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啟示婚姻關係:擺脫“自我中心”,學會和伴侶同頻交流

文|麥左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一本生活回憶錄,主要講述楊絳錢鍾書一家三口的生活經歷。通過這本書可以瞭解作者生平事蹟、真實生活經歷、個人情感,以及一段令人羨慕的婚姻關係,作者以獨特的筆法把“我們仨”的生活描述的細膩又感人。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夢境展開,表達作者對丈夫的思念,又深層的感嘆自己垂暮之年的心境;第二部分則是對“我們仨”的回憶,娓娓講述與丈夫女兒間平凡、快樂生活,開頭一段80歲的錢鍾書與50多歲的女兒日常趣事將作者一家三口故事展現淋漓;第三部分是作者對“我們仨”的思念。

在構思這本書時作者一家三口曾進行“分工”,每個人寫一部分,由於女兒和丈夫的相繼生病,最終沒能實現這個願望。

本書帶給讀者對愛情的嚮往與期待,更是婚姻關係的指南。楊絳與錢鍾書的日常對話中藏著婚姻生活的小技巧,讓人們對婚姻關係有新認知。《我們仨》不僅有對丈夫的懷念,還有對先她離去的女兒思念之情。

《我們仨》啟示了現代人的婚姻關係。在以“自我中心”和無法同頻交流的婚姻中,楊絳與錢鍾書的日常相處具有深義和哲理。人們想要擁有這樣的婚姻關係,還是要從擺脫“自我中心”,學會和伴侶同頻交流開始。

彼此肯定是婚姻關係穩定的基礎

楊絳這本《我們仨》書裡回憶了自己和錢鍾書65年的婚姻生活,傳遞了值得我們學習的婚姻觀,也刷新了人們對傳統婚姻的誤解。

這本書讀完,很多人愈發對自己的婚姻失望。

現在不少家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妻子讓丈夫去買個菜,對方卻拎個空籃子回家,原因是不知道要買的菜長啥樣?妻子有事出門讓丈夫看孩子,回家卻發現丈夫在玩遊戲,孩子在客廳裡哭得稀里嘩啦;妻子坐月子時希望丈夫多陪伴和關懷,丈夫卻嫌吵搬進書房睡……

有人說,對婚姻的失望都是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但卻很少有人思考這失望的背後,是否有我們的不信任和不肯定?

楊絳生產住院時,錢鍾書經常在家裡“做壞事”,一犯錯就苦著臉向妻子報備,像個孩子般小心翼翼,在得到妻子安慰時,便放心的回去繼續“搗亂”。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放心”,就是因為知道妻子不會責怪甚至會替他兜底。

如果換作是我們自己,會不會有楊絳這樣的耐心?楊絳與錢鍾書的婚姻不僅是建立在對彼此的愛慕,更多的是肯定對方的付出以及彼此包容。

當然,錢鍾書雖沒有承包家務,卻願意分擔,努力學習。除此之外,對妻子的賢惠他銘記在心,對妻子的才華實力他表示肯定。

之前網上有個很火的視頻,週末妻子在家裡睡到中午11點不起床,丈夫帶著兩個兒子又擦窗戶又做飯,堪比勞模。

網友看完無不羨慕,果然是“男人勤快勤一家,女人勤快懶一窩”。其實想讓另一半變勤快最好的方式不是抱怨而是鼓勵,鼓勵他的參與,肯定他的結果。

婚姻裡之所以女人更累,還有一個原因是你沒有給對方機會去表現。

包文婧曾在節目裡各種炫夫,誇到連包貝爾自己都不好意思。旁人更是難以想象,甚至覺得她有點盲目,完全失去了自我。可對包貝爾來說卻很受用,所以他承包了家裡做飯的任務,包文婧也成了家務整理小能手。

既然婚姻裡夫妻雙方是共同體,就要承擔共同的責任。當然妻子還要學會給丈夫機會,丈夫也要適時的參與進來。唯有共同努力才會讓這段婚姻變得有意義,把它經營的更好。

“自我中心”成為現代人婚姻的絆腳石

“自我中心”是現代人婚姻裡的一種常態,尤其是女人更喜歡以這種姿態自居。很多時候女人跟男人吵架,並不是因為問題有多嚴重,而是“自我中心”心理控制了思想變成主導。

“自我中心”是一種凡是以自我為先的思維方式,人一旦用這種思維思考問題就會忽略別人的意見和處境,換言之就是太自私,只認為自己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對的,指責對方的同時忽視自己責任與問題。從而延伸到眼裡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不管對方做什麼說什麼都是錯的,這樣的婚姻關係是不健康且危險的。

楊絳和錢鍾書都是著名的文學作家,她出生書香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就也不遜於丈夫,她卻事事以丈夫為先,替他打理好後方,讓他無後顧之憂。兩人在留學英國時,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楊絳身在異國卻要為錢鍾書洗手做羹湯,從沒抱怨和不甘。

時代發展至今,“女強男弱”的家庭不在少數,女方收入高於男方後心理也會漸漸發生變化,會變得更話語權和地位,反之男方收入高時也會有同樣的心理。其實這都是一種“自我中心”心理在作祟,讓夫妻關係變得失去了平衡。

我們在結婚是因為彼此吸引,覺得對方很好,是適合的伴侶才會結合。可漸漸的因我們的“自我中心”心理不斷增強,導致婚姻走向矛盾、爭吵、埋怨,最終破裂無法修復。

《婚姻的意義》這本書裡提到過:如果雙方都說“我認為我的自我中心是婚姻的主要問題”,那麼你們就會擁有真正美滿的婚姻。

學會和對方同頻交流,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立場對話

《婚姻的意義》舉了一個例子,女人對丈夫說“我覺得你不愛我!”,丈夫說:“我真的愛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歧呢?他發出愛的信號,但她沒有調到他的頻道。這就是為什麼婚姻裡的愛常常會落空。

夫妻之間很多矛盾來源於無法同頻交流。

楊絳和錢鍾書夫婦無論是出生、家教、求學經歷還是工作都相似,但這並不代表就是可以同頻交流的原因。

“同頻交流”指的是夫妻雙方在同一個頻道,可以換位思考對方的立場。比如當你傳遞出愛的信號時,對方沒有接收到不一定是對方的問題,而是要考慮是不是對方沒有感受到被愛。

楊絳愛錢鍾書,是懂他的個性、為人,處處替他考慮。

回到上海後,錢鍾書因晚一天收到清華梅院長的電報錯過清華執教機會,他無限抱愧,卻也想做個有始有終的人,不願辜負就職的藍田師院。不想就此得罪葉先生,對他心生不滿。

錢鍾書並非驕傲之人,楊絳是再清楚不過。於是她寫下文章替錢鍾書澄清實情,以免他受人誤會。夫妻本是一體,若丈夫名譽受損,妻子責無旁貸,這大概就是錢鍾書稱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原因吧。

一個會替對方著想,一個會感激,夫妻才能感情增進,和睦相處。

現實生活中,男人們抱怨女人心難懂,女人埋怨男人“直男”心重,態度難忍。在我看來,錢鍾書先生也並非是浪漫懂風情時刻把情愛掛在嘴邊的人,可在楊絳口中卻是獨一無二的好丈夫。

她對錢鍾書的愛也從不隱藏,生下愛女阿圓後,她越看越喜歡,最後卻想這麼可愛的女兒一定是遺傳了鍾書。你看,她從來沒有在這本書裡寫自己對丈夫有多愛,卻時刻都在表達對對方的愛慕。

愛是無聲的細雨,是浸入心脾的芬芳。唯有情到深處,才會情不自禁表露出來,無時無刻掛念對方的好,表達愛意。

同頻交流有多重要?當你發現對方不懂你不能跟你好好交流時,就說明你們不在同一個頻道。試著理解和換位思考,把自己調到和對方一個頻道。也許你會發現矛盾少了很多,感情卻變更好。

書的最後,楊絳以一句“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作為結尾。

活了105歲的楊絳先後失去了自己的女兒和丈夫,她的餘生幾乎都是在對他們懷念,所以才有了《我們仨》這本書。

這次疫情很多夫妻整日待在家裡,矛盾重重,爭吵不休。卻不曾換位思考,有一天如果對方真的離開,或許又會想起對方的好?如果不幸伴侶在這次疫情中染病離世,是否還有那麼多怨恨和不滿?

雖說婚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還是希望能調整心態,切忌過度自我,導致無法與對方同頻交流,忘記原本我們結婚的目的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