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文运的掌管者-文曲星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中,由于各种信仰体系的出现,也导致出现了许多专门掌管或代表某些方面的神祗,比如在掌管钱财的神被统称为财神,但实际上细分的话,财神有九位并分管不同位置。而这九位财神中有一位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文财神同时也被称为“文曲星”的神。

文财神指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帝君,他是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的神,是我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从信仰根源上看,文昌帝君信仰源于我国的星宿崇拜,古时认为其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文昌本是星宫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即文昌宫,古代星相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

《星经》所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将,二日次将,三日贵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禄。”

文昌星或称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运者,而文昌帝君,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如杜甫诗:“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又《东观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

因此他受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有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由于儒家崇尚“学而优则仕”,所以自汉朝以来,对他的信仰逐渐得到了强化。而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所以又称梓潼帝君。

在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历朝历代的帝王对张亚子十分尊奉。唐朝时,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乱来到四川,将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着急,在夜里梦到张亚子得治病药方一帖,治好了大军。玄宗僖宗加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济顺王”,以万乘之尊向张亚子叩拜。从此张亚子身价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齐名的地位,故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

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但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于是后人将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

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长,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与张亚子合而为一,让其从一个地方神而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而为一。明清两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学官,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庙,隆重祭祀……。后人又将蛇神、龙神与文昌帝君重合,使他声威 大震,成为影响全国的、掌管人间福禄的神祇。

所以现在,我们所称的文昌帝君实际上是文昌(星名)与梓潼(地方名)的结合体。历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颜,头戴饰玉官帽,骑白驴,有两小童陪伴。中国传统年画中则表现其为面带笑容,手执“如意”,身携“聚宝盆”,常有“招财”、“进宝”相随。他应该是出现年代最早、供奉者最多的财神形象了。

他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其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

据说他是皇帝的儿子,以后不停地转世,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并负责人们的学习和考试。14世纪以后,中国的许多学校里都供奉着这位神仙。他的生日定在农历的2月3日。特别在清朝时,当他生日时,连皇帝都要派人去祝贺。从中可以看出,他虽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据传,他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

历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写了大量著述,据不完全统计达80余部,数百种之多。这些经语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明代以后,每一所学校都将部分建筑物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他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庙祭祀,文昌虽是道教之神,但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唐宗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受到历代朝廷的信仰,逐渐演化为文学、学术和考试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