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职场启示:你的专业,就是你的铁饭碗

我的朋友阿豪,最近非常焦虑。因为公司去年的业绩不好,今年又遇到疫情,现在虽然复工,但阿豪从小道消息得知,老板已经在和HR讨论“精简人员”的方案。

他就在被“精简”之列。阿豪很不理解,自己在公司勤勤恳恳做了3年,也算是老资格了,而且说加班就加班从无怨言,怎么就要被迫另谋生路了?

书单君发现,有阿豪这样的心理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任劳任怨不是铁饭碗、资历深也不是铁饭碗。

真正能让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站稳脚跟的,无非就是一句话——你足够专业吗?

你的专业水平越过硬,你就越稀缺,哪怕遭遇了疫情这样的困难,老板不仅不舍得裁掉你,还要仰仗你帮助公司走出困境。

书单君认为,这或许是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职场启示:你的专业,就是你的铁饭碗。


这个世界不会亏待认真对待自己职业的人


很多人曾问:“没钱没资源,为什么‘专业’就能帮助我在职场站稳脚跟?”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白,老板和客户为什么要用你?

有些事情,他们没时间精力亲力亲为,你却能比他们亲自出马做得更好、更完美;

有些信息,他们掌握得不够详尽,但你可以给他们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

有些难题,他们想破脑袋都解决不了,你却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积累帮助他们解决。

也就是说,在职场中,你具备了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的专业技能,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你能解决,你就具备了纵横职场的底气。

这一切,用两个字就能概括——专业。


专业精神,不仅意味着你会积极打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你会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试问一下,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喜欢?这样的白领,哪个客户不喜欢?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专业,根本不需要你有钱、有人脉,你只需要花心思、下苦功,就能成为业内最顶尖的20% 。

如果你没资源、没背景,唯有“专业”才是让你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

我以前曾在一家全国知名的广告公司实习,跟着一位业内有名的广告人,真实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专业。

每次给甲方做提案,他都会先花很长一段时间了解对方的产品和公司历史,有时候甚至会自费去到甲方的总部进行拜访。

他说:“不进行实地考察,就很难了解甲方真正的需求,自然也很难做出好的提案。”

有时候下班下得早,他就会拉着几个同事,一起看看国外最新出的广告,一起探讨有什么可取之处。

有一次我去他家,发现他家的书柜,密密麻麻放着他这些年收集的广告书籍、广告案例,他自己的心得也写了十几本笔记本。

平时难得放假,他就去各大广告展参观、和别的广告人交流……

近距离看到这一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出身贫寒,读的大学也不算出名,却能在广告界拼得一席之地。这个世界,不会亏待那些认真对待自己职业的人。

太多人把事情做到60分了,如果你能做到100分甚至120分,那你就能鹤立鸡群。


因为专业,你就永远是宠儿


作家严歌苓,为了写出《寄居者》里上世纪40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生活的场景,她走遍了各大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甚至连当时人们所用的香水牌子、裁缝店的构造、舞厅的情况等等细节,她也都不放过。

写《老师好美》,她跑了5所中学,有时候旁观,有时候和学生一起听课,后来还和学生们在网上通信;写《第九个寡妇》,她数次下乡体验生活,和河南农村老太太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

哪怕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严歌苓每天早上八点一到,就会打开电脑开始敲字,每天要写6个小时。

她明明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下资料,靠着自己的想象写文章,但非要收集大量资料、甚至实地考察才开始动笔;她也可以偷偷懒,想写就写,不写也没人会怪她,但她还是老老实实地每天读书、写稿。

在一次公开课上,严歌苓说:

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就应该有专业精神,写什么像什么,扎扎实实。

或许正因为这一份专业精神,让她在那么多作家中脱颖而出,她写的书拿下了几乎所有的华语文学类大奖,无数导演抢着把她的书改编成电影。哪怕你不能成为像严歌苓这样的知名作家,但起码你要看到她对自己的职业的认真和勤勉。因为她把自己的事业做到了极致,她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抗风险能力也是最强的。

她不需要担心自己哪一天会不会被人“裁掉”,都是大家抢着去找她合作。

就好比买空调,人们总是倾向于几十年专注做空调的品牌,因为专业,所以是大众的第一选择。

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

因为专业,你就永远是宠儿。


你善待工作,工作也会善待你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做事专业”的重要性,但就是没办法静下心来积累。毕竟,要在一个领域达到“专业”的地步,起码要咬牙打磨好几年,但这个社会太多“一夜暴富”的新闻,什么“00后CEO”、“30岁套现过亿”……不断撩拨着大家的神经。

大家慢慢就觉得,比起踏实积累,追风口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因此雷军那句话总被人挂在嘴边:“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很多人不知道,雷军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猪如果能长出一双翅膀,那就能飞得更稳。”

所谓的翅膀,就是我们的专业能力,如果不够专业,风口停下来的那一天,你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神奇少女”王凯歆?

王凯歆出生于1998年,15岁创业,在《我是独角兽》节目现场被5个投资大佬争抢,17岁拿到2000万融资,大家都说她是“下一个马云”。


但没过多久,“神奇少女”的光环不再,只剩下一地鸡毛。她对待员工任性无理,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把不少员工都骂走,还侵吞公款、伪造平台成交额。公司水深火热之际,她还跑去以色列旅游,最后公司在半年内倒闭。在这之后,她又搞起了微商、炒币……最后因为涉嫌诈骗,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

其实,王凯歆很有生意头脑,高中时每个月靠帮同学代购就能赚近万元,17岁拿到2000万融资,起点本来就比别人高。如果她能把心思放在经营公司上,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没准真能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她想的却是如何赚快钱,挥霍融资、不负责任、吃喝玩乐......生生把一家备受瞩目的公司搞垮。

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你想在职场中打拼出一番事业,首先就要问一下自己,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吗?

很多人这辈子碌碌无为,恰恰就是输在了“专业”二字,做事情只求“凑合”,却不求“完美”。

职场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言,一夜暴富从来都不存在,有的只是踏实对待自己的工作、用心打磨自己的技能。做一行就应该爱一行,在什么阶段就干什么事,年轻时踏踏实实学本事,才是成长最快的方式。

你善待工作,工作也会善待你。


如何让自己变得专业?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写过本书:《专业主义》。

在书中,他提出要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有四种能力:

先见能力

——洞见本质,看见行业发展的未来,敢于质疑所谓的常识;

构思能力——不仅预见了未来蓝图,还能够知道怎么行动才能将它变为现实;

讨论的能力——凭逻辑和数据说话,有理有据,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不是进行无意义的对话;

适应矛盾的能力——企业经营往往没有唯一的最佳答案,要对事物状态从多角度分析,有机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大前研一的这本书是管理学经典,有兴趣的“书米”可以找来读。如果觉得这样的说法太抽象,书单君给你更切实的3个建议:

1. 不断突破舒适区

想要变得专业,首先要增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多人会想起“1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要经过1万小时的反复练习,才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事实上,并不是花1万个小时重复相同的内容,你就能成为专家,你要做的其实是利用这1万个小时,不断刷新你对技能的认知。每一次练习,你都要突破舒适圈,对自己掌握的技能加入新的理论和技能,这样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2. 坚持学习

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量出现的新信息,让不少人面临着巨大压力。有一些职场“老油条”,一开始确实是领域内的专家,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掌握的知识逐渐落伍,他们又不愿意去了解新知识,只是吃过去的老本,最后被淘汰也是在所难免。一个专业的职场人,一定会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时刻保证自己在学习的状态中。

3. 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巩俐拍《霸王别姬》时,姐姐因乳腺癌去世,剧组给了她一天的假期,第二天赶回剧组,拍菊仙和小楼结婚的戏。在片场,巩俐完美展现了菊仙结婚时得意的状态,等到拍完回到酒店,巩俐才放声痛哭。

巩俐后来说:“拍完戏以后,回家怎么祭奠怎么哭,那是你自己的事儿。我不能因为自己,把情绪发泄到影史会永久保存的镜头上。”

有一句话说得好:职场中专业能力强的人,往往不是性情中人。这就是真正的专业,从不把私人生活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一旦工作,我就不是“我”,而是一个专业的职场人。


✎✎✎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T字型人才”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就像一根钉子,专业技能越精进,你才能牢牢“钉”进自己所在的领域,任凭风吹雨打也没办法让你动摇半分。

记住,你的专业能力才是最大的优势,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只是锦上添花。

因为专业,所以稀缺,你就显得特别珍贵。

很多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就很容易被淘汰。

其实这和年纪大没有关系,被淘汰的都是那些凡事爱说“差不多”,不够专业的人。

所以,打磨好自己的手艺,赢得客户的认可、同行的敬佩,就是我们走好职场路的根本。

所以,请让自己变得专业!

图源 | 《重版出来》、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