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地名史话之“梁 逸 湾”

府前街原市政府大院西侧有一条巷子,从南到北直通通的约有400多米长,就因为中段有条东西走向的马棚巷穿插而过,将这条巷子截为两段,南段叫熙和巷,北段叫梁逸湾。

梁逸湾巷的年岁很古老,关于巷名也有些不同说法。

一说是巷名原叫“凉逸湾”,是冰凉的“凉”,而不是姓梁的“梁”,并有文字记录佐证。清朝光绪年间,高邮有位较为有名的诗人叫韦柏森,他是高邮临泽镇人,曾在邮城这条巷子里居住过。他一生写有好几百首竹枝词,先后刊刻《菱川竹枝词》和《秦邮竹枝词》面世。他在《秦邮竹枝词》第35首写道:“枕痕犹在起梳妆,装袋烟烧才下床。凉逸湾听花叫卖,开门喊买夜来香。”这首诗既写出诗人恬静清闲的生活情趣,也记下了当时巷子名称叫“凉逸湾”。

关于巷名还有另一种版本。据说很早以前这条巷子还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亮月子湾”,因为巷子南北走向宽敞通达,只要是天气晴朗的月夜,巷子里的住户不论在院内院外抬头都能看见皎洁的月光。

第三种说法是从地形上证明“亮月子湾”名称的可靠性和后来的变更过程。当年巷子最北端从张家祠堂门前向西通彩衣街(今中山路北段)又转向北,形成一个“上弦月”,而从张家祠堂向东、向南从孙家大院(老党校旧址)门前又形成一个“下弦月”,“上弦月”“下弦月”首尾相连很是别致,所以叫“亮月子湾”。只是后来有户梁姓人家入住这条巷子,梁家在城里开有店铺,在农村有大片田产,“富居深山有远亲”,平日来往人等多而广,久而久之,亮月子湾喊成梁逸湾了,流传到今。

历史上的梁逸湾巷有过它的繁荣。梁逸湾地处邮城中心,向南出熙和巷可到府前街,北头从张家祠堂向西达彩衣街,再向北直达城北门,从马棚巷向西可上中山路、高公桥,向东紧邻县府大院和众乐园(今人民公园)。就以巷子西侧来说,它紧贴城中干道,旧时中市口曾是商户云集之地,彩衣街更是浓缩了邮城服装业精华。据一位老人回忆,当年“钻记”、“恒昌”、“恒隆”、“叶正昌”等服装布店鳞次栉比,裘皮、毛料、丝绸及棉布等各式衣料、各式戏服总是五彩缤纷,同中山路比肩的梁逸湾,就成为一些名人、富人和商家居住的首选之处。

除前讲到光绪年间诗人韦柏森选择了梁逸湾居住外,还有位名人就是王念孙的次子王敬之也曾在此巷居住。他原住南门旧宅(今王氏纪念馆),清道光年间迁居梁逸湾“所宜轩”。他有一首诗说:“搜据残编挂齿牙,蚕丝尽后入缫车。视今视昔怜同癖,未要骚坛重选家(《枕善居漫兴》)。”看来,诗人“重选家”后对选到梁逸湾是很满意的。

梁逸湾小学大约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高邮许多名人名士曾在该校接受过小学教育。1931年秋,国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长周佛海曾到该校视察,时任江苏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兼编审主任的易君左先生全程陪同视察,他在自己的散文集《运河帆影》中有专门章节记录这次视察过程。在高邮他们先后视察县立中学、南门初级小学、梁逸湾小学、城北育才小学,次日又到界首视察界首乡村师范。易先生说,视察印象是“高邮县立中学在江北当居第一”,对梁逸湾小学,易先生略感遗憾,原因是该校六年级校训是:“劲敬净竞静进”六个字,而到五年级教室,校训却是“劲敬静净进”五个字。易先生风趣地说:到四年级呢,大概只有四个字了。这是一段历史笑话。

梁逸湾曾经还有一个戏院。据何瑞芝先生健在时写的文史资料中介绍,1941年中市口建有“新亚舞台”,正常演出京戏。继而又在梁逸湾建立小戏院,常年演出扬剧,当年一些比较有名的扬剧演员都先后在梁逸湾戏院演出过。

上世纪30年代,邮城出现首家西医医院即大同医个院。那是1933年春,张原诠先生自筹资金购资药品器械从上海来到高邮,起先租赁彩衣街当典巷吴姓房屋挂牌开业,医院开始规模虽不大,但也能做难产和截肢手术。据说当年有一壮年乡下和尚,到熙和巷一家大户门口化缘,木鱼子敲两天两夜,这家主人就是一毛不拔,继而和尚绝食两天,主家仍不肯解囊,和尚在房主门前用利斧断右臂自残,大同医院立即免费抢救,成功实施截肢手术,后来和尚又可外出化缘。此事在城乡引起极大轰动。大同医院医术高超名声大震,业务日增。为扩大院址,便将大同医院迁到梁逸湾新半斋茶社旧址20多间房内,增添医疗设备,聘请高级专业医技人员,建立手术室,设立病房,医院迅速发展,城乡百姓受益。

不幸的是1939年秋,日军占领高邮,设在梁逸湾的大同医院被日军强行侵占改为“慰安所”。据肖维琪先生调查考证,地处梁逸湾的侵华日军“慰安所”,原名叫“八千代”慰安所。日本人侵占大同医院改设日军慰安所是有其考虑的,因为梁逸湾不远处的公园会堂,就是驻邮日军的司令部,把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大同医院改为野蛮摧残妇女的“八千代”慰安所,这是侵华日军在高邮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