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理事谈隶书创作应注意的法则


张建会,1960年4月出生。现为中国书协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副秘书长,天津市书协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出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评委。出版有《张建会书法作品集》。

在我初学书法的那段时光里,最值得回忆的是初次见到汉碑石刻拓片时,那风蚀模糊的字迹及碑刻斑驳的石花呈现出的那种浑朴气象,深深地印在我稚嫩的艺术生命的潜意识中。后来又逐渐接触了汉画像石刻、霍去病墓石雕群像以及大量的汉碑摩崖石刻等,其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的正大气象,成为我对汉隶书体创作的基调,也是我多年来对隶书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自己心灵的艺术形式。

隶书菊松书画联


在三十多年的习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学习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隶书技法看似简单,实则在用笔上最难把握,需要潜下心来细细揣摩、深入锤炼。它不只是笔法技巧层面的问题,更强调精神层面的笔墨意韵及金石气息,这就需要有一定量的沉淀和积累,在反复参悟体味中来寻找浸透于两汉刻石中的内蕴和风骨。

简帛书的出土,让我们比清代书家有眼福。但我以为简帛书不能直接取法,只可取意。在湖南省博物馆我曾看到过简帛书,字迹很小,像是小楷。要将这么小的字放大后取法,很难写出汉隶雄浑朴茂之气象。我认为在隶书创作上应“宗汉碑法度,取摩崖气象,尚简书意趣”。简帛书在为解读和追寻汉碑石刻精髓和隶书作品的书写性方面提供了佐证和有效资源。

汉碑石刻作为丰富的“宝矿”,相对帖学而言,至今还没有完全被全面深入地开掘,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汉隶复兴于清代,在此三百年间就成就了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等隶书大家。我们现在无须奢谈隶书的创新,只有沉下心来,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两汉刻石和墨迹面前,以多维视角和切入点去解读挖掘这些宝贵资源,那么,当代隶书发展的广阔空间是不言而喻的。

行草斗方

隶书作品的创作应以汉碑的金石气息为基调,而不是对汉碑风蚀斑驳的文字进行机械刻意的描摹。隶书主要在于把握用笔的迟涩,即每个笔画的逆入平出,使笔锋与纸产生的摩擦阻力增强。汉碑虽是石刻文字,但在隶书作品中也应注重体现出笔情墨趣,在追求金石气的同时不失书卷气,否则隶书创作易坠入粗俗怪野之魔道。

我当前在书法创作上,主要是对《汉西狭颂》、《汉杨淮表》有所偏重,以往比较注重加强用笔的力度和线条的形质;现在在隶书作品中,我有意识将汉摩崖石刻作为创作给养,沿着追求大气而不失韵致、畅达而不失意味的创作思路去丰富自己的隶书面貌。

来源(《书法报》2011年第35期,原标题:隶书创作有感,作者:张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