至清楚。

因此安全起见,和平起见,我们人人自保求全,「正确答案」一定被放在「自我」之前,这样才是优秀的,进步的。

你说,那我能不能不呆在盒子里?

可惜,几乎没得选。

谁不在盒子里呢。

卢斯伸张着正义与自由,拒绝被贴标签,拒绝被塞进盒子里。

可他的资本在于,光此刻正照在他身上。

如果真的让他和那些,照不到光的,角落里的人交换。

他又真的愿意吗?


所以当一切风波过去,卢斯又怎么样呢?

还是卢斯。

他只是在被规训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点点反抗而已。

依然是那个永远面带微笑,浑身紧实肌肉,在操场上跑步,在教室里辩论的阳光少年。

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讲话,他听从了母亲的建议,讲了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讲了他如何来到美国,如何接受了爱与培养,如何成为了今天的进步青年。


他说他刚到美国的时候,母亲怎么都念不对他原来的名字,于是改名叫了「卢斯」。

而那个名字是什么,电影从头到尾也没说。

他谁都不是。

仅仅是一个logo,代表了美国的民主与开放。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