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城市运河之都——济宁

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 6 个县区,全长约 230 公里,流域面积占济宁市国土面积的 70% 以上,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 587 公里,申遗保护规划 293 公里。元、明、清均在济宁设督理运河河务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机构 “ 运河总督河院署 ” ,有 “ 七十二衙门 ” 之称和 “ 运河之都 ” 的美誉。

大运河济宁段遗产点段包括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十里闸、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利建闸、会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阳镇 — 利建闸河段)及小汶河等 11 处 。其中, 被称为 “ 水脊 ” 的南旺,是运河全程的至高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被誉为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 2014 年 6 月,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起成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在济宁城市的灵魂里,如脉搏一样跳动,因为运河的开挖,为济宁城区提供了一条开放交流的大通道,元致和元年(1328),济宁一地就设置漕舟3000多艘,役夫、运军14000多人,使得济宁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出现了“官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明清时,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成为全国著名的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也是运河沿线7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

与水网密布、取水便利的南方不同,山东段运河因地势过高、水流不畅,通航曾一度难以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与勤劳。在济宁,诞生了在科学价值和工艺水平上都可与四川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的南旺分水工程,保证了大运河的畅通。

帆樯如林、货物山积、商贸发达,百业兴旺,这是人们对明清漕运时代济宁的描绘。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杜庆生介绍说,当时的济宁,茶肆酒楼林立,南腔北调交汇,京剧、昆曲等外来剧种和山东梆子、渔鼓坠等地方戏种弦歌嘈杂,出现了潘家大戏楼、土山子游乐场等文化场所,形成了独特的济宁运河文化。由于济宁河渠纵横、湖泊众多,官府和外地商人建设的苏州式园林遍布全城,使济宁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南方水乡风光,因此被誉为“江北苏州”。

济宁市一直高度重视济宁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济宁段运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大规模治理,初步成为一条具有防洪、灌溉、输水、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促进济宁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紧抓运河文化热、京杭大运河申遗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以河兴市”战略,着力打造运河文化品牌,致力于重现昔日“南北通衢、碧水灵动”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