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奥斯卡,拿下票房冠军,这部限制级好莱坞大片,看完意犹未尽

​为什么我们喜欢《变形金刚》?

为什么我们享受《速度与激情》?

为什么我们偏爱《头文字D》?

可能在旁人的眼中,你们男人不就是喜欢跑车.........

还不是为了炫耀,为了追妹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对于这样的解释,我总是一笑而过。

不能怪他们不理解,只能说他们根本不懂「梦想」

从诞生的那一刻,在绝大多数男人的身体里,注定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汽油

你听过发动机真正的声音吗?

“开车有一个临界点,当发动机转速达到每分钟7000转,周围一切事物的存在感都会消失。”

到那时,你唯一需要重视的问题只剩下一个:

你到底是谁?

这般速度只属于福特GT40,这段神话只属于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

而这个故事,也只有一个属于它的名字:

《极速车王》丨Ford v Ferrari

请大家仔细看英文片名!

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为什么翻译成中文却是《极速车王》?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虽然整个故事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其中很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

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黄金时期。

虽然福特汽车在本土的销量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也暴露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设计保守,创始人离世,生产线老旧,内部权力斗争......

改变,势在必行!

于是福特高层灵机一动,决定将一部分重心转向欧洲“战场”。

然而,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知名度

虽然福特在美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但是在欧洲人的眼里,它远远没有法拉利、保时捷出名。

这时,亨利·福特二世灵机一动,想到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

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与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并称为世界最著名和最艰苦的三大汽车赛事。

那么半路出家的福特,凭什么在这块新大陆上立足?

很显然,收购远比自己造车来得更加简单粗暴。

于是,福特盯上了在勒芒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法拉利。

当时,勒芒赛成为了红魔的主场,领奖台几乎都被意大利人给垄断。

然而风光无限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

要知道,法拉利一直讲究的就是工匠精神,每个零部件,都是纯手工打造,而且只做跑车。

外加上,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是个狂热的赛车迷。

由于连年征战赛场,已经让法拉利濒临破产。

亨利·福特正式看准这个时机,派出了最豪华的游说团队,打算以1600万收购法拉利。

起初,恩佐·法拉利对此并无意义,也同意被福特收购。

直到双方交易达成的最后阶段,福特突然提出了一个在恩佐看来无法接受的条件:

“福特公司要彻底掌控法拉利的车队!”

也就说是,福特说不能参加比赛,法拉利的赛车就不能出现在赛场上。

于是恩佐·法拉利愤怒地用意大利语问候了福特高层的全家,并大笔一挥写下了:“NO,that's not ok!”

这一结果,福特完全不能接受。

先不是说,这次的交易是否合理。在福特的眼里,你法拉利是一家即将倒闭的公司,而我是全美第二大的汽车制造商。你拒绝我,不仅是对我的侮辱,还是对品牌的侮辱。

交易失败后,心高气傲的福特在公司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造一台赛车。

要比法拉利更快,要在勒芒赛上夺冠,要狠狠地出一口气!

于是一场关于品牌、制度、个人的对决,在两大传奇汽车巨头之间拉开了序幕。

1.品牌间的对决

俗话说得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是这个富二代,终究还是太小看勒芒24小时耐力赛了。

这场比赛,考验的不只是赛车的性能,还有车手的能力,以及设计团队的协作。

而福特自以为有钱就能为所欲为,直接砸下了1000万美元,找来了很多家一流的供应商。

于是才几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创造了这台福特 GT40 Mark I

这台车简直就是怪物,车身中部采用了高强度钢质骨架,前后覆盖以玻璃钢板件,中置全铝4.2升V8发动机配备Colotti四速变速器。

当时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但却是福特的噩梦开始。

在1964年的勒芒赛上,法拉利轻松包揽了前三名,而福特甚至连比赛都没完成。

事后,福特二世才真正的明白,钱不是万能的,只有天才才是万能的。

于是在重金的悬赏下,一位天才出现了!

他叫卡罗尔·谢尔比,是个德州的养鸡户,业余爱好就是改装车。

大家可别小看他,人家年轻的时候是职业赛车手,拿过F1、勒芒等大赛的各项大奖,还刷新了16项美国和世界速度记录。

后来,由于患有心脏病,不得不退隐江湖,当起了赛车设计师,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

当谢尔比接管福特的车队后,所有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于是经过一年的整修和调整,一台全新的福特GT40 Mark II再度问世。

然而谢尔比比谁都清楚,要想驯服这台“野兽”,必须要有一位英雄。

于是他找到了肯·迈尔斯,两人合作拿下了1966年的勒芒赛冠军,而且福特还包揽了前三名。

只可惜,这场酣畅淋漓胜利的背后,却隐藏了人性的腐败。

2.制度间的对决

胜利只属于车队,遗憾留给了车手!

时间再次回到1966年,其实一直以来,福特最大的敌人不是法拉利,而是自己。

在福特公司的内部,每个人都居功自傲,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

于是“讨好上级,欺压下级”的腐败文化,在公司内部恶性循环。

而传奇赛车手肯·迈尔斯,恰好就是那个不会拍马屁,我行我素的人。

面对福特公司高层的欺压,他总是以牙还牙的怼回去。

事实证明,高层反复干涉车队的计划,才导致1965年的勒芒赛失利。

谢尔比也多次强调,没有肯·迈尔斯,福特是不可能赢得比赛。

然而高层就是不听劝告,在赛前要求肯不能超过6000转,这条禁令严重影响了肯的发挥。

所以在比赛的初始阶段,福特车队一直落于下风。

幸亏谢尔比擅自违背了命令,允许肯踩到7000转,才让他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但是高层却不开心了,认为这不在计划内。

眼看着肯要夺得冠军,高层们突然要求肯放慢速度,等待后面的车一起冲过终点。

“如果肯不听话,将取消他接下来所有比赛的参赛资格。”

高层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强调赢得比赛的是福特公司,而不是车手。

最终,肯·迈尔斯选择了妥协。

然而,1966年勒芒赛的冠军,却是迈凯伦和Chris Amon。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迈凯伦的全名叫做布鲁斯·迈凯伦,就是如今著名超跑迈凯伦的创始人。

假如不是福特高层的私心,肯·迈尔斯绝对是史上第一个连续获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大满贯得主。

要知道,这一殊荣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达成。

赛后,从肯·迈尔斯的眼神中,看出了他心有不甘。

但他在乎的不是荣耀,而是不能尽情享受速度带来的激情。

只可惜,肯没有等来证明他的那一天。

在一次练习赛中,肯驾驶的车不幸发生了意外,离开了人世。

3.个人间的对决

当所有人跑到领奖台为冠军喝彩时,只有恩佐·法拉利站在远处向肯脱帽致敬。

肯没能夺冠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造就了这段传奇佳话。

或许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夺得冠军,更是赢得对手的尊重。

在我看来,其实这场比赛可以看作是法拉利和福特的私人恩怨。

只不过是用一段传奇的故事,来展现一个时代。

或许,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恩佐会突然拒绝福特的收购?

其实,那项条款违背恩佐·法拉利的初衷

恩佐·法拉利是个赛车手,而亨利·福特是个商人。

一个追求完美,一个只懂卖车;一个打心里享受比赛,一个只关心自身的利益。

已经步入花甲的恩佐·法拉利,几乎每场勒芒赛都会到场,而且是看完整场比赛。

而只有40多岁的亨利·福特,来现场只不过是为了走个过场,博取媒体的关注。

然而《极速车王》并没有刻意贬低福特来捧法拉利,而是通过人情世故,来传达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虽然人们记不住第二的名字,但是冠军并不能代表一切!

说到这里,我的脑海不禁有一个疑问:

如果福特真的成功收购了法拉利,那么还会有法拉利今天的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