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把房子卖了支持女婿创业吧”富养女儿成吸血鬼,谁的错?

如今,很多父母宁愿自己累死累活,省吃俭用也要咬着牙给孩子丰厚的物质满足。他们常挂在嘴边响当当的口号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的确,很多做父母的在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长大,吃过很多物质的苦。如今自己做了父母,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经历自己童年的苦。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是一种本能。

甚至有些生了女儿的父母,更是坚定信奉“穷养儿子富养女”,在孩子物质方面更是有求必应,而且买的都必须是上乘物品。他们认为,只有富养大的女儿,长大了才不会轻易被别人的一颗糖就骗到手。

但是,对孩子没有原则的有求必应,甚至打肿脸,硬撑着把孩子捧成“贵族”,这样的金钱教育姿势正确吗?


图文无关

01

刘大刚就是“富养女儿”的坚定信仰者。三十岁那年,喜添千金,名叫珍珍。意即女儿对他是珍珠般的宝贵,是他珍爱一生的宝贝。

他和妻子都是一名普通工人,收入一般的小家庭。但珍珍自出生后,奶粉吃的是进口的,衣服穿的是牌子货。到了上幼儿园时,刘大刚更是舍弃就近的公立幼儿园,把珍珍送到市里有名的私立贵族幼儿园,学费是公立公园的五倍。

有些知道刘大刚家底的朋友就劝他,小孩子念书没必要一定要选贵的,结合自家实际选个合适的就行。可刘大刚完全听不进去。

他骄傲地说,我的孩子配得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不会划分阶层等级,谁都有平等的拥有权。问题就在于,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不是你的孩子用靠他努力的汗水得来的,这点认识对孩子而言,更为珍贵。


图文无关

02

就这样,刘大刚夫妻俩勒紧裤头,让珍珍在优渥的物质生活中上到了大学。临毕业那年,珍珍带着男朋友回了家。

刘大刚喜滋滋地想,自己的女儿从小到大都是富养,品味摆在那,一般穷小子跟不上。珍珍能带回家的男生,各方面条件肯定都不错。珍珍以后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可结果让刘大刚大跌眼镜。

珍珍的男友不止是穷,而且还是特别穷的那种,就连大学学费都是亲戚们凑的。刘大刚没滋没味地吃完见面饭,好不容易熬到男友离开家,就立马扯着脖子喊珍珍赶紧跟这穷小子分手。

珍珍睁大一双纯真的眼睛:“他虽然穷,可人很善良啊。爸,你都不知道,他从小到大都好可怜的,上大学之前都不知道什么是肯德基,我好心疼他的,我怎么会和他分开。”

刘大刚气得捶胸顿足。

一味富养的孩子,其中一种可能就是,长大后不仅不知人间疾苦,还容易同情心泛滥,总想拯救他人。

珍珍就是这个典型的例子,当她看到男友出身贫寒,连肯德基都吃不起时,满腔的同情心爆发了,她要靠她的力量,帮助男友和她一样过上物质丰厚的好日子。


图文无关

03

珍珍铁了心要嫁穷男友。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大都是输家,刘大刚再不愿意也只能无奈点头答应。

刘大刚跟婆家商量讨论彩礼和婚房的事,立马就被珍珍打断了:“爸,你明知道他家情况根本拿不出来,何况我爱的是他这个人,我一分钱不要,爱情里谈钱多俗气啊。”

刘大刚被珍珍的一番话噎得差点一口气没喘过来。

一味富养大的孩子,对金钱没有半点概念,他们只追求精神上的纯洁与完美,完全忽略物质存在的现实性。

虽然不满意珍珍婚姻但终究心疼女儿,刘大刚拿出几十年的积蓄和卖掉所有理财产品,凑够一套房的首付,给女儿做婚房。

然而这么多年的富养,珍珍早已养成吃好住好玩好的习惯,小两口的工资根本不够日常开销和还房贷,渐渐两人因为金钱闹起了矛盾。

只要一闹矛盾,珍珍就跑回娘家诉苦。刘大刚忍不住数落了她几句,当初嫁给这样的家庭就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数落完了又掏出钱来补贴珍珍。


04

刘大刚和妻子已退休,收入来源就靠退休金。老两口决定回乡下住老房子,把现房子出租。他们就可以多份租金收入,然后用租金贴补珍珍还房贷。他们想尽量帮女儿减轻生活压力,让她的小家庭和睦些。

刘大刚拖着行李离开时,他上下打量着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伤感得红了眼眶。他开始有点后悔,自己当初自己“富养女儿”是不是做错了?

回到乡下后,刘大刚多少有些不适应,比如交通和就医就不如城里方便。但他也安慰自己,没关系,至少女儿的生活可以过得充裕一点。

就在刘大刚以为日子会一直这么平静过时,珍珍又找上了门。

当珍珍提出让刘大刚把城里房子卖掉支持女婿创业时,刘大刚好久都没缓过神来。

珍珍见刘大刚没反应,又说:“爸,反正你和妈都住乡下,你就卖掉房子支持下女婿创业吧,他多不容易啊。”

良久,刘大刚流出两行老泪,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当心肝宝贝疼,一直富养的女儿,如今竟然成了吸血鬼,盯上了他的房子。那房子对刘大刚而言,就等于是第二个孩子啊!

一味富养的孩子,容易对外人充满同情心,却唯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给予当成理所当然,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他们想要的,父母都会满足。


05

此时的刘大刚终于悔悟了过来,自己当初“富养女儿”是个错误,珍珍如今得寸进尺的啃老,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终,刘大刚没有答应珍珍的卖房要求,也不再帮珍珍还贷,他希望珍珍经过现实生活的考验后,能慢慢成熟稳重,靠自己的双手过好自己的生活。

但珍珍因此责怪父母太冷漠现实,父女反目成仇。

刘大刚每每想到这,就痛心疾首,悔不当初。

“富养”的定义,绝不是无原则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富养”也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父母应当在满足孩子正当物质需求上,让孩子了解金钱获得的渠道,体验挣钱过程的滋味。从而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教育观。

这才是“富养”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