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泰院class》:你会为孩子而寻找“信念”吗?

1

一大早打开抖音,被《梨泰院class》的影评吸引了。

说实话,不是韩剧迷,更不是电视剧迷,上一次看韩剧还是《对不起,我爱你》和《太阳的后裔》那个时候。真的没想到,我们嘲笑的疫情防控能力差的国家,拍出了这样的剧。

于是,看了30分钟,我想和你聊聊,为人父母的事情



2

朴世路作为一个耿直的青年。学习很差,考试属于满分一百分能考十分,被常年体罚的那种(韩国学校看上去体罚是常态,好习惯,要保持)。


转学到了新的学校第一天,就因为目睹富二代在欺负班里的同学,一下子一拳就打了过去。俨然有一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感觉。要知道,这个富二代在剧中,是大企业家(韩国叫做会长)的儿子。不仅同学不敢惹他,就连学校老师和校长都是毕恭毕敬,天天看到富二代在学校作威作福,也是敢怒不敢言。

然而,朴世路就这样做了。电视剧仅仅开始了20分钟,他上课不认真学习,被体罚,叛逆,考试分数差……这就是对这个青春期孩子的刻画。


停一下想想,如果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孩子会被怎么理解呢?

“一定是个坏孩子”、“这孩子未来是要出大问题的!”、甚至心理学家可能会站出来,贴个标签:“反社会人格”……


然而,真的如此吗?


3

前段时间,有个孩子家长和我提问:“薛老师,我家孩子高二学习很好,学校前十,不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但是我这次发现他纹身了。我该怎么管教、教育他?”


这样的问题,其实根本不用回答。因为我无论给家长什么样的解答,她都会认为:“我家孩子学坏了,他是个坏孩子,我要教育他!”


作为家长的我,不禁都要“青春期叛逆”般的问问这个家长:“纹身怎么了?纹你身上了?”

难道我们因为一个纹身,就直接给孩子“判了罪”吗?

如果你看到朴世路被体罚、打人,就判定他为坏孩子了?


一个人进入到了青春期,很多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他的兴趣,想法,行为,每天一个样子。他可以是全部,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但最害怕的,就是家长告诉他:“你就这样了”、“你好不了了”……


孩子会用事实来告诉你:“你不是给我扣帽子,贴标签吗?好,我满足你!”


你是否真的听过他们的声音呢?


4

然而,真实的朴世路,你忽略掉了剧中的一个画面:他为了路边乞讨的老人,和不小心伤害到老人的人(这个人是女二号)去争论。虽然最后结果并不理想,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的正义感。包括他对于富二代,为何敢不顾及一切后果的挥拳,并且即便再次被退学,也不会和富二代下跪道歉。

我在那一刻,看不到青春期的热血,不顾一切后果的冲动。我反而看到了一种感动,他有了自己的相信的东西——信念


青春期不顾一切代价的模仿和跟风,背后往往是深深的迷茫,这种迷茫,甚至很多人到了大学还是如此:

“我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没什么真正的热情,热爱”、“我相信什么?呵呵,我就相信钱。”

直到进入了社会,我们没有思考的就成为了怀疑一切而有相信一切的人。

我们不相信别人对你的善意,总认为这背后“另有所图”;

我们很容易就会偏听偏信,双黄连能治病就抢双黄连,绿豆能治疗一切都导致绿豆价格高涨……

最后,我们只相信所谓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钱,认为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却发现,钱最后让你焦虑不堪,让你成为了你家孩子最讨厌的人。

也有可能成为你了青年时最讨厌的人。


而朴世路,他的相信到底够不够社会化。他相信正义感,他的相信如同哪吒:“如若命运不公,环境不平,我就去对抗它。”

富二代又能如何,他错了也一定要承担错误,接受惩罚;

可以说我学习不好,但是不能说我是“未来吸着父母的血,成为社会的下层流民”,我尊敬老师,所以我不会拳脚相向,但是我选择不合作,把一桶水倒在我的身上。


他所坚信的东西,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他有信。

你有没有信?你信什么?


5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好奇,朴世路这样的人物会不会过于虚幻,哪里有这样的人?

他的信念是从石头子里蹦出来,凭空出现的吗?

30分钟的剧情,最大的主角,其实是他父亲。

父亲出现在三场戏中:

第一场,父亲听说自己所在的长家集团公司(也就是富二代家的公司)的一些不当的行为,本想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听说背后的决策是会长做出的,也只能表现出无奈;

第二场,父亲和孩子在车里谈心,谈到了马上要转学遇到富二代。父亲打趣:“你要和富二代好好相处吗?”朴世路说:“既然是会长的儿子,看来只能好好相处了”;这一刻,父亲的话很真诚,很直白,仿佛朋友之间的交流:“你真的会在意这些吗?”

父亲懂孩子,其实他也懂自己。

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

父亲比朴世路更挣扎,因为毕竟朴世路还没有进入社会,而父亲进入了社会,他也再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到孩子。

继续这一段车内的谈心,细细品来,真的很动人:

父亲:“看到你在学校被记录为社交能力不足,我很难过。人过于死板,进入社会会很难……”

孩子(朴世路):“是啊,可是这让我也很难,你从小告诉我,我们的家训就是要有信念,你要我怎么样啊?”

这时,父亲仍然没有说教,他很真诚的说:“是啊,难说啊。”

为什么是难说,因为他自己心中也有强烈的信念和正义感,只是当他进入到社会,必须面临更多的现实调整,一次次的考验他的价值观。刚刚在面对公司不当的行为上,他也只能闭口不谈。

然而下面的部分,却又给出了父亲价值观的体现,他们开车去了一家孤儿院,父亲作为义工已经在这里服务了五年,甚至更久。


为父母,我们很习惯言传;而真实的是“身教”。

你在用什么样的行为去告诉你的孩子,你到底相信什么?


孩子的信念,往往来源于父母,如果作为父母,你都没有信念,你如何指望孩子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有真正的可以坚持的东西?



很多家长来咨询的时候,往往都是因为:“孩子不爱学习了,怎么办?

但从信念的层面来说,学习成绩仅仅是一种工具,分数高——老师喜欢,家长喜欢,显得自己更牛一些,除此之外,孩子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即便你告诉他未来会很好,但是他看不到,他也感受不到。

当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的时候,他宁可选择不去学习,因为他没有为自己真实的“信”而去尽力

但是你会发现,孩子会因为相信“我和这个女孩子在一起,有未来”,的这个信,而去努力,而去想尽一切办法的在一起。因为那一刻,他真的有“信”。


所以与其去纠结于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倒是要问问,孩子到底明不明白,学习能给他带来什么?

这些带来的东西,和他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是否有关系?


反之,虽然有的孩子可以乖乖的学习,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到底为何而努力学习的人,早晚也会因为自己的“无信”而迷茫和内在崩塌


6

想在最后,安安静静的给你讲一段非常触动我的一段画面,也是父亲出现的第三段画面——两个人喝酒,谈心。

朴世路和父亲,一个因为不愿意给富二代道歉而被学校开除,一个因为在最后的命运抉择中(一边是逼迫孩子给富二代道歉,可能会继续赢得工作,但是会失去孩子的信念;另一边是敢于和会长面质,认同孩子的选择,尊重了自己的信念,同时也选择了主动辞职)选择了辞职的父亲。两个人来到一家小酒馆的对话:

父亲:“暴力都是不正当的行为,今天你犯了错,受到了惩罚。”

孩子:“那爸爸呢?你没有犯错,为什么要辞职?”

父亲:“如同你的信念,身为爸爸也有该遵守的信念。你会喝酒吗?”

孩子:“学生怎么可以喝酒呢?”

父亲:“你现在不是学生了”

(孩子接过酒杯)

父亲:“给我倒酒,用右手拿酒瓶,盖住商标。左手稍微扶着,不要倒满,稍微超过一半。很好就是这样。”

(喝酒)

父亲:“来喝一杯吧,喝的时候,头稍微别过去,没错。酒的味道怎么样?”

孩子:“很甜。”

父亲:“(笑) 那表示今天让你印象深刻。”

孩子:“虽然我不是学生, 但我还是为未成年,这样真的好吗?”

父亲:“本来喝酒就是要跟着爸爸学。(喝完酒)我也觉得很甜。”

孩子:“(哭)真的很对不起。”

父亲:等到时间过去一切都会变化。毕业证书,同等学力总也是有办法的,爸手上也有足够的钱能开一间小店。

父亲:“重点其实不是那些。虽然我们的家训是人生要有信念。但我并没有做到,我希望你和我不同,可以过得抬头挺胸。不过今天我看来,你正实践着这样的生活。你让我感到非常骄傲,以后也要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儿子。”


当我们常说家庭矛盾,孩子不认同父母,父母嫌弃孩子的时候,我们可曾真实的信任过彼此?我们可曾问问自己,有没有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实,虽然我们一直说孝顺长辈,疼爱晚辈,但是:

晚辈的孝顺,是建立在他真心的认同他的父母,可称之为榜样,而不是在内心深深厌恶;

长辈的尊严,是建立在自己真正可以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这样,上行下效,代际之间的传递,才能如同“父亲总是要教儿子喝酒”一样的传递下去。


为人父母,当你总望儿成龙,望女成凤时,看看自己有没有真正的信,是否可以担得起孩子的偶像身份?

为人子女,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要问问自己,如果未来有一天,你要成为别人的帮助(无论你生育与否,你总有机会成为别人的榜样),你内心的信念是什么?你是否可以为你的信念而“对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