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疫与传染病


疫,会意字,读作yì。甲骨文字形有两个:(1)左中右结构,左为病床,中为躺在病床上的人,人旁有水滴表示出汗,右为一手持棒作打击状;(2)左中右结构,左为一手持棒,中为躺在病床上的人,右为床。金文字形尚未发现。战国秦简“云梦日甲”字形接近现代字形。篆文字形稍有改变,左为床形,右为平放的棒,中为人,下为手(又)。隶变后,楷书写作疫。本义疠鬼害人发烧卧床。


疫字的演变

疫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认为,疫是形声字,“从疒、役省声”,是根据篆文字形解析的。

疫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会意字,是一幅很生动的画面:疠鬼挥舞棍棒,害人生病发烧出汗直至卧床。

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吃野草、水果,猎获小动物,比如田鼠、麻雀、兔子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一旦吃到毒草,或者吃到带有细菌或病毒的动物,就会生病,甚至染上瘟疫。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瘟疫,以为是疠鬼进入人体作怪,使人体温升高,卧病在床,有的还出虚汗,并向接触他的人蔓延。人们把这种想象用符号记录下来,就写作疫。

古人不了解传染病的病理,分不清急性传染病和一般传染病,仅就病人发烧这一主要症状而统称热性病。因此,把这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温疫或温病。《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岁末年初,害人的温疫,会导致咽喉干燥,两胁胀满,肢体关节疼痛)。后来,也有把温疫写作瘟疫的。如,温病学,温病研究。

商周时期,人们以为瘟疫是疠鬼所为,因此《周礼》设占梦官,行使驱赶疠鬼之责(见《周礼·春官·占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瘟疫,就是所有人都得病)。东汉·刘熙《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疫就是役,指有鬼散播瘟疫)。

引申为传染病。(1)《礼记月令》:(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正月出现秋天的气候,人间就有大瘟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三月出现夏天的气候,人间就多疾病瘟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五月出现秋天的气候,人间就会遭遇瘟疫)。(2)《汉书·刑法志》:鬻[yù]棺者欲岁之疫(卖棺材的人盼望每年爆发瘟疫)。如,疫症,疫病,疫疠(引起瘟疫的疠鬼),疫疾,疫鬼,疫神,防疫,免疫。

研究表明,传染病多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动物都是细菌或病毒的宿主。在进化过程中,细菌和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适应,形成了一种平衡和共生局面,彼此相安无事。不同的动物身上,寄生着不同的细菌和病毒。一旦细菌和病毒换了新宿主,就可能对新宿主造成危害。

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千百万年来一直从大自然中筛选适合自己的食物,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以及身体得病时吃什么东西可以治病。这就形成了传统食物。

动植物都有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被吃。比如,我们常见的四季豆,生吃会毒死人。动物也一样,它们要么自己有毒,如毒蛇、蝎子等,要么身体带有只对自身无害的细菌和病毒。如果吃了携带细菌和病毒的这些动物,就造成细菌和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为此,我们平常吃的猪牛羊肉,都是养殖场饲养的,定期进行检疫。因为野生动物不存在这种检疫,而人类没有相关免疫系统,难以抵抗,所以极易患病并在人群中大规模传播,造成传统医学所说的温疫(瘟疫)。


蝙蝠成为盘中餐

蝙蝠成为盘中餐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类历史上所有爆发的瘟疫,传染源都是野生动物身上的细菌和病毒。如,鼠疫(又称黑死病)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鼠、旱獭等。它们身上携带的耶尔森菌,就是引起鼠疫的细菌。如,近年来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染源可能是果蝠。2003年爆发的非典,传染源就是蝙蝠、果子狸等数种野生动物体携带的冠状病毒。2019年底爆发的武汉肺炎,已经确定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专家判断,传染源极有可能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蝙蝠、狗狸獾、竹鼠等野生动物。

如果说,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误食了这些野生动物而染上瘟疫是没有办法的事,那么,今天,人们吃野生动物并不是因为没有食物,而是出于猎奇,甚至一种变态心理——觉得能吃到罕见的野生动物自己就高人一等。实际上,吃野生动物,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还极易引起恶性传染病,害人害己。以吃野生动物为荣的那些人,就是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总之,大家既不要吃那些已经证明能引起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也不要吃那些从来没有成为人的食物的野生动物,只应该吃养殖场饲养的、定期进行检疫的禽兽等等。


诗曰:

疫指疠鬼很疯狂,

害人发烧卧病床。

野禽野兽传瘟疫,

不捕不吃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