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陪护的64岁儿子去世,疫情中的老年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昨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运行以来的37个日夜,这16家方舱医院集合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4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护人员和众多志愿者,一共治愈了1.2万余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如今随着第一家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的休舱,中国的抗疫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武汉的抗疫行动也将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疫情完全结束的曙光。有网友评论,这真是史上最令人兴奋的"关门大吉"啊!

但是,兴奋之余,也有那么一些消息让人心中仍觉沉重。一个月前,曾有一条"90岁老人陪护64岁儿子4天4夜"的消息刷屏网络,这位已达90岁高龄的徐奶奶,在儿子被确诊后,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身边,整整陪了4天4夜。此前检查结果还没出来的时候,徐奶奶还向护士借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段话:"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老人的字苍劲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子深厚又温柔的母爱。

在国内各地疫情都大有缓解,人们纷纷复产复工的大背景下,谁不希望徐奶奶的儿子也能够重获健康,陪着徐奶奶颐养天年呢?现实总是不会如人所愿。昨日凌晨,武汉协和医院的林鸣医生发文表示,徐奶奶的儿子已于2月4日抢救无效去世,因为担心老人承受不住,他们瞒了一个月,现在徐奶奶已经通过家人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老人备受打击,心情很不好"。如今全国疫情都在好转,林鸣医生选择把这个消息公布出来,是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也告诉大家:"尽管难过,生活还是要继续"。

看到经过治疗的病人痊愈出院,我们感叹生命之顽强;看到被病魔折磨致死的患者,我们又会唏嘘生命之脆弱。面对新冠肺炎的威胁,老年人的日子比年轻人要难过很多。大多数老年人都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身体免疫力低下,普通的感冒发烧都很难熬,更别提是新型冠状病毒了。

2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就指出,70-79岁和80岁以上老人患新冠肺炎的粗病死率分别为8%和14.8%,大大高于其他年龄段。年龄越高,对病毒的抵抗力就越弱,这让好不容易躲过2003年非典的老人们,再次被迫面对时时刻刻的死亡威胁。更何况,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是需要每天长期服药来维持身体机能的。疫情期间,医院都不能去,一旦断药后犯病,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为严重的还得说是心理问题,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有的经历过多次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有的走南闯北一辈子自认为经验十足,有的就爱宅在家里不问世事......而今国家承受大疫的考验,数以千计的人就那么死去,如果没有人去问候和关心这些老人,心理上的问题会将他们摧毁。

根据2020年的《中国人口报告》,2019年中国的总人口突破了14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有约1.7亿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8.4%,其次是意大利的22.8%,韩国也没有好到哪儿去,目前65岁以上人口有14.9%,但老龄化速度已经远超日本。日本、韩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是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能尽快控制住新冠病毒的传播,这些老年人就等于每天都生活在死神的注视下。他们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

但是,在患者与日俱增的意大利,医疗资源已经严重不足,为了尽可能多又快地救治患者,有关部门下发指令,将稀缺资源留给治愈机会最大的病人。这意味着年轻和较为健康的患者将会优先得到救治,那些年龄较大、有病史的患者只能等待。即便是在万分重视疫情、强调"应收尽收"的中国,老年人的需求也极其容易被忽视。在疫情初期,人人都知道出门要戴口罩,可市面上的口罩全被买光,老年人不懂网络,买不到口罩,就只能在家里不外出,或者戴上自制的柚子皮、胸罩"口罩"出门。

不让老人出门,是不实际的,家中储存的食物总会被吃完,年轻人会点外卖、会预约送菜上门,身边的亲友病了也知道怎么上网求助。老年人呢?只能冒着风险出去排队,排了队也不一定能买到菜,有武汉的低保老人从封小区那天开始,就一口肉都没吃,排了两天的队才买得到便宜菜。被感染了,想像年轻人那样上网求助也不是件容易事。

上文提到的那位90岁的徐奶奶,还要靠在海外回不来的孙女,才能得到空余病床的信息。武汉77岁的老人刘立和妻子双双被感染,摸索着学会了上网,第一条发出的消息却是令人心酸的两个字"你好"。在网友的热心帮助下,老人住进了医院,希望或许曾降临在他身上,可老人最终还是因为病重,于2月28日离世。

一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方式,体现着社会的人性化程度。互联网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让疫情中的社会没有停止运转,让无数微弱的声音被听见,也让无数渺小的力量聚在一起成就大爱。但是,互联网却是冰冷的,它对老年人非常不友好,大门虽然敞开,门槛却很高。在时代前进的滚滚浪潮上,步履蹒跚的老人们仿佛被时间所遗忘,甚至被整个社会所遗忘。即便有些幸运的老人得到了关注,有人安排给送吃送喝,还陪着聊天解闷,可是,疫情之后呢,他们,还会被记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