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水仙裡喝到苔蘚味,屬於叢香的表現嗎?這是極大的誤解

《1》

一場雨後,院前的牆根處長了一塊青苔。顏色看著特別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從色彩上,麻花一直覺得,青苔的顏色應該是混了草綠+玉綠色。

每年的春天,時間一到。

雨水過後的土壤裡,或多或少都會蔓延出大片的青苔。

有一回在外頭喝茶,喝到了泡苔蘚味特別重的水仙。

當時有外省的夥伴感慨說:“這茶樹齡不小吧,蘚味特別重,叢味足。”

不過一旁的新人開玩笑的直言:“這是什麼香氣啊,怎麼這麼像蝸牛的味道?”

至於麻花,在小口的嘗過茶湯後,就順手將那整杯茶倒進了茶盂。

偶買噶,湯水裡的那股子土腥味,簡直能嚇壞人!

到底,這讓人評論不一的苔蘚味,是怎麼一回事?

《2》

苔蘚味,究竟是何感覺?

簡而言之,就是苔蘚、地衣、青苔等一類植物,傳遞給人的味道。

聞起來屬於溼冷的、潮青的氣味。

從大眾審美的角度看,苔蘚的味道,不屬於香氣。反而是歸類於怪味的一種。

聞起來溼冷的、略腥的、不新鮮的苔蘚氣味。

對人體的嗅覺神經而言,實在是一大挑戰,並不好聞。

苔蘚的味道,讓人能夠代入這樣的聯想。

在陰雨天氣下,斑駁的老牆上冒出幾簇的青苔。

或者是雨後的郊外,枯葉堆裡生出的菌菇的味道。

袁枚寫過一首詩,題為《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意思很直白,寫的是青苔的生命力強大。

即使在那春風和陽光都到不了的地方,照樣有青春的萌動。

正能量的詩句背後,點明瞭苔蘚的生長環境——陰暗、無光、潮溼、多雨。

於是,聞起來清冷潮溼的苔蘚味,實在太怪異。

和明媚的花香,犀利的桂皮香,渾厚的當歸香一比,一香一臭,判若雲泥。

《3》

巖茶水仙裡喝到苔蘚味,屬於叢香的表現嗎?

NO,NO,NO!

苔蘚味和水仙的叢香,根本不相關!

對巖茶而言,苔蘚味是雜味,是怪味。

而至於叢香,則是武夷水仙的高級感香氣。

我們知道,水仙是一種小喬木品種,本身可以存活很多年。

按樹齡的高低劃分,可以分普通水仙、高叢水仙、老叢水仙。

物以稀為貴,通常樹齡越高的水仙,越是稀缺。

而武夷水仙裡的高叢、老叢,經過了多年的修煉後,能夠煥發出不一樣的風味。

比如說,叢香。

叢香,對水仙而言,屬於樹齡積累的功勳章。

樹齡越高的水仙,叢香越是濃郁。

將高叢、老叢水仙和普通水仙作區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叢香的有無!

叢香聞起來是什麼感覺,如果有機會,親自喝一泡慧苑老叢水仙,感受最是明瞭。

慧苑老叢經過沸水沖泡後,那股子在茶湯裡爆炸開來的、穩穩佔據個人嗅覺感知的香氣,就屬於叢香。

叢香聞起來的感覺,似老樹木、老森林的氣息。

細啜幾口茶湯,湯水吞嚥入喉後,回甘生津明顯。

喉嚨處像是含了塊沉香木那般,絲絲縷縷發散的木質香氣,正是叢香的作用。

此外,在聞蓋子上的香氣時,像穿行在原始深林裡,四周都是老樹木相伴。

那股子安神沉穩的老樹氣韻,同樣是屬於叢香的表現。

有一回,麻花用一泡慧苑老叢,招待從雲南過來的朋友老吳。

按他的說法,喝起來有股雲南古茶園的氣息。

其實,這同樣屬於老叢水仙身上,極濃極鬱的叢香表現!

《4》

既然苔蘚味和叢香之間,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麼,為什麼會在一款水仙裡,出現這麼明顯的苔蘚味?

或者是,苔蘚味究竟是怎麼來的?

苔蘚味的來源裡,產區環境是主因。

苔蘚這類的附生植物,喜歡生活在陰暗溼冷的環境下。

通常在是潮溼的水溝、水井、以及容易積水的地方出現。

又或者,在樹木繁茂的林間,遮陰極佳的地方,就會蔓生青苔。

苔蘚的生存,分外依賴水汽。

一旦沒有了水汽的滋潤,青苔們會迅速的失去嫩綠的顏色,急速萎縮,退回到休眠期中,停止了蔓延。

如同秋季的郊野,荒草萋萋,滿目蕭條,分外孤寂。

如果一處茶園內土壤條件不好,土質的疏鬆透氣性不高,容易積水。

那麼,不僅容易生出大量的苔蘚,還容易讓茶青成品裡帶出一部分“土腥味”。

簡單的說,生長環境水土不好的茶,容易在茶湯裡喝到這些怪味。

這兩者的味道,聞起來均是潮溼、不新鮮、溼冷的,有共同處。

茶樹的先天生長環境,直接決定一款茶的後期品質!

水土不好的地方,容易讓茶帶出土腥臭味,和苔蘚味。

一方水土,對當地物產影響深遠。

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而山場不好,水土不佳,自然容易產爛茶。

麻花從來不吃某地的河魚,覺得腥味去不掉,就是這個道理。

《5》

苔蘚味生成的第二點原因,和工藝相關。

土壤透氣性不好,容易積水的地方,容易生出大片青苔。

而整體小氣候清涼的環境下,同樣是青苔、地衣、苔蘚的天堂。

比如,慧苑坑。

慧苑,當地人口中稱“慧宛”,那是一大片整體下凹的地形,清涼異常。

按武夷山當地的茶農姐姐講,慧苑坑可是個有眼鏡蛇分佈的地方。

終年氣候潮溼、溫潤、清涼,多林蔭和雲霧的遮蔽。

於是,大量的青苔在慧苑坑的茶樹枝條間,竄來竄去,大片的鋪開。

在採摘的時候,爭分奪秒的採茶工們,為了效率,練就了一套採茶神功——手隨眼動。

在十指翻飛,快速採茶的過程中,容易將掛在枝條上的苔蘚一齊收入囊中。

混同著茶青,一齊運回茶廠,參與加工。

在初制環節時,沒有及時將這些非茶物質(苔蘚)剔除。

自然而然,容易讓這些苔蘚,一齊參與茶葉的攤晾、做青等多道工序。

這樣做工極不精細的巖茶,後期的成品裡難免會帶出苔蘚的味道。

等到喝茶時,本來應該以蘭花香、叢香顯著的水仙,卻不合時宜的被苔蘚味搶了風頭。

甚至於,對不少沒有真正喝過高叢、老叢水仙的新人來說。

還會誤會成苔蘚味就是所謂的叢香。

其實,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場誤會。

《6》

在印象裡,苔蘚味屬於溼冷型的怪味。

味道悶,並且還有些腥。

回到開篇,麻花覺得那位小夥伴的形容很有趣。

苔蘚味明顯的水仙,就像蝸牛的味道。

面對這樣可怕的怪味,如果再將苔蘚味與叢香畫上等號。

那麼,這對老叢水仙的馥郁正統叢香而言,根本就是一種侮辱!

武夷巖茶裡,苔蘚味的生成,主要和產區環境有關。

水土不好的地方,土腥味明顯的環境,自然容易生出這樣的雜味!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