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被传统观念禁锢的爱情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

她一直羞低着头,

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

他没有勇气接近。

她调转身,走了。”

不知道这段话是用来诠释全篇影视作品,还是用来解释别人的爱情,在我看来,“他”一直在接近而“她”一直在逃避和挣扎。

作为王家卫最知名的电影之一,《花样年华》带给了很多热爱王家卫导演作品的人争议的话题。因为这部作品到底是报复还是纯粹的吸引,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解读。


故事背景是1962年的香港,两个刚搬新家的邻居一家先生姓周一家先生姓陈。周家周慕云先生的太太出轨了隔壁陈太太苏丽珍的老公陈先生,并且奸夫淫妇同游日本把两个人的另一半都留在了家,于是所有爱恨纠葛开始了。


★ 两颗寂寞的灵魂开始自我疗伤

在两个人猜测彼此的另一半是如何出轨的同时,情景再现让两人无法接受。互相安慰中两个人越走越近,为了打发更多的独处时间,苏丽珍鼓励周慕云写武侠小说,因为周慕云有文采也有兴趣,而且苏丽珍很喜欢看小说,这让两个人有了更多的话题。周慕云借机让苏丽珍帮助自己一起写,苏丽珍答应了。

当然,写武侠小说是兴趣,却又不仅仅是兴趣,两颗寂寞的灵魂如何自我疗伤?如何打发寂寞又空虚的时光?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也许真的可以让憋屈的灵魂肆意发泄。

那种凭空想象的杀伐片段也许真的可以让人痛快的把大把心底的怨气发泄出来,写武侠小说已经不完全是目的,发泄才更能让人愉悦。


★ 道德与理性的交锋

苏丽珍是一个特别细心和善于观察的人,她能提醒老板领带仔细看还是能发现和原来那条不一样的,间接告诉老板换了领带老婆会发现,告诉老板女人是很细心的,不要在外偷吃还被老婆发现。苏丽珍这种不多事关键时刻能替老板考虑的员工,在职场是很受欢迎的,说明她足够聪明。

之后苏丽珍回家发现隔壁房里有人,聪明如她早已猜到了隔壁房间里和周太太在一起的是自己的老公,在门口和周太太的那段谈话也是在权衡到底该不该戳穿。到底是真的装作不知道继续保持婚姻关系,还是干脆撕破脸大家都别好过。那种内心的挣扎纠结正是道德与理性的判断。


★ 开始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婚姻观

放在现在来讲那就是原配抓到了小三,明知道两个人在开房去不去捉奸在床一样,如果想离婚或者想把事情闹大,很多人都会选择冲进去把通奸的两个人骂的体无完肤一解怨气,冲动型性格的人也会不计后果的戳穿他们的。

可惜的是苏丽珍恰恰不是这种人,在公司面对出轨的老板早已经对婚姻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想苏丽珍不过是希望他们可以悬崖勒马,然后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大气如她也曾和何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从没来没有想到原来婚姻是这么复杂,还以为一个人做得好就行了,可是两个人在一起,单是自己做得好是不够的”。



★ 第一次心理暗示


苏丽珍的这段话也解释了她其实是想通过自己的不追究而让自己的老公迷途知返的,明明逮到了他们的现行还是选择了原谅,在她家看来老公应该对她感激涕零,至少也应该回头是岸。

可惜的是她低估了自己老公的不要脸程度,所以总结出了婚姻里光一个人做得好是不够的这样的话,因为她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公已经不想回头了。

而何先生的回答是“别想太多了,也许他很快就回来了,其实我跟你一样,只是我不去想而已,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老是问自己做错了什么呢?”面对婚姻里各自的另一半出轨,两个人的看法不大相同。


何先生看似在开导陈太太,其实何尝不是在暗示自己不是婚姻里的过错方,让自己可以不那么难受。


★ 第二次心理暗示


苏丽珍曾肯定的对何先生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这句话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心里。


一边在被何先生吸引一边又在和自己的感官做着抵抗,她不愿意承认自己喜欢上了周慕云,因为那样就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而在苏丽珍看来,“和他们一样的人”她是不屑的,无法接受的,甚至充满了厌恶。

但是情感还是不自觉的涌上来,所以陈太太用这种自我暗示的方式在做抵抗提醒自己不能爱上周慕云。这种反复提醒自己的心理暗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苏丽珍一次次把刚刚萌芽的感情火苗扑灭。


★ 聪明人的理智思考


苏丽珍的这种传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直接导致了她和周慕云不可能会有结果。

因为苏丽珍骨子里是一个清高的人,她可以接受别人对家庭的不忠,就像自己的上司,但是她却不能接受自己变成那样的人,因为她打从心里的传统婚姻观念注定她不会接受除自己老公以外的人。她强烈的心里暗示,一直在提醒自己和周慕云“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所以周慕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如果你不能改变一个聪明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即使让她爱上你她也不会接受你,因为理智和她内心的道德底线严重束缚了这段感情,最后生生把这段感情扼杀在摇篮里,永不复活。


聪明人最大的一点就是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考虑得清清楚楚,面对爱情也会把爱情揉碎了咀嚼明白了再行动,但却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结果,因为聪明限制了她的底线。


★ 道德的制高点 第三次心理暗示


记得周慕云在车里曾试探的用自己的手去牵苏丽珍的手,可惜没有成功,因为苏丽珍躲开了。她在抗拒这种亲密关系,即使在生气苏丽珍也还有底线和清醒的头脑,她的婚姻观和道德观不允许她接受周慕云,因为他们必须是清白的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他们不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他们”已经被苏丽珍打上了不好的标签。虽然苏丽珍也曾面对周慕云替自己的老公辩解“我先生不会那么说的”“你知道你老婆是个什么样的人吗?”把自己老公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其实她不过是在重复的暗示自己不能重蹈“他们”的故事。


★ 被传统婚姻观禁锢的爱情


但是就像周慕云说的“事到如今,谁先开口都无所谓了”已成既定事实再去讨论谁先开口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徒增不快罢了。

其实苏丽珍每一次的否定和对老公的澄清说辞不过是心里不愿面对既定事实罢了。就像有些人的婚姻早已经名存实亡,可还是在心里记挂着多少年前那可怜的一点爱去迁就一生。

快乐吗?并不,但他们心中的婚姻观,骨子里传统的爱情观都不允许他们另择他人,因为他们可以等浪子回头,也可以自己过一生,但却独独不能成为“他们”。


成熟男女之间的青涩爱情故事,无关年龄无关信仰无关道不道德,只要爱情想来就一定会来。悄悄的不知不觉的走进心里,让人防不胜防。


一句“我没想到会和他们一样”道出了周慕云的心声,这样直白的表白充满了意外和无可奈何。




★ 突破道德底线


“我知道你不会离开你先生”周慕云在和苏丽珍相处的过程中早已经了解了这个女人,保守、理智、有着自己超高的道德底线,想要和这样一个已婚女人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周慕云已经知道结局但还是想要尽力一试,看看苏丽珍是不是真的无动于衷,是不是真的对他一点感情都没有,所以才会说“帮我一个忙”。用提前预演的形式和苏丽珍来告别,他想赌,赌苏丽珍舍不得他,赌苏丽珍会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自己在一起。


周慕云成功了,他用预演离别的方式,成功的击破了苏丽珍的底线。苏丽珍第一次在镜头前无所顾忌的趴在了周慕云的身上,即将离别的伤痛,无所依的未来,让苏丽珍彻底崩溃,苏丽珍哭的委屈哭的无奈也哭的不知所措。


反观周慕云嘴上安慰着苏丽珍,却面无一点郁色,我想也是这一个片段,让很多人解读周慕云其实是在报复,报复自己的老婆和别人的老公出轨,也报复爱情,原来只要刻意多坚强的女人也会不顾道德底线,说白了他已经不相信爱情了。

周慕云利用了苏丽珍的感情,这个心机男让苏丽珍爱上自己然后加以折磨以获得报复的快感。这么做的理由也简单,因为苏丽珍的丈夫陈先生夺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所以他要把夺妻之恨发泄到陈先生的妻子苏丽珍身上。


不论是报复还是情不自禁,周慕云都成功了。


★ 牵手的失败与成功


牵手的镜头刻意的出现了3次,第一次在车上苏丽珍果断的拒绝了;第二次预演分别,周慕云成功的牵了苏丽珍的手,其实也侧面说明苏丽珍的防线已经慢慢被攻破;最后还是在车上苏丽珍牵了周慕云的手说“我今天晚上不想回家”。

简单的几个字,说明周慕云赌赢了,至少周慕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不论是想要报复还是想要爱情,那一刻只要他想他都可以得到。




★ 坚守还是背叛?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但是苏丽珍经过那晚以后又变得不确定了,一首陈先生点给陈太太的《花样的年华》道出了两个花样年华的人讽刺的婚姻。花样的年华除了忧郁就是无奈,有哪一点像花样年华的人?简直讽刺至极。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犹豫之间周慕云离开,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故事看似结束。


镜头转到了1963年,苏丽珍回到了周慕云的出租屋,寻找当年的味道,那让人怀念的烟草味儿和当年他睡过的床,都成了苏丽珍美好的回忆。


周慕云回来寻找那双粉色的拖鞋,其实不过是在找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接近苏丽珍的借口,可惜的是苏丽珍早已经拿走了,这段关于背叛与反背叛的故事,彻底划上了句号。周慕云明白很多事情终究无法挽回了。


她拿走了当年留在房间里的那双粉色拖鞋,也拿走了他们所有的过去。


★ 欲语还休的状态每一个动作都有千万种解读


影片来到了1966年,时隔四年周慕云在柬埔寨向树洞倾诉心事,一段无法言说的故事落下了帷幕。

花样年华故事的结尾也是本片最经典的片段,树洞。周慕云对着树洞说话的片段不知道赚了观众多少眼泪,有一个可以倾听的树洞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多努力一点就有可能得到爱情,为什么不去努力?



影片最后的画面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那长满荒草的树洞说明了主人早已不再来,填满的洞口告诉我们有些秘密虽然不能和别人说,但是该放下的终究还是要放下。早已物是人非又何必念念不忘?一切不过是自己的选择,错过还是放弃、面对还是逃离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只有放下才能重新开始。



让一切回归最初的起点,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脱。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

仿佛隔着一块,

积着灰尘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冲破,

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结语:《花样年华》告诉我们,日久是可以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