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一次來到紹興,若干年後的我回憶起那些年在紹興的過往,難免五味雜陳。
一塊塊的青石板,一座座的小橋,還有悠悠的烏篷船在一條條的小河中穿梭。小弄堂的行人要麼行色匆匆,要麼慵懶平常,狹小而略昏暗的弄堂裡若騎輛自行車都要錯下身,以免碰到行動遲緩的老阿婆。
那年紹興老火車站還沒有翻修,整個火車站顯得有些陳舊而落伍。小城並不大,出了火車站往南過條河才算進到紹興城南。
南北向的解放路橫穿市區最繁華的地方,秋瑾像再往南些,就是當年最繁華的位置。往東的那條街上晚上還有夜市,人潮洶湧,好不熱鬧。
一直往南會路過塔山,有個古玩市場,仿古建築,招攬生意的布旗,週末人也格外的多。再往南過了護城河,基本算出了城區,人便沒那麼多。
在這最繁華的解放路不知走了多少遍,好像還沒有走完,雖然從南至北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作為一個北方人第一次吃梅乾菜扣肉,著實不敢下口。烏漆嘛黑的菜肉相見,還油汪汪的,據說也叫“黴乾菜”,以為是發黴的東西更不敢去吃。後來終於鼓足勇氣來嘗,“別有風味”,這是一種好似帶有江南雨季的味道,一種怪怪的味道。後來發現還怪好吃的味道。
至於紹興油炸臭豆腐卻真無福消受。雖然在紹興呆了很多年,卻一直無法接受臭豆腐的味道,無論多少人怎麼說聞著臭吃著香。倒是在景區看很多外地來的遊客爭相品嚐,每每都是趕快逃遁。
解放路最繁華處有家老字號的生煎味道倒是很好,常常排長了隊等著。不同上海生煎,這裡的生煎是發麵的,很像北方的水煎包,卻比北方更精緻,味道也更好。幾個生煎配上一碗清湯餛飩真是愜意,只是堂食的位置難找。
最讓我難忘的美食卻是汽車東站附近的地攤早點,一碗鹹豆漿,兩個油條,總是吃的那麼清爽。好似有些當地人的口頭禪就是“清爽”,清清爽爽,不帶回憶。
紹興總繞不過去魯迅。當時我卻不喜歡,因為中小學課本里有太多他的文章,總感覺半文不白的,不知道要表達什麼。考試卻還總要考他,很是不快。
後來去了多次魯迅故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祖宅到故居,也便沒了什麼怨恨。
仍記得有年鬼使神差和人到城南還遠的地方,一處山麓裡野營燒烤,在一處農莊裡發現一座面積不小的墓,上去從發現是王陽明之墓。頓感驚訝,王陽明怎麼會葬在這裡,好像沒多少人知道。因為那個時候紹興這座城還沒有宣傳王陽明,就像和當地人揶揄汪精衛也算紹興人一樣。
那時候安昌古鎮遊玩的人還不多,公交坐起來很長,還要換車,商業還沒那麼濃厚。可以吃到正宗的紹興菜,蒸菜很多,臘菜也多,彷彿有曬不完的魚乾,肉乾,雞鴨鵝。
後來紹興各個能玩的景點幾乎去了個遍,卻還是喜歡走那擁擠的小弄堂,過拱起的小橋。
河邊有人淘米洗菜,也有人洗衣滌物。岸邊有小孩戲耍,有大人說笑,也有臉紅脖子粗吵架的,還有做生意的喊叫聲,這也許才是有煙火味道的紹興,是鮮活的紹興。
初到紹興時總覺得當地人是由喉腔發出的尖銳聲音,所以聽起來像吵架,關鍵也聽不懂。於是彼此懵懂後,用正宗“紹普”再和你講一遍。
多少年過去了,當地話也聽個七七八八,卻不會說。而我也離開了。離開了那個生活過十幾年的小城,熟悉大半個城的各種小弄堂,可以找到那種連招牌都沒有的,只做本地生意的小飯館。也曾夢到一碗溫熱黃酒,一碟花生,不要茴香豆,咬不動,坐著烏篷船從城裡穿過,說一句“我來哉……”
紹興,一座來了就不曾離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