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人和野生動物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給我們溫度

2017年,央視一部“不起眼”的動物紀錄片 《我們的動物鄰居》

,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原來城市裡的野生動物這麼多,只是我們忽視了。”

看過的人無不深深被片子感動得溼了眼眶。

“這是我看過最治癒的動物紀錄片”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許多人都理所應當地認為——

城市,是屬於人類的。

其實,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從來都不是隻屬於自己的。

城市化讓我們生活變得便利,卻讓千百年生活在這裡的動物們,被迫接受“改造”。

動物和人類一樣,生活在鋼筋水泥建造的城市裡,為了謀生,夜以繼日地“打拼”著。

只不過,動物們的處境,比人類要艱難得多。

城市是冰冷的。

人類為了在城市裡立足,買房有多難,不必多說。

對動物來說,也一樣,失去自然森林,他們經常不得已要與人類的建築發生關係。

700年來,生活在北京的雨燕,早就習慣把北京的角樓、故宮房簷當家了。

可人類為了保護歷史遺蹟,開始安裝防護網,雨燕就快要失去自己在城市中唯一的地盤了。

令人意外的是,儘管人類有時顯得“無情”,它們依舊把城市當家

據保護雨燕的相關動物志願者調查發現,這麼一隻體重只有30、40g左右的小鳥,

居然每年都會飛行一萬六千公里的路程,甚至越洋抵達南非。

哪怕它們一生的壽命只有12年左右,但每年都一定會“回家”。

但城市也是溫暖的。

因為生存條件有限,鳥類有時不得不搶佔人類的空間。

北京一對夫婦的房子就被“霸佔”了。

一對紅隼夫婦在他們安裝空調戶外機的地方安置了新家。

但他們並沒有打算趕走它們,而是決定在小紅隼們羽翼豐滿之前,暫時不安裝空調。

“畢竟在城市裡生存,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這些鳥兒,在漫長的城市進化中,和人類相互建立起信任,想想也是很暖心的事。

導演說,這也是他想要拍攝這些城市動物的原因之一:

一個文明和另一個文明,一隻鳥和一個人,看起來沒什麼關聯。

但相似,戰勝了遙遠。

“人與動物,不是幫助,而是互助”

在城市的近郊,少了人類的活動,但這裡仍屬於城市。

隨著旅遊和自然景區的發開發,不少野生動物還是受到了干擾。

生活在北京房山區十渡的黑鸛,因為景區小河魚菜餚備受推崇,開始面臨生存危機。

它們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只剩下1000多隻左右

然而,十渡的峭壁和淺灘的環境,十分適合它們居住,它們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生存地了。

在這裡土生土長的熱心人,為了遵循自然動物覓食的習慣,悄悄在深夜投餵泥鰍,等待第二天黑鸛們來捕食。

再遠遠地看著飽餐的黑鸛們,開心得像個孩子。


同時他們還給遊客普及黑鸛保護意識,呼籲大家不要點小河魚這道菜,斷了動物們的吃食。

看到這裡,很多彈幕都非常感動,紛紛刷屏:好心人,一生平安。

還有長期跟蹤鴛鴦長大的學生,在北京寒冷的冬天裡,下水,爬樹,測量...

只為給它們造一個更好的家。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鴛鴦們選中了他的勞動成果。

小鴛鴦們孵化了,一個個跳出地面,就像一個個希望傾巢而出。

有時,幫助動物們,就是在幫助人類自己。

北京市門頭溝區,養蜂人和蜜蜂們相互依存。

蜜蜂們為養蜂人提供收入,植物收成不好,養蜂人也給蜜蜂提供食物能量。

每年,蜂農都會和蜜蜂們共享成果——吃西瓜

因為蜜蜂採集花粉的同時,也促進了植物的授粉,結出的西瓜更大。

曾有人說過,如果地球上沒有了蜜蜂,人類只能存活4年

人與動物互助,動物和動物之間也是。

城市裡的松鼠,總愛跟著灰喜鵲的行蹤走,因為灰喜鵲們總能找到吃的。

跟著吃貨走,總能分一杯羹。


地球上一切的生靈,從來都息息相關。

只是生活在自己精心建造的城市裡,我們都沒發現,自己離自然,越來越遠。

“我們都是地球的借住者”

生活在城市裡的動物們,有一點和人類不同。

我們是主動遷徙,而它們很多是被迫離開。

像是獼猴, 原本長在溫暖溼潤的南方,但被人運到北京進行動物表演以後,就開始被迫接受零下十幾度的氣溫。

還有螳螂,原本在森林裡產下的卵,被連同和大樹一起移植到了城市。

而城市為了保護綠植經常噴灑農藥,許多被消滅的害蟲,正是它們生存的食物。

長耳鴞是一種對棲息地選擇非常挑剔的貓頭鷹,以往每年冬天,它們都會來北京天壇住上一段時間。

因為長了一對像兔子一樣的耳朵,人們也叫它“長耳木兔”

是不是很形象。

一位玄武青少年科技館的老師,十多年前曾一直呆在天壇,與他們朝夕相伴。

從1999年起,她一直在尋找長耳鴞的蹤跡,但也許是因為遊客和噪音變得越來越多,老師說已經很久沒見過它們了。

但她沒有放棄,每年冬天都會來,也許是印證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拍攝期間,它終於發現了一隻“大兔耳朵鳥”,它終於回來了。

攝製組為了感受動物們感受的溫度,體驗它們生存的高度,與它們一同挨凍捱餓,耗時兩年,就是想要更好地瞭解它們。

因為無法共處,就難以理解。

而越是理解它們,人類就越理解自己,在生老病死麵前,人和動物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都要面對謀生的壓力,養育後代的責任。

為了活下去,在城市裡一點點磨平稜角,去適應,去拼盡全力。

一隻松鼠在努力消化人類遺留的,不屬於自己食物範疇的食品

我們都在學習,如何適應彼此的存在。

也在互相鼓勵,從彼此身上看到活下去的信心和動力。

受到什剎海野鴨的鼓舞,這位創業失敗的大叔重新振作了起來。

往後每年冬天,什剎海面結冰,他都會給鴨子們留一片可以覓食的地方。

他還給鴨子搭建鴨舍,立了塊木牌,上面四個大字“野鴨有家”

紀錄片的導演說:

人類身邊的野生動物故事,可能沒那麼精彩,沒那麼震撼,無法讓人頭皮發麻,渾身雞皮疙瘩,但它的意義並不在此。

“我更關心的是,觀眾能否在看完影片之後,重新開始關注生活中的自然?”

畢竟我們都是自然界裡的群體,只有相互依存,自然才會留給我們溫度。

source: https://petssky.com/news/china-3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