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的时代:趣谈民国大学生住宿问题

一所大学的住宿区,往往透射出该大学的风气和性格。在当代标准化的大学中,学生宿舍往往是大同小异的,而之于民国时期,又是怎样呢?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民国大学宿舍与今日的异同。一点拙笔,贻笑大方。

对私人独立性的重视

民国时期,学生不如今日之多,而且办学风格多仿照西方,不像当代大学,或多或少有点军事化、统一化的风气。

当然了,对民国时期的大学来说,有宿舍是一种奢侈,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自己解决住宿问题。少数设置宿舍的学校,以两人一间或一人一间为典型规格。以北大为例,宿舍模式是两人一间,中间常用白被单或者大书架隔开,每个人的空间都很狭小

即使两人一间还要隔开,给彼此留出独立的空间,这与如今赤诚相见的情况相比,的确大不相同。前者更加重视个体私人化,而后者讲究团体生活模式,各有优劣,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在当时的北大,两人同住一室多年,甚至可以不交流一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然,也有一人一间的宿舍,条件更好,但每个人也就更加封闭了。当代大学生常以人少独立的宿舍为好,那么民国的学生又会不会向往团体生活呢?这个问题颇为有趣。

事实上能够住上宿舍算是一种特权,因为宿舍中的一切用具都是公费的,毕竟能够住上宿舍的学生非富即贵。

多数人的选择是租民房或住公寓。民房较公寓条件好,价钱也贵,但是必须要有妻室或者女伴才能租住民房,而且租费一般需由男性负责。由此可见,住民房的人也须得有一定的地位和经济条件。

剩下的普通学生则只能住公寓,这类公寓犹如今日之旅舍,无需什么条件,仅做容身之所。

民国大学里的建筑


对男女学生的管理

男女关系,即使在今日的教育中,仍然是讳莫如深的话题,在民国时期更是如此。

那一时期,只有少数大学允许男女同校,而在这类学校中男女宿舍更是界限分明,大不相同。总体而言,男生宿舍的数量更多,质量也较好。原因不难猜测:男学生远多于女学生,而其地位也要高于女学生。

以南京中央大学为例,男生宿舍大多在离校不远的校外,有淋浴室、抽水马桶等设施;而女生宿舍破旧的可怜,“终年跑不进阳光的房、陈旧得快要陷落的地板、不坚实的墙”,这些都给当时的女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差距这样明显,女生会产生抱怨情绪吗?答案是很少。社会风气重男轻女,大多数女学生是习惯了的。那时的女学生和如今不同,她们对物质生活并不苛求,读书对她们来说已是难得的权利了。

国立中央大学


而在北大,关于男女宿舍,有这样的说法:男舍量多、女舍“级高”。量多不必解释,“级高”指的是女生可访男生宿舍,而男生则绝不可进入女生宿舍。据说,只有校庆这一天,男女可以随意互访。可以看到,北大的风气相当开放,光是女生可访问男生宿舍,校庆可以随意互访,这两条,在当代大学中也很少见。

到了蒋梦麟当校长的时候(1930-1937),北大建了新的宿舍,其条件在当时可谓是最好的,规格是一人一屋,各种家具硬件都非常完备。而当时的北大学生也开始无视男女的禁忌,男生在宿舍中招待女友这类情况,也屡见不鲜了。

当然,有多开放,就有多保守。

开放如北大,这样的学校毕竟少见。在保守的中国社会,多数大学对于男女关系的管理还是极为严格的。大部分女生只能就读于女校,在女校中,更是有诸多戒律,以限制她们的天性。

开放和保守,两种极端风气能在民国共存,对比鲜明,这大概是那个时期的特色了。

女大学生


御寒消暑条件

当时的学生谈得最多的是御寒,至于夏季的炎热,则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这自然是受限于技术问题,因而不管学校是财力雄厚还是条件艰苦,大抵都要面临夏季炎热之苦,没有什么例外。

至于冬季,御寒的主要办法是烧煤炭、点炉火。能够住进宿舍的学生,自然能够享受到公家的煤炭和温暖的炉火,其余租房或住公寓的学生,只能自己解决这一笔费用了。

有序与混乱

纪律严明或者乱象丛生,在民国同样是并存的

先看纪律严明的一面。

有的大学犹如军队,凡事整齐划一,什么样的时间做什么事,都是明文规定好的。

钟声是宿舍生活的向导者。起床、早操、上课、熄灯,都由钟声控制着,不可抗拒。除钟声外,还有训育处和宿管处这样的部门,在学生眼里,这些部门里的人都是严厉而可怕的人物,他们对于学生的私生活密切关注,所干涉的范围也极宽。

宿舍里不准留住外人,不得晚归,不得扰乱秩序。这类具体而严格的规定数不胜数。对此学生自然有许多怨言,有人认为每日生活,犹如“进出监牢”,更有极端者认为学生犹如鸡鸭,每日“早晨放出场,夜里关进笼”。

但是敢于挑战学校权威的学生凤毛麟角,那时的学校拥有莫大的权力,整治一个学生是很轻易的。自由民主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现实中仍然是充斥着权威和专制。

民国大学军训


再看混乱无序的例子,同样令人咋舌。

以风气开放的北大为例。前文已说过,住进北大的宿舍简直是一种特权。每一间房子、每一张床位,都是特权有特权的地方,就会有关系。

如果你有熟人,那么即使你是刚入学的新生,一样有床位,甚至是最好的房;如果没有熟人,即便你向学校斋务科跑一百遍也无济于事。斋务科名义上是管理宿舍的机构,实际上形同虚设。

有的学生已经毕业,但是赖在宿舍中不搬,将宿舍据为己有。有的则收留外人,将宿舍当作旅店,一住一年半载,以致于出现宿舍中住满校外人,而正牌学生却不能入住的现象。斋务科若安排一个新生入住某宿舍,该宿舍的旧生不同意,则新生就不能入住,对此斋务科毫无办法。

所有投诉和抱怨,斋务科只采取“作揖道歉”这种方式应付。学校管理机构如此畏惧学生,这与前一种情况完全相反。大概,开放的风气之下,也存在“民主的专制”吧。

在这种管理者畏惧学生的氛围下,北大的宿舍自然乱象丛生。有在宿舍中通宵打麻将的,有男生宿舍留宿女生的,甚至发生过女生在男生宿舍自杀的事件。如此现象,又是当代许多大学所不能及。不得不说,民国时期的北大,的确十分前卫。

总结

如果一定要说民国时期的大学和如今相比有何不同,我只能想到一个词:多样性。

开放与保守、有序与混乱、舒适与艰苦,各种极端、矛盾的因素都可以共存于同一个时期。

反观今日之大学,大同小异,窥一斑而见全豹。封建保守已经破除,但也缺乏自由开放的激情,中庸是大多数学校的标签。然而两个时期都有鲜明的优劣,不可厚此薄彼。只是过去的优秀之处,或可成为今日的借鉴。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刘训华著

《老北大》,中国文史出版社

《北大故事:名人眼中的老北大》,牧洲、牧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