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上位之路:最晚加入取经队伍的人,却成了最可爱的二师兄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出的著名形象。虽然他油嘴滑舌、好吃懒做,但是

懂生活,有情调,因此拥有一大票粉丝。不过在《西游记》的形成过程中,他并不是二师兄——很早以前,作为”深沙神“的沙僧就出现了,那时候还没有猪八戒。

大约到了元代,猪八戒才出现于《西游记平话》和《西游记杂剧》中,这时候,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的故事已经传说了好几百年。我们如今已经难以了解最初在这个取经队伍中无缘无故放入一头“猪”的作者究竟是什么心态,很有可能,只是因为——有趣。

(一)有猴没猪的年代:唐宋时期的“取经队伍”

玄奘取经本是历史事件。在玄奘(602年-664年)六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中,倒有十七年的域外生活经历。贞观二年(628年)玄奘西行求法,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启程东归,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抵达长安。这么漫长的跋涉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


与西行取经有关的文字材料,首推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大唐西域记》,毕竟这是当事人自己的表达,最准确、最可靠。《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它并不是神怪小说,它是一部记录风土民族的地理志,包含了玄奘十九年亲身游历的所见所闻。玄奘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都记录在十二卷之中,这是研究古代亚洲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唐代晚期到宋代,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这段时间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现象,就是对著名人物的神化。追溯原因,一是当时在诗歌等抒情性文学之外,叙事文学也大大地发达了,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创作了《李娃传》、《三梦记》,诗人元稹创作了《莺莺传》,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红拂夜奔》,其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这些唐代传奇故事数量多、影响大,在文坛蔚然成风。二是唐宋时期市井生活丰富多彩,民间讲谈风气极为发达,僧侣们为了信众说佛谈玄,勾栏瓦肆为了顾客谈天说地,民间叙事文学非常兴旺,他们必然要从历史事件中取材。三是从唐末直到宋朝,因为战乱等原因,士人和民众普遍怀念昂扬向上的大唐气象、大唐文化,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往往特别留意,柳宗元、韩愈等文学家此时被神化并建立祠庙,玄奘也作为“大唐”的代表人物被请入神坛。

《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市井生活

以玄奘西行为主题的神魔故事大约从唐代开始出现。一直到南宋结束,都没有猪八戒的踪影。宋代时西行故事形成了拟话本,日本现有两部南宋旧本,原先都是京都高山寺的藏品,一为巾箱本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为《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内容一样,这是流传至今的以三藏取经为主题的最早的完整神魔故事,民国时期罗振玉曾经影印,鲁迅曾撰文探讨。《取经诗话》是一部相当自由的俗文学作品。它根本不考虑史实,作者只是借玄奘取经说神魔奇异,

除了玄奘这个名字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这就从纪实文学彻底走向了虚构文学。


诗话里的取经队伍一共有七个人,分别为三藏法师、化作白衣秀才的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以及五个陪同。这五个陪同全然只是背景,只有一个因为曾经被人施法变成驴而融入情节,其他四人对推动情节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连“台词”都没有一句。

《取经诗话》中,倒是有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不过他还不是唐三藏的弟子,而是一个阻路的妖孽。法力广大的唐三藏在深沙神面前威风凛凛,他对深沙神说“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神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

敦煌的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有六幅玄奘取经壁画,绘制年代大约是西夏(1038年—1227年)。这些壁画上只有玄奘和猴行者两人,猴行者的形象已经从《取经诗话》的白衣秀才变回猴头,这就是后来《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的原型。猪八戒和沙僧还没有出现。沙僧是因为还没有收作弟子,猪八戒是因为根本还没被设计出来。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榆林窟中有一幅水月观音壁画,深得张大千的喜爱。他曾经仔细临摹这幅水月观音,并按照他对颜色变化的理解,尽力恢复为原本颜色。如今在四川博物院收藏有这幅精美典雅的《水月观音图轴》。不过在榆林窟的原壁画上,这一画面右下部分还有正向观音参拜的两个小小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玄奘和猴行者。

临五代水月观音图轴,张大千,1941-1943,四川博物院藏



《玄奘取经图》,榆林窟

(二)元代出现的猪精八戒

元代是取经故事大发展的时代。通常认为,猪八戒与沙僧是大致在元代才进入取经行列。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图像材料中看到取经队伍逐渐从两人到三人,最后定型为四人

的过程。

《大唐西域记》对后来的各种唐三藏神魔故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其中对流沙的描写大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对西域“风沙漫天”的认识。《大唐西域记》说“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因此,不但《取经诗话》特意设置了一个“深沙神”,现存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元代绘本《玄奘取经图》中,玄奘身后有一个形容丑陋怪异的随从形象,很可能也是深沙神。这样看来,深沙神的艺术形象要比猪八戒早一些。


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元代《玄奘取经图》

大约在元代时,唐三藏取经故事被画成了“连环画”,这就是《唐僧取经图册》,它也收藏于日本。取经图册》较晚引起学界注意。1992年,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等人首次撰文介绍,2001年由日本二玄社影印。这部画册上书有“孤云处士”名款,这是元仁宗赐予画家王振鹏的号。李思洋认为,《图册》的绘画风格和所画的龟背纹装饰只见于十二世纪左右作品中,因此可能创作于北宋末南宋初。李思洋观察得很仔细,但元代作家也可以模仿前代画家作画,不能将技法、装饰作为断代的绝对标准。

这个《图册》上终于出现了流沙河降沙和尚、八风山收猪八戒的内容,这是《取经诗话》中所没有的。意味着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玄奘师徒四人并一白马”的取经组合。但不巧的是,表现沙和尚和猪八戒的这两幅图都失落了,当时的画家如何表现猪八戒仍然成谜。从现存的页面来看,故事都紧紧地围绕着绝对主角唐僧展开,主要人物是唐僧和一位侍者,连孙行者的出场都很少。即使沙和尚、猪八戒进入了取经故事,大概也只是昙花一现。

元代《取经图册》,左一可能为元代的孙行者形象

作为比沙僧出现还晚的唐僧弟子形象,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比较早的猪八戒图像,来自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末年西游记瓷枕。这件瓷枕上,猪八戒扛着钉耙跑在孙行者后面,沙和尚位置在最后,负责给唐三藏打伞。按照这个排序,很可能此时猪八戒已经获得了“二师兄”的身份。



此外,1969年磁县上潘汪还出土了一件瓷枕,被命名为“白地黑花山水人物图长方形枕”,枕面左面边框内书“漳滨逸人制”五字,通常认为是元代烧制。这件瓷枕枕面的壶门形开光内有山水人物图,图中共三人,中间一人带宽沿帽坐在马上,左侧一人持长棒,一只手指向一方,右侧人物肩扛一物行走并回头观瞧。这件瓷枕绘制比较简陋,人物形象粗糙,特征难以分辨。很像是玄奘取经主题,但又无法确定。


元代文学作品中,猪八戒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出现原因,很可能只是传播玄奘取经故事的说话人需要有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来插科打诨,使这个长篇故事更有趣味、更吸引观众和听众。倘若只是讲取经伏妖,有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就够了,但如果要讲一个人人爱听、能够回味的神魔故事,那么,猪八戒这么个吃啥啥没够、打啥啥不赢的好吃贪色的参照物,就非常有出场必要了,

它是市井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俗人”形象,增加了故事的喜剧性


元代时,猪八戒的身份经过了漫长的确定过程。《西游记平话》说“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这样看来,黑猪精朱八戒大约是野猪成精,入门还在孙行者之前。《平话》还说“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可能参考了这个果位。

到了《西游记》杂剧,把“朱八戒”改成了“猪八戒”,“黑猪精”变成“金色猪”,卖相显然更好了。它的住处不是取经图册上的“八风山”而是金鼎国界的黑风山。此时的猪八戒不是普通的野猪,而是从神界“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私自走入下界为妖的“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给了它一个辉煌的神职。在杂剧中,猪八戒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上取经道路的,它好不容易才下凡成妖,并没有继续取经的动力,这和吴承恩《西游记》有本质上的不同。

(三)吴承恩:再造猪八戒的文豪

有一些研究者声称《西游记》杂剧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与《西厢记》争奇斗艳”,或者认为它形成了唐僧出世、行者闹天宫、收沙僧八戒、斩妖除怪、参佛朝元的结构,为百回本《西游记》所借鉴,这是一种无谓的抬高。吴承恩《西游记》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与这一总体设计的关系不大,何况除了唐僧出世和行者闹天宫,其他情节本来就在传世的西游故事之中,不是《西游记》杂剧的贡献。无论一些研究者如何抬高《西游记》杂剧的地位,称它具有“划时代意义”,

都难以掩盖它情节疏漏、艺术价值不高的事实。郑振铎说它“有匆匆的草率的写过之弊”,鲁迅批评它“文词荒率,仅能成书”,除了第一本和第四本,其他四本情节安排和语言设计都非常简陋,连二流文学作品都算不上,想和《西厢记》斗艳纯属痴人说梦。

吴承恩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的硕果。与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不同,吴承恩所依托的杂剧资源并不丰富,作为神魔故事,这些杂剧的质量也不算高,能够直接取用的故事情节不多。虽然玄奘西行故事已经传播了上千年,但作为民间文化产物,它的艺术性还比较差。吴承恩《西游记》绝非将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杂剧或平话连缀成篇,可以完全忽视《西游记》平话和杂剧的影响,把它视为吴承恩的原创作品。


连云港花果山吴承恩像


吴承恩《西游记》中花大量笔墨对猪八戒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与杂剧中的猪八戒不同,吴承恩建立了一个还有向善之心、还能挽救、有时还很可爱的猪八戒形象。杂剧中的猪八戒是偷盗金铃之后,主动隐匿凡间享乐,而吴承恩笔下的猪八戒因带酒戏弄嫦娥而被玉帝贬下尘凡,不期错投猪胎。杂剧中的猪八戒没有丝毫皈依佛门的想法,二郎神劝他皈依观音,它拒绝说“别人怕你,偏我不怕你。”它进入取经队伍是因为被二郎神的细犬打败,走投无路。而在吴承恩《西游记》中,猪八戒念念不忘自己是天蓬元帅,他渴望重回天庭,重归仙班,很快接受观音点化,耐心等待与唐僧一起去取经。杂剧中的西游记除了好色以外,个性并不突出,而吴承恩《西游记》中,

猪八戒的形象生动丰满,贪财、偷懒、有趣,令人过目不忘。

吴承恩《西游记》的人物设计非常细腻,堪称典范。比如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在“取经小分队”中,孙悟空负责开路,猪八戒和沙僧的职责是什么?

吴承恩给出的答案是,猪八戒挑担,沙僧牵马和保护唐三藏。虽然在电视剧里,挑担子的都是沙僧,但是在小说里,挑担以猪八戒为主。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收了沙僧这个师弟,按说有师弟了,挑担这种重活累活就该让辈分最小的来做,但在第二十三回,猪八戒却对孙悟空感叹说:“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轻省,那里管别人累坠?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接着又说,“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可见沙僧并没有分担多少猪八戒的挑担任务。第四十八回过通天河的时候,沙僧横担着降妖宝杖,八戒肩挑着行李,腰横着钉钯,依旧是猪八戒挑担。


小说里唐僧取得真经,返回大唐动土之后,对唐太宗说:“二徒弟姓猪,法名悟能,臣又呼他为猪八戒。……一路上挑担有力,涉水有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如来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对猪八戒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这更加证明了猪八戒的主要工作是挑担。

小说也常常写到猪八戒和沙和尚轮换着挑担。第八十回里,走到山脚下,沙僧就说:“二哥,你把担子挑一肩儿。”于是猪八戒接了担子挑上。沙僧拢着缰绳,唐僧稳坐雕鞍。第九十七回,孙悟空面对一伙拦路的强盗,戏耍他们说:“那个黑脸的,是我半路上收的个后生,只会养马。那个长嘴的,是我雇的长工,只会挑担。”意思显然是沙僧负责养马,猪八戒负责挑担。有趣的是,当时正挑担的是沙僧,此时他在帮猪八戒的忙。孙悟空回头使个眼色,沙僧就把行李担子放下,牵马和唐僧、八戒往西径走。

这些细节意味着,在平路上,沙僧无需牵马时又比较安全时,还可以帮猪八戒挑担,但上山时沙僧就要回到挑担的本职工作。小说从未描写猪八戒主动要求沙僧帮着挑担,可见他是正心诚意在履行挑担职责的,是沙僧有机会就帮助二师兄。这种细节表现能力,岂是区区《西游记》杂剧能有的?

只有在吴承恩笔下,猪八戒才活了过来,以一个肥头大耳的二师兄形象,屹立在千千万万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