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这个东野圭吾有点小任性


东野圭吾说,他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我想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将会使他高兴。我确实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这是一本充满着奇思妙想的温情小说,越往后读,就越是钦佩于作者的头脑。

刚一开始,我并没有读出这本书好在哪里。充其量不至于叫人厌倦,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

因为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虚构,尤其是那三个孤儿院的孩子,他们对烦恼咨询的回信未免也太有逻辑了,我不相信这是几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不良”少年能做出的回答。

当然,为了追求艺术的效果,总不能缀上太多的语无伦次和啰嗦语句。有时候这是写一本书不可避免的矛盾所在。

作者虚构了一个神一样的解忧杂货店。书中透露出的信息是,向解忧杂货店咨询的烦恼,都得到了圆满化解。即使那唯一一个没有遵从浪矢爷爷建议的客人,最终也因为事后的遭遇承认了他的建议是正确的。可是,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事吗?不管是谁,都能从解忧杂货店获得圆满的答案?

可能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像一个橡皮泥,任你捏扁揉圆,成为想要的模样。而这正是此书的不完美之处。

就拿和久浩介的故事来说。当他发现富裕奢侈的生活不是靠父亲的辛勤工作而是恶意的投机而来,父母要带他逃亡之时,他没有听从杂货店的建议与父母并肩作战,共渡难关,而是一个人离开。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在他离开之后自杀了,并造成他也一并自杀的假象,从而躲过债主的纠缠。

这里塑造了一对伟大的父母形象,由此浩介在反馈信中肯定了浪矢爷爷的建议,并对他表示了感谢。

但是让我们假设另一种情况,假设浩介听从了建议,与父母一同踏上逃亡之路。慢慢地,父母因贫穷而无止境地争吵,因频繁地躲藏而对生活绝望自暴自弃,出现某一方抛家弃子的情况,浩介的生活还会比一个人离开要好吗?

在作者的笔下,父母已经因为生活的不顺发生争吵并且对儿子冷言冷语,如果事情得不到好转,我们丝毫不能怀疑浩介的家庭氛围会变得更加糟糕。

所以说结果怎样,解忧杂货店的建议是否对客人产生良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要因人因事而异。

作者太想写一个全世界都是好人的故事了,所以把一切不好的因素都排除了,任性地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

可是瑕不掩瑜,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我是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才发现这本书的奇妙之所在,才让热泪盈了眶。作者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画一个圆,只是一开始你不知道它是一个圆,要等到最后一刻当这个圆滚滚落到你面前时,才恍然大悟。

以上的表达是基于写作的艺术。内容上,我说不出从中收获的感动是什么,但它确确实实感动到了我,让我在看到结局的那一刻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人生圆满的感觉。

若要说点实在的,可能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吧。只要往好处想,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意义。只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意愿,就可以在人生的岔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别人的建议,通过自己正向的解读,成为了最好的答案。

所以还要说的是,真正的解忧杂货店,住在自己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