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举起手来》,到底是神剧还是经典


有些人虽然外表并不是特别的惹人喜欢,但是他却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灵魂,潘长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作为喜剧界的代表人物,潘长江老师的作品陪伴了80后、90后两代人的成长。

习惯了现在娱乐圈小鲜肉的人,可能不能理解像潘长江这样的人怎么会火的呢?带着这种质疑的人,肯定是没看过潘长江的作品。对于作品,潘长江总说一句话:要做就做好,要不做干脆就不要做...这是他的性格,更是他对表演艺术最直接的定义。

为了拍好《举起手来》里罗圈腿的角色,潘长江别了一个半月的腿,这种做法对原本直腿的人来说是个不小伤害,于是留下了后遗症。现在只要刮风、下雨、阴天,潘长江的膝盖都会特别的痛。

2005年,由郭达、潘长江等几位老艺术家主演的抗日喜剧电影《举起手来》,一上映就横扫了内地票房,火遍大江南北,甚至大家想到潘长江都会忍不住捂着嘴笑,这部影片也被亿万影迷奉为神作。

不过,《举起手来》从上映之初就引来了相当大的争议,甚至现在有人重看,也还会把这个问题指出来——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把日军描绘的呆傻愚笨、不知变通,故事情节夸张失真。更有人认为“喜剧化”的抗战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14年,丑化敌人的同时就是贬低我们自己。

随着争论的扩大化,电影在网上遭遇了大量的恶评和差评,各网站的评分一路走低,几乎跨入了“烂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制滥造的抗战片一起被列为“抗日神剧”。

故事时间设定在1937年,一个女学生在一次意外中卷入了与日军展开的一次国宝争夺战。为了保存和控诉鬼子作恶的罪证,他们将日军的罪行写在小本子上并加以保护。女学生为了躲避日本人,乘着木箱逃到了农村,却误打误撞遭遇了郭达这位赶着驴车回家又老实憨厚的农民。

潘长江饰演的小日本人也是蠢萌蠢萌的,躲在草堆里,给驴对着连续放几次屁,简直让人笑得合不拢嘴。

在村里,女学生乔装成农妇,一会和郭达赶驴车,一会又给鬼子造饭,一群鬼子坐那还抢了猪的口粮...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冯小宁的用心,就是想法设法地磕碜日本鬼子。

鬼子最终被一头驴,两个小孩,一名女学生,一名农民和几名游击队员打得个一塌糊涂。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吃鸡游戏的设计师布兰登格里尼的设计灵感是来源于这部影片,荧幕上郭达的那口大黑锅成了十几年后大家在吃鸡游戏中的神器。

其实,从喜剧片看《举起手来》,它无疑是成功的,还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喜剧片。导演想用喜剧表演的手法,表达中国劳动人民巧用智慧与侵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所以,这样的喜剧片,“抗战神剧”的头衔并不太适用它。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冯小宁他的叔爷冯树功,曾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任教于燕京大学,是当时旧中国罕见的核物理人才,1940年因拒绝去日本为日军研制核武器,被日军残杀于燕京大学门口...

试想一下,如果他去了会怎样。然而,民族的脊梁,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冯小宁的姥爷傅种孙与鲁迅、李大钊曾为同事,并且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师傅,一家人都是爱国精英。

很多人都想不通冯小宁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甚至说他是在侮辱革命前辈,但是这样家庭出身的人,拍这个片,真的是这个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