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州区高塘街

秦三民 张书经  高塘街地处华州区高塘五塬三川自然区域的中心位置,东依小高塘塬,南有百亩青竹相伴,西临大涧峪河,十多眼清泉环绕周边,汇聚溪流长年不断,环境优美,东西、南北公路交错,交通便利,商贸兴隆,是秦东久负盛名的百年古镇。

  传说很早以前,高塘塬区的街市在今涧峪口。那时陕南的土特产和关中的物资交流集散地就设在峪口,连涧峪浅山区也有不少商铺、骡马店,主要是方便非集合会时的经常性货物交流。因而出现过一种说法,涧峪河本叫沼水,因峪口有街市,后得名街峪,又因街市衰落,慢慢演变成了涧峪。据传说当时陕南的麻丝、扫帚、杖把、核桃、生漆、板材、桐油、木炭等源源不断流向关中,关中的铁器、瓷器、盐、碱、棉花、棉布以及各种日用品供向洛南、龙驹寨、三要司、保安等地。后来因山口地形不便、货场小,东峪的人常到柿村、腰村一带交易,西峪道和渭南塬一带客商常到东阳江村一带交易,高塘塬便形成了柿村街市和江村街市。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华州发生大地震,造成惨烈的人员伤亡,导致人口由13余万锐减到不足5万。据《华县志》载华州西南塬区灾情更甚,人口减少更为严重。为使大震后灾区兴农重建,明王朝采取移民举措,嘉靖帝颁诏从晋、察、冀北部农业不发达地方,将移民集中到山西洪洞县和晋祠两地,朝廷派员筹资遣送他们到华州灾区安置定居。高塘当时安置了大量移民,这正是老人们常讲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因由。当时所来移民中有庞、程两富户为安稳移民情绪,在高塘堡西北崖下、古庙崇庆庵东南修建了山西会馆和大戏楼,移民常到会馆相聚叙旧、看戏娱乐、洽商生意。随之有人也做点百货及吃食买卖,这就出现了最早的高塘街雏形。这正是民间流传“先有高塘堡后有高塘街”和“先有高塘会馆后有高塘街”的原因。  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里峪、寺峪局地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罕见的大洪水,洪峰高数丈,巨石随洪流急泄而下,导致里峪河改道,冲毁了柿村街市,原来商铺、门店、街道变成了一大片乱石滩,有的大石高六七尺、长丈余。最大的巨石在下河村东,常有人在上晾晒粮食,上世纪六十年代修高塘街到同家村大桥时,才将其破为石条做了桥墩。洪水过后,柿村街下迁到高塘街,围绕高塘会馆兴起了丁字形街,使高塘街从雏形扩展成街道。因当时乡村人习惯喝玉米做的烧酒,高塘街便兴起了以烧酒为业的“日昇号”商行,民间称之为“烧锅”。此后,有拆字头的王家、铁里的李家、赵家庄的赵家和柿村的郭家合伙,在“日昇号”对面创办了“四合成”大药房,并恭请赵、郭、田、李四位著名中医坐堂就诊,特别是第四代名医李兰亭,潜心药理,汇集名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誉满高塘名扬华州。当时四方商贾也云集高塘。号称“蓝田勺勺客”的胡老三从蓝田来到高塘,在高塘经营以食宿为业的胡家店。他所做的biangbiang面以量足、质优、色鲜、味美被过往客商所称道,民间也纷纷仿效,一时间biangbiang面成了关中东府的名小吃。接着有了铁匠铺、木匠铺、茶馆、饭馆、裁缝铺、杂货店,高塘街生意兴隆,集会日形成。当时按传统文化习俗单数为“阳”,确立赤水街是三日、七日集会,高塘街以五日、九日为集会,自此高塘成为十里八乡人赶集购物、买卖东西的正式集镇,和赤水镇成为齐名的关中东府四大名镇,高塘街便有了高塘镇的称呼。高塘街生意的兴隆也勾起了土匪的歹心,为了保高塘街的平安,高塘街道后来筑起了南、中、北三座塔墩,夜夜有人轮班打更值夜,使高塘街免遭抢掠之灾。  高塘街最为兴盛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陇海铁路正式运行,不仅全国各地的日用百货,名优特产随铁路运输之便涌进高塘街,就连上海、天津的东洋货、西洋货也上了街道市面,各种稀奇的镜子、盆子、袜子、手绢、毛巾、牙膏、热水瓶也上了市。过去商洛一带从龙驹寨水运进的货物,变成了从高塘进铁路运的货(价格便宜),于是高塘的销售量大增、货物销售范围西从渭南塬东至金惠塬,北起赤水南抵商洛。街市也变得有了专门市场,有牲口市、粮食市、棉花市、布市、木头市、铁瓷市等等,门店还有理发店、裁缝铺、食堂、肉店(架子)、染坊、照相馆、干菜店(调料)等等。街上气氛最热闹和诱人的还要算饮食市场,有饸饹、炒粉、鸡蛋醪糟、麻花、油糕、罐罐饺子、煎饼等等,应有尽有。那时的高塘街每当夜幕降临,店铺收摊上门后,朗朗带调的“唱账声”、算盘声此起彼伏,成了街市特有的一种初夜景观。  随着高塘街商业的兴起,高塘街的文化活动也日益活跃。每逢春节前的腊月会,特别是农历腊月廿五,赶集上会买年货的男女老少挤满街道,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正月初五的灯笼会更热闹非凡,到处是灯笼,有铁丝灯、印花纸灯、红火蛋灯、玻璃镜子灯、马蹄灯、风转灯。买灯人有手提的、笼装的、背篓背的。因怕人挤坏,有的高高举过头顶,有的把小孩架在脖子上让娃提着,令人眼花缭乱。过了农历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街道有敲锣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跑旱船的,有耍社火的,最有名的是铁里芯子,晚上还有搭台唱大戏的。高塘街每年春暖花开、夏收后、秋收后都有大戏,每次演五天左右,西安的三义社、易俗社、五一剧团都到高塘演出过多年,渭南剧团、华县剧团几乎年年来演。  高塘街是一个古老的街、立街500年、兴隆200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年古镇,高塘街,是一个商业繁华的街,是老百姓眼里最“熬货”(没有卖不了、没有买不到的意思)的街;高塘街是一个文化活动繁荣的街,书、画、艺、唱一应俱全;自明末清初以来,行政管理及社会治理机构多设置常驻于此;当今又是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的中心和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