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首次“触网”:演失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撕裂

文|攻主(珞思影视研究组)


43部剧集,36部电影,作为有着如此丰厚履历的演员,张译不是第一次饰演警察的角色了,但《重生》和“秦驰”,对他来说还是“不一样”的。


3月7日,由导演杨冬执导、指纹编剧、张译主演并担任艺术总监的《重生》在优酷视频独播,剧集开篇,经历了“714案件”的津港市长丰支队刑侦大队副支队长“秦驰”(张译饰)正面临失忆的折磨——六人出勤,五人殉职,唯一活下来的他虽然被升职但也一直被监察部门暗中调查,秦驰到底是不是“内鬼”?“714案件”真相如何?失忆的秦驰本人也不了解真相……



屏幕里,秦驰的“身份追寻故事”刚刚开篇,屏幕外,剧迷们因为“津港市”又一次在警匪故事里“回归”倍感兴奋:长丰支队和秦驰经历的一切,正是编剧指纹营造的“白夜宇宙”中的又一篇章,尤其是第四集,“津港市”西关支队刑侦队长关宏峰的出现,更是将剧迷的热情点了一把火。


对比不可避免。3月8日,《重生》以7.9的分数在豆瓣开分,这个分数显然不低,但也有人认为,它离9.0分的《白夜追凶》还有差距。



对此,张译在接受捕娱记(ID:ibuyuji)采访时建议大家“往后看”,他提到,《白夜追凶》受到那么多人欢迎,是因为那部剧做了非常新鲜、崭新的尝试,“不是所有创新在一开始都能迅速把观众‘抓’到手里,大家需要和常规收视习惯做磨合、重新适应,我坚信,《重生》也可以在创新的路上获得观众。”


在“最小的方寸”里讲故事

演失忆的秦驰很“撕裂”


这两年,张译拍电影较多,《红海行动》之后就拍了《八佰》《刀尖》《一秒钟》《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国》,但剧集,就相对较少了。


《重生》是张译第一次“触网”,采访中他一直以“新网剧演员”自称,而这个角色,显然是让他兴奋的。


《重生》是张译第一次走进“手机”


2018年3月,在知乎“一个演员的理想是什么”词条下,张译回答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各种各样的“小人儿”,“在大大小小的方寸之间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但他说,写那篇答案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去想这“方寸”最大是什么,最小是什么,“现在我可以回答,最大的是IMAX银幕,中等的就是电视、电脑屏,演了《重生》之后我就进入了最小的‘方寸’——手机。”


他显然很开心能在这大大小小的“方寸”之间切换,去讲述不同的人的故事,就比如《重生》里的秦驰,“他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自己曾经人格的追踪,形成了“秦驰”在《重生》里的人物逻辑,这让张译觉得“有意思”,“这类角色我没演过。”他说。



他最终用了三个阶段去塑造“秦驰”:第一是“714案件”之前秦驰的本来面目;第二是在追寻真相过程中,还不知道自己本来面目的秦驰;第三则是找到全部真相后,如何面对曾经他喜欢或不喜欢的自我的“秦驰”。


对看多了韩剧的人来说,“失忆”似乎是个“老梗”,但要想真的演好一个去追逐真相、拨开迷雾的失忆者,显然并不容易。


演失忆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同样在知乎回答过“拍吻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张译说,如果未来自己再演这样的角色,他可能会建议导演先不要把所有的剧本都给到自己,“当演员知道了这个人物的本来面目再去扮演失忆状态还是蛮撕裂的,我有点期待没有看到所有剧本再去演。”他觉得这样的话,演员也许可以和角色的状态、观众的观感达成更高的一致。


“剧抛脸”演技一如既往地稳?

没技巧,就奔着“真诚”去吧


虽然只更新了五集,但张译所说的“撕裂感”已经呈现在“秦驰”的整个状态中——作为“714案件”的唯一幸存者,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好警察还是“黑警察”;作为一个独居男子,他想不起来自己为何会和妻子离婚,也记不起自己跟父亲的关系到底是好是坏;作为警察,他敏锐察觉到跟踪自己的女孩会造成的威胁,但一直把她留在身边……


赵今麦饰演的陈蕊

是解开秦驰身份之谜的重要线索


这种观剧体验,无疑是“过瘾”的。而在豆瓣,除剧情外张译的演技也被网友点评最多。


“演技一如既往地稳”,“腿部中弹后下楼梯的动作细节好评”,“剧抛脸就是这种演员吧”的感叹背后,张译其实挺“莫名”的。


采访中,有媒体问及如何把内心戏演得更有感染力,张译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像前段时间有人问我,《我和我的祖国》里那眼神戏怎么演的?我说我没怎么演啊,你说我眼睛那么小,口罩都挡了大半边脸,我能怎么演?真想不出来。”末了他只能总结,“可能就奔着真诚去吧,就可以了。”



就比如自己的个性里有没有跟秦驰“重合”的部分?他老老实实回答说,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也可能是因为这样,就有一个导演说过我这类演员比较好塑造,让我变成什么样都可以。”


他还提到,自己并不清楚他跟每个角色之间的共同点。但奇怪的是在完成一个角色之后,“这个角色的某个特点会长时间留在我身上。”比如演完“秦驰”他就开始各种“失忆”、“脸盲”,“所以我现在,都学会写日记了。”


他提到,“秦驰”满足了自己“就想演一个特别丧的人物”的愿望,至于表演上有没有突破?“其实每一个角色对于我来讲都是特别新的挑战,但我觉得我这么多年演戏下来,都是一个‘屁滚尿流’的感觉,每次都是以‘完成任务’为第一要务,所以对于秦驰,我也只期待观众说,他就那么回事儿,他就是秦驰,这就行了。”


说“不安分”是曾经年少轻狂

当下就想去努力追每一个角色


2006年因《士兵突击》走入大众视线,2017、2018年因《鸡毛飞上天》拿下白玉兰、金鹰奖视帝,而在观众那,大家总觉得还欠张译一个影帝。


但张译自己,其实还挺“平静”的。


4年前,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是个“不安分的演员”,但走到2020年的当下,他却觉得那时候有点“年少轻狂”了。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想法,他觉得现在的自己更想做好的是“努力追每一个角色”,“至少把它完成任务,得到观众对这个角色的认可。”他觉得能让观众认可这一点就已经特别不容易,如果有,“那就超出我对演员这个身份的期待了。”


他也不像曾经,“不安分”地想要去挑战所有自己还没来得及挑战的角色,“可能是在某一个行业做越久就会越害怕,真的有不同角色给到我,我都会想,‘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出来啊?’”


就比如在电影、电视、网络三种平台之间表演的切换,他就觉得自己还在一个学习的阶段,“你说开公交车的司机能不能开小车?能,也能开得很好。他能不能开货车?也能。就是A照、B照、C照随意切换的道理。但这个切换也得特别顺溜,那我现在,可能就还没到切换得特别顺溜的地步。”



在他看来,表演是一门学科,尤其是一门需要从业者尊重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饭碗。”就好比这次他担任《重生》的艺术总监,内心对这部作品更多了一重尊重,“除了要演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为整部剧的艺术品质多加一道责任制。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部剧现在,也与你的个人命运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