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高盛下调盈利预测,呷哺呷哺、海底捞怎么了?

日前,高盛发表报告:分别对呷哺呷哺、海底捞和颐海国际2021年的盈利预测下调9%、13%和3%;同时,将三家公司今年的盈利预测分别下调70%、79%和7%,为的是“反映收入下跌、延迟店铺扩张及经营去杠杆的因素”。



高盛还在报告补充,面对新冠病毒疫情持续发展及变化将会影响餐饮股短期业务表现,认为致力推动外卖收入、租金谈判和加强现金流是品牌的当务之急。


呷哺呷哺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焦虑

三月初,高盛续吁买入呷哺呷哺,维持呷哺呷哺「买入」评级,目标对公司店铺扩张看法正面。


拥有独特定位“台式小火锅”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从诞生伊始就是业界关注焦点,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火锅餐饮企业,


近日,呷哺呷哺公布了一则盈警,其中提到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的影响,公司2019年全年净利润或将同比显著减少。


作为拥有上千门店的火锅巨头,租金对呷哺呷哺的业绩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公司业绩的下滑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租赁会计准则的变更。


数据显示,营收每年以大概20%增速上升,但净利润增速却一路下降,这一经营现状属于典型的增收不增利。通常市场将这一现象笼统地形容为“发展瓶颈期”。


解决不增利的方法有两种:大幅增收以及降低成本。2019年,呷哺呷哺几乎都在围绕这两个关键点努力。比如加快对外扩张、高端品牌门店增加,门店2.0翻修以及通过采购优化降低成本。


但是,中国食品行业专家朱丹蓬认为,呷哺呷哺,这两年随着门店的扩张,营收有所增长,净利主要是因为管理成本,再到整个叫做门店的扩张成本,对其侵蚀比较大的。另外,公司所作的一个细分领域的高端品牌呢,从2018年开始,一有一定的盈利,但是它的占比比较低,所以这一块对于这个呷哺呷哺的一个利润,贡献率也不会说太高。


对于呷哺呷哺接下来的发展计划,朱丹蓬表示公司的门店主要是长江北为主,长江以南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店,由此推测公司接下来可能尝试着会往南方市场走。但是南方的运营难度更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南方市场对于它而言并不乐观。


钱太多咋办?海底捞老板娘搭建了家族办公室

自1月26日宣布暂停中国内地所有门店至今,海底捞已经挺过了整整四十余天。2月15日,海底捞宣布中国内地部分门店的外送服务将逐步恢复营业。目前,全国海底捞门店暂未开放营业,仍处于停业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底捞已经停止前进的步伐。


2月22日媒体报道,海底捞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此次合作,为后者主动接触,双方自2月12号开始商谈贷款相关事宜。据海底捞方面介绍,第一笔8.1亿元放款资金已于2月19日到账。


此外,海底捞还开始进军半成品领域。近日,海底捞在其各大官方平台,上线了“开饭了”系列方便菜肴,包括辣子鸡丁、宫保虾球、酸菜鱼等十余种半成品,该系列菜品目前仅限北京地区购买。海底捞方面表示,后续随着供应链各环节的复工复产,其他城市也将陆续上线。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一直保持沉默,这次出面的是张勇的太太,据《彭博》3月4日报道,海底捞联合创办人舒萍于2019年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


家族办公室主要是为全球超级富豪管理财务(有时也包括生活)而创建的企业,它提供了超出私人银行提供的自由裁量权和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夫妻二人已于2017年加入新加坡国籍。据了解,两人于2016年斥资2700万新加坡元(约人民币1.35亿元)购买位于GALLOP ROAD的优质洋房(Good Class Bungalow),总面积约1476平方米,地理位置临近新加坡植物园。跟张勇一样,舒萍是新加坡最富有的人之一,个人净资产据估计达77亿美元左右。


而海底捞第一次走出国门则是在2012年,当时张勇将第一家海外分店开在了新加坡。7年来,海底捞陆续在新加坡开设了12家分店。消费记查询官网发现,海底捞在美国、日本、韩国分别有4家、5家、6家门店。相比之下,新加坡是海底捞海外分店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张勇在采访中也曾透露出了他国际战略的看法:“海底捞的新加坡分店,也是为了给之后海底捞的国际化打下基础。”


国际化的道路,走的怎么样呢。根据2019年财报显示,去年上半年,海底捞大陆以外以及海外地区的总收入为96004万元,这只占上半年海底捞总营收的约8.2%。其中,海底捞在新加坡的发展状况乐观,深受本地人喜爱,为张勇带领海底捞走向世界增加了信心。


对于此次舒萍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朱丹蓬表示,海底捞在在新加坡这一块整体的业务,包括门店比较多。新加坡作为海底捞整个品牌国际化以及开拓东南亚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抓手以及核心。从这点来看,不难看出,海底捞未来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加坡东南亚以及国际化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