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电影究竟有多迷

疫情尚未结束,群聚仍有危险。

此时,没什么比宅在家里看片最安全。在这种与世隔离的环境下,最适合看那种极致烧脑的影片,比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


这部2001年的电影有多迷幻?曾被无数影片评选为“因看不懂而想杀死导演”作品第一名:光影交错下的穆赫兰道路牌时隐时现。汽车于黑暗中缓缓前行,闪亮的尾灯在一片薄雾中显得格外耀眼,在前灯射线之外的道路昏暗难辨,所有场景都格外模糊。汽车仍然在行使,几个拐弯之后,它停在了一个路口……全片始终沉浸在莫名的魔幻与恐怖中。


但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剧情,其实并不难懂——娜奥米·沃茨饰演的女演员戴安娜因为不满劳拉·赫利扮演的女演员卡米拉的移情别恋而买凶杀人。之后,戴安娜却陷入了极度地惊慌与恐惧中,在对卡米拉痴迷的恋情和雇凶杀人的担心下,陷入深深的不安于自责中,最终饮弹自尽,完成精神上的解脱。


当然,以上内容只是个人的看片总结,由于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中糅合太多梦境臆想与真实幻想的画面,人为制造出无数莫名场景与视觉幻想,所以这部影片的观影感受,就像是你在嗨了最纯的大麻以后,开着一部老爷车,行驶在无尽公路之上,所见所闻全是神经质式的幻想。


而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则是解读《穆赫兰道》最大的线索。其实所有梦境与现实,全部围绕女主角戴安娜,她本人就有现实与梦境两个不同次元的角色分身

现实中生活失败的戴安娜,梦境里的形象叫贝蒂,灵感来源于餐馆中女招待胸前的名牌。这个贝蒂开朗乐观、靓丽大方、人缘颇佳,在为赢取女主角的一次试镜中,她甚至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在场所有人士的一致好评,并成功踏入好莱坞名利场的门槛。


这种将现实失败投射到梦境中进行人生逆反的妄想,在影片最后达到了高潮:戴安娜带着自己的同性秘友卡米拉,来到了现实中自己所居住的房间。


在梦幻中,这里被她臆想为卡米拉的居所。而在其中,两人看到了一个貌似卡米拉本人的女性的尸体。此时,戴安娜的妄想已经达到了巅峰,她把卡米拉的原型,那个在现实生活中要离她而去的卡米拉杀死在了床上!而幻想中的,身边的这个对自己小鸟依人的卡米拉代替了她获得了新生。


同时,卡米拉在戴安娜的的梦境中,是一个失去记忆,不确定身份且需要戴安娜照顾的弱者。她的身份、性格和现实格格不入,戴安娜把在现实中对卡米拉求爱而不得的愤怨宣泄在梦境中,两个人实现了角色上质的换位。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在现实中被卡米拉拒绝而独自自慰的戴安娜在梦境中成了卡米拉性诱惑的对象。而在幻想的车祸发生后,卡米拉总是精神懵懂地在不同场合蜷缩着席地而眠与戴安娜为破解卡米拉身份之谜的果断大胆相比,则突出了两者在精神内核上的强势与弱势的地位。这些差距反而在客观上更加突出戴安娜对卡米拉的迷恋与依赖。

而在梦境的结束时段,大卫·林奇安排两位女主角去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更成为影史经典一幕:在洛杉矶市区,一个简陋又阴森可怖的歌剧场所中,上演了一场没有乐队的音乐演出。“所有的表演者都不出声,一切声音均来自先前准备好的一盘录音带。”

演出规则介绍完后,一个浓妆艳抹却面无血色的女高音登台了。她那嘹亮有力的歌声响彻整个剧院。在这悦耳却不动听的魔声中,让人感觉到带有某种昭示性的旋律,充满了哀伤悲凉而又神秘未知的韵味。而在歌声进行到最高潮时,女歌唱者忽然晕倒在地,被人抬下舞台,而这未完的歌声,仍旧在剧院中回荡。此时的戴安娜与卡米拉早已潸然泪下,彼此相拥。

突然,台上呼风唤雨电闪雷鸣,主持人在一片烟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个发光的麦克风。

这一段落凸现了林奇影片的风格。在对于光影的运用和叙事的手法上,他一直是一个传统电影语言的叛逆者。大量具有暗示性的场景和鲜艳绚丽又充满神秘主义的色彩遍布全片,对于细节刻画的颠覆尤为突出,在他的电影里,繁多的特写镜头所对准的,不是人物畸形的表情,奇特的举止,便是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场景或夺目变态的色彩,甚至连他影片中的配乐,都在诡异阴郁的旋律下透出一种歇斯底里的感觉。

此处,林奇偏离主流形式的奇异表现手法则被展现到了及至:交替更换的红黄蓝三色给人的视觉感官带来极大的冲击,神秘悠扬的歌声让人深陷其中又浑身颤栗,各种神秘人物的登场与亮相更是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些极具符号象征意义的人物与颜色、配乐究竟想要昭示些什么呢?

 其实,正如开场时的主持人所言,一切都是配音,真正的表演是没有乐队的表演,是无声的表演,完全没有声音的演出。也就是说,观众所看到的,完全是一种感觉上的欺骗,是一种真实的幻觉。现场的真实情况,正如坐在二楼的那个奇异模样装扮的女性怪人在影片结尾时的台词一样:“寂静!!!”

  大卫·林奇通过这场没有音乐的“寂静”的演出,再次重申了戴安娜梦境的虚假,同时又表现出虚拟的梦境和现实的真实的联系所在:就像那个直立在舞台上不断闪光的麦克风一般,尽管虚幻却现实存在。

可以说,自从戴安娜在酒会上得知卡米拉和拉吉尔订婚并目睹她另有新欢的那一刹那起,这个感觉被抛弃和背叛的孤独女孩便开始选择毁灭了。当和凶手完成交易之后,她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名与欲、善于恶、爱情与绝望、上帝与魔鬼,她徘徊在光与影、梦境和现实的两界而不知所措。她对卡米拉牺牲一切的爱及对方的喜新厌旧是这一切的导火索。那个一直潜伏在她灵魂深处的罪恶最终被那把蓝色钥匙所开启。

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到最后的结束,都在讲述戴安娜的心理矛盾。这个渴望成名的加拿大乡村女孩最终在欲望的驱使下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而林奇着重表现的,也是戴安娜的思想和灵魂,她对爱情的付出,对欲望的纠缠,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搏斗。在穆赫兰这条通往罪恶与肮脏的道路上,戴安娜为了罪恶而牺牲了灵魂,最终得到了惩罚。


从某种意义上解释,被戴安娜所设计杀害的,其实并不是卡米拉,而是戴安娜自己,她从沉湎梦境回归现实生活的历程,标志着理想主义的死亡

大卫·林奇通过戴安娜这个个体,想要讲述和揭示的,则是整个好莱坞这个利欲熏心的特殊组织的群体状态。他向观众展现了这个圈中的各种现象:导演在表述自己的艺术理念时,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阻拦与干扰、每个人为了争名夺利而费尽脑筋、演员和导演全都神经兮兮,同性恋、暗箱操作、红杏出墙等等。他借助戴安娜的,勾勒出了一个充满了丑恶与罪恶的世界。而穆赫兰道,则成为了这些人实现自己罪与罚的唯一道路。

 穆赫兰道,是一个十字路口,它可以送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它代表着好莱坞的成名之旅,荣耀与卑微的岔路口,真正能上道的人,要面对一切艰难险阻。这是一条成功之路,也是一条罪与罚的赎罪之旅。



锐影Vanguard特约作者 | 翟松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