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遗愿清单》: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在于的

如果我问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会如何回答我呢?你可能会说,赚钱;也可能会说活着就是你人生的意义,答案众说纷纭,没有真正确定的一个。

胡适先生曾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怎样看人生。”再看《遗愿清单》,觉得这句话正是它想要表达的主题。

2007年12月上映的美国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了两位身份背景不同,阶层不同的却同样身患癌症的老人,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好友,在仅剩下的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一起制定了内心想要做的“遗愿清单”,一件一件的去完成的故事。在这场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生的意义。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6分,上映首日便取得了640万美元的票房,位列日票房首位。截止至2008年1月13日,该片以1950万美元登上周北美票房榜首。截止至2008年2月11日,该片累计票房达到3687万美元。接下来,我将从影片的角色塑造、视听语言以及主题表达三部分来解读这部电影的价值与魅力。

01、角色塑造:利用大量对比贯穿影片始终,完成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的转换以及丰富角色本身情感色彩

第一,人物之间的对比。

影片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角色爱德华与卡特,这两个角色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却因为癌症恰巧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导演故意把两个完全相反、相对的人物放在一起,更能凸显角色本身。

身份对比。爱德华是白人,是医疗机构的总裁,与皇室一起吃过饭,受皇室尊敬;而卡特则是一个黑人,是一名修车工,处在社会底层。身份差异巨大的两个人本来不可能会出现交集,由于爱德华“一个房间两张床,谁也不能搞特殊”的医院经营理念,使得两个人同住一间病房,共同度过了最后的一段时光。

一黑一白;一个是亿万富豪,一个平凡生活;一个受皇室尊敬,一个处于社会底层。这种巨大的对比制造了影片的矛盾冲突以及喜剧笑点,推动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性格对比。爱德华和别人在法庭上打官司时,自说自话,不顾别人看法,自大傲慢。当他搬进病房时,与医护人员和助理的对话更凸显出他的蛮不讲理,爱德华动不动就骂人则是他暴脾气的表现。影片中间,爱德华在医院里只有助理来看他,没有任何亲人,后来卡特才知道,原来爱德华结过四次婚,他虽然想结婚,但是又觉得单身也不错,再加上在飞机上与乘务员在厕所偷情的一幕,营造了爱德华花心泛情的形象。爱德华一出场的种种表现就让观众不自觉地去讨厌他,以“坏人”的身份去定义。

而反之卡特,第一次出场则是在修车厂里,一边的工人捧着一本书出题考他,卡特一口一个准,很多书上没有写到的他也知道,让观众了解到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第二次出场也是在爱德华进入病房时,与爱德华大吵大闹骂人相比,卡特戴着眼镜,认真地阅读着手里的书,更让观众知道原来卡特同样是安静温和的。卡特在医院里,他的妻子和儿子时不时的探望和关怀,正与爱德华孤身一人形成对比。

一个话不多,一个总是自言自语的话唠;一个安静温和,一个暴脾气乱骂人;一个诚实忠诚,有着自己的信仰,一个则狂妄自大,只信自己;一个儿孙满堂,一个则孤单一人。两种对立的性格使得卡特与爱德华的影片形象更加饱满生动,也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卡特前后的对比。卡特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大学历史教授,结果黑人的身份以及妻子的怀孕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做了一名修车工来养家糊口,这一做就是45年。他温和安静,知识渊博,非常理智,在写“遗愿清单”时也只是写一些帮助别人,笑到流泪的简单愿望。

在和爱德华相遇之后,他被爱德华所鼓励,打开身上的枷锁,打破一切,去跳伞,赛车等等,做一些疯狂到他从未想过的事情。卡特前面的理智温和与后面的自己形成对比。

爱德华前后的对比。爱德华刚进入病房时,看到旁边的卡特,对助理说“如果让我在这个家伙身边躺三个星期,我会死的”,对卡特不屑一顾。到后面他主动与卡特搭话,带着卡特一起完成“遗愿清单”,两个人成了知己。在回到家后,得知卡特背着自己把车开到了女儿家门口,想让他与女儿重修于好时,爱德华拒绝了,他自认为他这辈子都不会再跟女儿有任何交集。当卡特去世前交给他一封信,他看完之后主动找到女儿,与女儿恢复正常关系,此刻女儿身后走出来外孙女,他亲吻小女孩的脸颊,从“遗愿清单”上划掉“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一项。

最后在卡特葬礼上,爱德华代表发言,在“遗愿清单”上划掉“帮助其他人”一项,看到这里,观众泪目,原来,爱德华经历这几个月的事情已经改变了许多,不再是观众之前心里讨厌的那个傲慢自大的角色了,他变化前与变化后形成对比,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爱德华的这种变化,并且从他经历的故事中细细品味人生的意义。

第三,剧情对比。

卡特与爱德华结束旅程,回到家后,一家人吃过晚饭,卡特从背后拥住妻子,妻子推开卡特,去卫生间换了一身衣服,想要和卡特重温第一次的美好。卡特在房间里坐立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妻子,像是毛头青年一样等着恋人,结果妻子走出来,没有看到卡特,以为卡特在与她玩捉迷藏游戏时,突然发现倒在地上浑身颤抖的丈夫,悲剧直接发生在喜剧的下一秒,残酷无比。

爱德华接到卡特病危电话,急忙去医院看望卡特。卡特讲了爱德华喜欢喝的咖啡的由来,两个人哈哈大笑,笑到流泪,本来是开心的场景,接着卡特拿出“遗愿清单”,把“笑到流泪”一项划掉,让观众重新泪目,感受到死亡步步紧逼的悲剧色彩。

一喜一悲,亦喜亦悲。这种剧情的反转让观众跟着影片角色情感,犹如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感受深刻。

02、视听语言:镜头与音乐语言的完美呈现,烘托影片氛围,调动观众情绪,给予观众更深刻的观影感受

视听语言是影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再现影片想要展示的环境和空间,从侧面烘托调动观众情绪。分析影片的价值,不得不分析视听语言的组成元素。

第一,从镜头语言入手,采用淡入淡出的镜头转换手法,加上由远及近的特写以及冷暖色调的搭配运用,无限放大人物情绪。

影片开头,一个人攀登着喜马拉雅山峰,向远方眺望,镜头跟着他的目光转向远处重叠的山峦,这个人缓缓地开口,说爱德华最后那段时间过的要比别人充实得多。

镜头转向爱德华,在法庭上傲慢自大地与对方辩论,突然,他站了起来,毫无尊敬地与法官说话,正说着,剧烈地咳嗽起来,镜头由远及近,放在爱德华的手帕上,上面刺目地鲜血仿佛在嘲讽着什么。

当爱德华躺在病床上看电视,点评运动员时,医生走过来,告诉爱德华他的体检结果出来了,只剩下6个月。这个时候镜头又从电视转向爱德华脸部,眼镜上反射出他的一双眼睛,无助,不敢置信和抗拒,抗拒这种结果。

与爱德华一样,当卡特得知自己也同样没剩下多长时间时,他同样表现得强颜欢笑。他们面部表情的特写,让观众也感受到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无奈与无助。

当爱德华与卡特结束旅程回到家后,卡特回到家中,与妻子孩子以及孙儿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晚饭。房间很小,画面中挤满了人,卡特处在最中间,暖暖的色调让观众感受到卡特被家庭被爱包围着的内心的满足。

而回到家的爱德华与之相反,偌大的别墅里只有他自己,想给自己冲一袋咖啡结果发现没有咖啡豆了,想吃盒饭结果没打开盖子,背着几个女人偷偷流泪。冷光灯散发着咄咄逼人的气势。

这一冷一暖的色调对比绝不是随意设计,其中也暗示着人物的背景、性格和隐喻的象征意义,带给观众更强烈的情感感受。

第二,从音乐入手,情绪性音乐恰到好处,烘托影片情感。

《遗愿清单》主题曲《Say》是歌手John Mayer专门为该影片创作的歌曲。《Say》在美国100热榜中取得了第12名的最高名次,从而也成为了John Mayer个人的最好打榜歌曲。在第51届格莱美音乐奖上,John Mayer凭着这首《Say》获得了“最佳流行男歌手”的提名,另外,在电影/电视/视频类中,《Say》同样获得“最佳影视歌曲 ”提名。

在爱德华和卡特抛开一切,放手去完成“遗愿清单”时,随着他们的周游世界主题曲也响起来了,正和影片内容相呼应,正如歌词中写到的:“Even if your hands are shaking,And your faith is broken,Even as the eyes are closing,Do it with a heart wide open,Say what you need to say……”鼓励观众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音乐在一部影片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它既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同时又配合镜头语言恰到好处的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故事气氛,将情绪推动到一个高度或者抒发情感,让观众也沉浸其中。

03、主题表达: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在于的,珍惜当下,不留遗憾给自己

影片开头,爱德华的助理汤姆在攀登喜马拉雅山峰,他回忆道: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要看他留下了什么,有人说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说要用爱来评判,还有人说人生根本就毫无意义。

我觉得可以从那些以你为镜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义。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么标准,爱德华·科尔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光,比大部分人毕生的光阴更为充实。我知道,他在离世的时候合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爱德华的一生充满了反转,他从16岁开始创业赚钱,到成为亿万富翁,结过四次婚,因为女婿与女儿闹僵,他说虽然他有些后悔,但是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做和原来一样的事情。成为医疗机构的总裁,结果又患上癌症,只剩下六个月时间,在化疗过程中认识了最后的好友卡特,与卡特一起制作“遗愿清单”,从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接受。

卡特,拥有着渊博的知识,梦想着成为历史教授,因为要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梦想,成为了修车工人,他理智温和,却又受到束缚。在与爱德华相遇后,他被爱德华劝服:人生只剩下最后这一点时间,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自己,做一些不会后悔的事呢?于是,他和爱德华开始了完成“遗愿清单”之旅,在生命的最后,回归自我,也重新回到了家人身边。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和爱德华一样,不考虑太多,多去体验,专注于“成功”,还有人说,要像卡特一般,有家人陪伴关心与爱护。

生命是一场旅行,而不是沿途上的某些路标或界标。人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一类是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也有着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意义要视情况而定,它在于你所在于的,正如胡适先生说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怎样看人生。”

写在最后:

《遗愿清单》无论是从视听语言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最佳影片,它通过朴实的叙述手法讲述了爱德华与卡特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中所经历的故事,带给观众更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如果我问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看了《遗愿清单》,相必你也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