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需要奥斯卡,还是奥斯卡更需要《寄生虫》?

在刚刚过去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韩国导演奉俊昊和他的《寄生虫》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这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电影,也是第一部同时拿到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影片的电影, 堪称奥斯卡乃至全球电影界的里程碑事件,意义重大且深远。


一直以来,奥斯卡代表着世界电影的最高荣誉,而统治着全球电影票房的好莱坞大片则是奥斯卡各项大奖的常客,可谓拿奖拿到手软。至于“最佳外语片奖”(2019年更名为“最佳国际影片奖”),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其实,“最佳外语片”一说本身就颇具争议,因为早就成为一个全球性电影顶级盛会的奥斯卡,何来“母语”和“外语”之说呢?我以为,这或多或少映射出了奥斯卡背后根深蒂固的“好莱坞或美国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而《寄生虫》导演奉俊昊此前也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奥斯卡不是一个国际电影节,而是一个美国本土的奖项。”

向前追溯,上两次当选最佳影片的《末代皇帝》(1988 年)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9 年),虽然故事都发生在美国或者西方世界之外,而且影片中都有大段的非英语对白,但这两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仍有着深深的好莱坞烙印记—剧本写作、叙事方式、镜头语言等。说实话,我当年看《末代皇帝》时,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就连我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影星陈冲在片中的表演,也让我觉得是那么的陌生和别扭。

而《寄生虫》则不然,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非英文”原创故事,无论是导演和演员阵容、文化背景、故事情节、叙事方式,还是镜头语言、拍摄场景乃至更多细节之处。虽然听不懂韩语,仅凭屏幕上演员们出色的表演和简洁的中文字幕,我依然看得很投入,毫无违和感。


毫无疑问,《寄生虫》的成功对奉俊昊个人、韩国电影乃至整个“非英文”、“非主流”的电影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但它对已年近百岁、略显老态的奥斯卡本身可能意味着更多。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在台前幕后的一系列革新:评委构成愈发全球化、年轻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于参选作品在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方面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更大的包容。这似乎表明,奥斯卡意欲改变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令人渐生厌倦的自恋、自我致敬与自奠,重申自身的开放性、国际性。

《寄生虫》在本届奥斯卡上的大获成功再度提醒人们,好莱坞不只是美国的,而是全世界的;当奥斯卡成为所有电影而不单只是英语电影的盛典时,它才是名至实归的世界电影顶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