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作文】 陈兴才:灾难与醒钟——“庚子战疫”思辨读写课程设计

陈兴才,特级教师,致力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探究,执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以素养为纲

以疫情为内容

以语文读写活动为主线

以任务群为组建方式

以新教材体例呈现

它不是教师的讲稿和提示,而是完整的学习方案,让学生的读、写、思真正发生

陈兴才:灾难与醒钟——“庚子战疫”思辨读写课程设计

(注:因篇幅共6.5万字和其他原因,省略所有选文、选材,可自行网络搜寻)

(感谢黄剑老师编撰第五板块“战疫记”)



前言

疫情之下,没有事外人、局外人,对习惯窗内读书作业应试的学生来说,疫情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它就是大教材,就是课程内容。关于这个课程的内容,教育界出现过不少有些粗疏的建议,如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不能说这些教育方向不正确,但却是太正确而失去了内容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如果再精确一些,如说真话教育、防控科学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吸取教训和反思教育、职责和担当教育、向逆行者吹哨人致敬与感恩教育、发现苦难乐于援手的同情教育、不轻信不跟风识别真假信息的理性思考教育、剔除狭隘民族意识地域意识的生命平等教育,可能更显得切近。再就是这个教育需要课程化,不能停留于应景,不能只是准备些内容,写一些讲稿让老师去宣讲、告诉,弄成班会课,而应该用心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生的学”,就语文来说,以学科素养为纲、以读、写活动为主线,以思辨保其品质,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这才是语文的疫情课程。



总体设计思路

1.“新冠疫情”是灾难,而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材,丰富而立体,因为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关门读书,更不是刷题应试,这一场举国之灾和痛,与学生离得很近,不是书中事,不是故纸堆,每个人都有切肤的体验。学习的真正发生,正在于体验。

2.随着疫情的蔓延和举国“战疫”,有着太多的语文学习素材,或美或丑、或哀伤或悲壮、或焦虑或抚慰、或纠结或希望,这一幅幅立体的事变、人形、灵魂构成的画面极其生动,也许是经一疫而胜观十年书。

3.语文的学习基于读和写,疫情中喷涌的文字、活动的形象、喧哗的声音、复杂的思潮,给我们丰富的读写凭借。信息的获取与过滤、观点的碰撞与辨识、形象的鉴赏与体悟、文字的揣摩与打捞、意味的品评与咀嚼,都是语文的份内事。

4.本设计不重于告诉和提供答案,而是尽量提供语料,在真实的情境中驱动读写;以语文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

5.本课程不是广义上的教育的课程,而是语文的,以语文的读写为主线;本课程不是教师要讲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做什么,它不是教师的讲稿,而是学习设计。

6.本任务群设计因其内容特性,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主,兼顾”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



母题探究设定

灾难与醒钟

议题与板块设置

现场篇

吹哨人

逆行者

受难者

战疫记

与子同裳

长醒钟

设计体例

参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导语+选材+针对文本的阅读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因学、评一体化,不再另外设计测评任务,所学即所测。总容量6.5万字,阅读材料约三十篇(组),表达、交流(含写作)约1万字。



导语

不能把冬天唱成春的开始,有些人已经埋在了冬天(致谢成都七中语文组撰写的开学致辞)

阅读提示:如何 理解导语中“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不能把冬天唱成春的开始,有些人已经埋在了冬天”这些话?

现场篇

选材一 财新疫情深度报道 |武汉如何一步步走到围城

阅读提示:这篇长篇通讯报道,从哪儿开始写起?然后依次写了哪些内容?为何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各部分内容的核心是什么?

选材二 图片一组(武汉春节团拜会、万家宴、第一财经“武汉疫情核心时间线”)

读图提示:新闻图片中的两件事发生在何时,是疫情日益严峻的时候,当地为何举办这样的活动?从“核心时间线”你读出了什么?

选材三:sars专家管轶:这次我害怕了

阅读提示:管轶为什么害怕?

单元学习任务:

1.依据财新网的深度报道,梳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线索,画一张图或表,标注出关键时间和重要事态。

2.结合财经深度报道和第一财经“武汉疫情核心时间线”

(1)区别下列措辞并标注时间节点:

“不会人传人“

“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肯定有人传人”

(2)灾难往往不仅是天灾,还是人祸,请从这两个材料提取依据,加以论证。

(3)如果你是疫情观察与跟踪研究者,你会在哪个时间节点上确认人传人?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3.通过网络搜索“百步亭万家宴导致更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有关消息。请据此总结疫情防控的一条教训,这个教训与后来疫情防控中的哪些措施、做法有关?试列出三件以上。

4.当管轶第一次(1月22日)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我也害怕了”,“我也选择做了逃兵”,引起部分网民围攻,通过网络梳理有关责骂管轶的言论,分类,试选择两种(如“耸人听闻”“懦夫”“浪得虚名”等),结合材料一、二、三中的信息予以反驳。



吹哨人

选材一 谁是吹哨人?

阅读提示:前苏联切尔若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吹哨人是谁,他遭遇了什么,为何当局要掩盖?吹哨人和告密者有何不同?

选材二 悼念“吹哨人”李文亮医生

阅读提示:李文亮曾在微信群说“发现了sars”,警方以“非sars”,与事实不符,定性为谣言,你觉得这样定谣对不对,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材料三 国家卫健委向李文亮医生表示深切哀悼

材料四 一组图片(吹哨人、带拉链的口哨、李文亮、训诫书、平安武汉微博、央视新闻播报截图)

阅读提示:试体会和揣摩李文亮被公安训诫后的心理活动

材料五 致敬李文亮:在平凡中通往“不凡”

阅读提示:文中为何一再突出李文亮的普通?

材料六 如果那是谣言,这十多天人们造过多少谣

阅读提示:有人说,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你怎么看?

材料七 夜,吹哨人李文亮离开了我们

阅读提示:从李文亮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材料八 李文亮去世后网络上涌现的悼念语录

单元学习任务

1、解释“吹哨人”,并用李文亮或疫情中符合“吹哨”特征的其他人的事迹(自主搜索资料)阐释这个概念。

2、阅读各类材料,概括其主要观点或陈述的事件。

3.梳理李文亮人生轨迹,突出重点,写一则李文亮小传,尽可能用文言的形式,200字左右。

4.读材料四的图片,任选一幅或多幅,用文字描述图片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5.就李文亮的行为和遭遇,探究为何民众把他尊为英雄、吹哨人,民众为李文亮发声的根本诉求或实质。

6.好多年前伽利略对教会妥协时,他的学生怒气冲冲地骂他酒囊饭袋,并说“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却回答“需要英雄的国家才是真不幸“。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吗?你同意哪句话,或是两句都同意。请结合抗疫种医护逆行上前线和李文亮的遭遇来分析阐释,适当结合生活或阅读中的其他人和事来谈。不少于500字。

7.生活中经常听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说法,你怎么看待这个话题。写一篇论述文,不少于600字。

8.揣摩材料八中的语录,自己也学写一到两则。



逆行者

材料一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阅读提示:文中的这位医生有着怎样的心态,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材料二 逆行者的由来、图片一组(消防员、致敬逆行者、剃发女医护、军医年轻人出征)、故事一组

阅读提示:人们形容逆行者是最美的、最帅的,美在何处,帅在何处?

材料三 不要让“无论生死”的逆行者孤单前行

阅读提示:他(他们,她,她们)的勇气从哪来?

单元学习任务

1.请以“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为中心,以抗疫中的医护工作者为例,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2.选择任一幅图片,用诗的语言写下你的赞语。

3.一度,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话题,你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试列出几条,简要分析。在疫情的大考验中,医护人员成为最前线的战士,抛家逆行,舍身担责,假设在疫情结束后,生活重回原有的轨道,请你就医患关系紧张的话题,写一封倡议信,你会写什么?试着写出来。500字以上。

受难者

材料一 方方日记选(我很想夸一下武汉的年轻人、我们的敌人是病毒、生活那么艰难,但办法还是有的)

阅读提示:方方的日记中展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武汉?写到哪些人和事?方方有哪些观点、看法、建议和愿望?

材料二 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

阅读提示:从哪些文字读出“小杭”曾经的幸福,哪些情节或表达让你特别感伤?

单元学习任务

1.细读方方日记,采用其材料,以一个新闻记者的口吻和视角,写一篇“沦陷的武汉”的通讯报道,尽可能全面呈现。

2.按语中的“消费苦难”是什么意思?自我拷问:我们这个学习任务群中引用了武汉女生的日记全文,也未经当事人同意和知悉,你如何看待我们的学习行为?

3.给“小杭”写一封信吧,考虑和尊重“小杭”现在的状况,说你想说的和能说的话。

4.在武汉,与“小杭”有关类似遭遇的家庭不在少数,请站在政府的角度为灾后他们的生活困难作出预估,为其生活重建提供方案。



战疫记

材料一 新冠病毒与预防知识导图

阅读提示:对照图片,对照一下,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或在执行的,哪些是你的盲区或误区?

材料二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重要一环

阅读提示:根据文章,请梳理“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重要一环”的原因、意义与做法。

材料三 请停止挖路和泄露隐私,别以违法之毒攻肺炎之毒

阅读提示:分析曹林的论述中隐含着哪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可用“(在……情况下),我们应……而不应……”的句式阐述。

材料四 非常时刻,那些最走心的凡人金句

阅读提示:以上凡人金句所体现的美好品质有哪些?

材料五 中科院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阅读提示:

这篇报道中有没有疑点?如果有,请说说你的思考。听了专家的介绍,你会立即购买双黄连口服液吗?为什么?

材料六 “宅在家14天还没离婚,那就白头到老吧”

阅读提示:在疫情的“大考”中,人们的生活和心态有了哪些变化?



单元学习任务

1.请编写一份学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工作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2.开学后,张老师在班级授课未戴口罩,请你写一封信劝说张老师上课戴上口罩。

3.除了泄露隐私、违法挖路,就你的观察,当下抗疫所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现象还有哪些?请你模仿曹林的文章写一段话,分析这些乱象。

4.上面的凡人金句哪一则最能打动你?如果你在微信上看到这句话,请你写一段跟帖。

5.1月27日大年初三,一名武汉女孩准备乘坐南方航空从日本名古屋国际机场回到上海,但是在登机前,一群上海乘客坚持不登机,不愿意与对方一群武汉人同坐一架飞机,并且一直在与机场方进行交涉。这位武汉小姐姐在微博上发出质问:她们武汉人被一群上海人歧视了,因为这群上海人不愿意与她们同乘航班,导致飞机迟迟不能起飞,这还是同胞吗?还表示自己要崩溃了!

如果你是上海人,你会选择登机吗?请说明你的做法以及背后的考虑。

6.在全民“战疫”的日子里,你有随着爸妈奔波吗?禁足在家里的滋味如何?家人的生活和性情有怎样的变化?将那些让你很有感触的情景、事情、人物,试着记下来,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记忆珍藏。



与子同裳

材料一 这一次,日本人给我们开了个诗词大会,我们何以作答。

阅读提示:1.文中除了列举了日本人支持中国抗疫所用的赠语之外,还对比分析了我们的日常汉语使用中的哪些粗鄙化现象?2.文中是说“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达,还是说“只会说武汉加油”?你同意吗?

材料二 一组图片(各国捐赠额统计、日本政要表态、英国孩子唱歌、十九省对口支援湖北各市、苏州医生的讲述、武汉加油、交通运输部公告)

材料三 这样的标语横幅,为什么你写不出来?

阅读提示:作者概括出这些特色标语的哪些特点?作者此文表达的对特色标语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赞同、欣赏还是讥讽、批评?

单元学习任务:

1.摘抄材料一中的古诗词,记诵。

假设你是日本学生,准备向武汉学生捐助防护用品,请想一两句古诗词作为捐赠语;

假设你是台湾学生,准备向武汉学生捐助防护用品,请想一两句古诗词作为捐赠语。

假设你是身在武汉的捐赠受益者,请给以上两种捐赠中的一个,用古诗词表达感谢。

2.探究:运用古诗词是美的表达,“武汉加油”“武汉挺住”是否就不好?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一中作者真正要批评的现象是什么?

3.阅读材料二中的图片,把你获取的信息或产生的观点、看法写出来,不少于5点。

4.材料三中的标语,有人说雷人不得体,甚至是粗鄙恶俗,也有人说这是由对象决定的,一切看效果。你怎么看这些标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需要结合具体的标语来分析。500字以上。

5.针对以下情形和对象,你也各拟一条标语:

因为疫情,开学延期,毕业班学生和家长非常焦虑;

社区里一些老年人不肯带口罩出门;

因城市封闭,流落在外地的武汉人。



长醒钟

材料一 央媒呼吁:不要用开会发文件来刷存在感,基层需要的是口罩不是口号,需要的是消毒水不是口水

阅读提示:“基层需要的是口罩不是口号,需要的是消毒水不是口水”含义是什么?针对的是哪些现象?

材料二 光明时评:人命关天的当口,专利是冰冷的字眼

阅读提示:在疫情紧张时刻,武汉病毒所申请专利合不合法,被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吉利德公司是如何回应的?“冰冷”是什么意思?

材料三 疫情背后的六种“人性之恶”

阅读提示:道德说教从来不缺,人性之恶依然,特别是在大灾大难时会有更充分体现,那么靠什么来压制或消弭人性之恶呢?

材料四 光明时评:为什么科学原理说服不了阴谋论

阅读提示:阴谋论之所以有市场,原因有哪些?除此次疫情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阴谋论曾经流行?

单元学习任务:

1.观察和思考,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有哪些也属于“形式主义”的防控要求,挑选一个感受特别深的“形式主义”,给主导这种形式主义的当事个人或部门写一封商榷信,提出你的思考和建议,态度要诚恳,表达要得体。600字以上。

2.人性之恶也许不止六种,请你就观察和感悟所得,添加一则,并仿照材料三的行文,加以陈述和分析。

3.网络搜索“抢发新冠肺炎论文”事件,弄清起因、涉及当事方,参看相关评论,以 “赶和抢”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除了概括事件始末之外,结合与参考本单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一些观点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4.在网上搜索“武汉封城,钟南山大怒,究竟是谁窃取了华人的基因?可耻的基因战让人胆寒”一文,这是一则著名的“阴谋论”谣言帖,遭到包括光明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与智识人士的鄙视和批驳。请你也针对此文的观点和依据写出至少5条以上的反驳意见。

转自京师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