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写了一首诗,晏殊看后愤怒不已,师徒二人就此反目


晏殊是北宋著名神通,7岁能文,14岁就与来自全国的读书人精英一起参加殿试,得到宋真宗的嘉奖,在仕途上,晏殊同样一帆风顺,历任太常寺丞、太子舍人、翰林学士等,到了宋仁宗时期,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政事和兵事一肩挑。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则是晏殊的学生,天圣八年,24岁的欧阳修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正是晏殊。晏殊慧眼识英才,将欧阳修定为第一名,从此,欧阳修以晏殊门生自居。


两人即使师徒,又同朝为官,而且都是文坛的领军人物,关系十分要好,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两人反目成仇,从此分道扬镳。


宋仁宗庆历年间,西夏屡犯边关,宋军败多胜少,战事十分不利。


当时,晏殊兼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战事期间,本应当日理万机,十分忙碌才对。


可晏殊却十分潇洒惬意,在家里与好友吟诗作对,欢声笑语,推杯换盏,没有一丝军情紧急的迫切感。



一天,大雪纷飞,欧阳修和学士陆经结伴去看望晏殊,到了晏殊家里,发现晏殊正在花园举办宴会,和一班好友吟风花雪月之诗。


敌人大举进犯,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却醉生梦死,目睹这一切的欧阳修,忍无可忍,写下一首《晏太尉西园贺雪歌》,诗中有这么几句: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欧阳修在诗中有劝谏老师不要花天酒地,应该体恤边关将士疾苦之意,这本是学生对老师善意的提醒,但晏殊却认为欧阳修不是情趣,大煞风景,而且当着众人的面让自己难堪!


恼怒的晏殊,从此疏远欧阳修。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欧阳文忠素与晏公无它,但自即席赋雪诗后,稍稍相失。晏一日指韩愈画像语坐客曰:“此貌大类欧阳修,安知修非愈之后也。吾重修文章,不重它为人。”


此事虽然对晏殊欧阳修二人关系有所影响,但并未达到破裂的程度,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两人降至冰点。


西夏犯边,晏殊主张妥协退让,不与其开战,而欧阳修则主张通过军事打击遏制西夏,师徒二人政见不合,在朝堂上多次争辩。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晏殊)苦其(欧阳修)论事烦数,或面折之。



不久,宋仁宗任命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孙甫、蔡襄等人认为是晏殊背后搞小动作,排挤欧阳修,两人联名上奏皇帝,说欧阳修到河北,“于修之才则失其所长,与朝廷之体则轻其所众”(1),请求皇帝把欧阳修留在朝廷。


晏殊则坚持欧阳修外派,孙甫、蔡襄二人联名弹劾晏殊,导致晏殊被罢相,出知颍州。


孙甫、蔡襄二人主张留欧阳修和弹劾晏殊,都是出自公义,与欧阳修本人无任何关系,但晏殊却认为是欧阳修怂恿二人弹劾自己,导致自己被罢相,从此,对欧阳修极为反感和厌恶。


后来,欧阳修多次以学生的身份写信给晏殊,晏殊要么不回,要么草率地回复一下,有宾客看不下去了,认为这样太不尊重人了,晏殊回答道:“答一知举时门生,已过矣!”(2)


此后,两人偶有书信往来,欧阳修的信情真意切,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知遇之恩,晏殊则是敷衍式回信。



至和二年,晏殊去世,欧阳修撰写了《观文殿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并一连写下三首《晏元献公挽词三首》,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


引用资料:

(1)孙甫、蔡襄《乞留欧阳修札子》

(2)《邵氏见闻后录·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