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成佛,《爆裂鼓手》爆裂的不只是鼓手

*本文含有剧透

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一部不疯魔不成佛的电影——

《爆裂鼓手》

豆瓣8.7分,该片曾入围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

如果2016年大火的音乐电影《爱乐之城》很合你的胃口的话,那你一定也不要错过这部《爆裂鼓手》

这两部影片均是由达米恩·查泽雷

导演自导自演,而他也是因这部《爆裂鼓手》而闻名于世。

从《爱乐之城》中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对音乐的热爱,他能够将音乐和电影如此完美的结合,其自身的经历也不容小觑。

《爆裂鼓手》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根据导演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有趣的是,电影最开始并没有启动资金,导演将其拍成一个短片,后来获得了投资才拍成电影。

也是一因为这一部《爆裂鼓手》,让他后来获得了《爱乐之城》的投资。

而本片其实只拍摄了19天,制作周期也只有70天。

关于这个《爆裂鼓手》名字,其实是整部电影的最大彩蛋。

《爆裂鼓手》英文名为《Whiplash》,Whiplash 意思为“鞭绳;鞭子的顶端;鞭打”,而且在片中,主角安德鲁不断练习的曲子也是《Whiplash》。

◆ ◆ ◆ ◆ ◆

男主安德鲁(Andrew)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喜欢爵士,喜欢架子鼓,梦想成为查理·帕克

,每天不断的练习只为成为最顶级的鼓手。

某天晚上,安德鲁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看中,带入了他的乐队。

第一天来到弗莱彻乐队的安德鲁就感受到了魔鬼导师的严格。

所有的节奏,音准必须分毫不差。无论在多急促的节奏里面,弗莱彻都能听出极小的差别。

任何的差错,你就会被直接踢出乐队。

即使弗莱彻

要求到了严苛的地步,安德鲁也拼命练习想得到导师的认可。

弗莱彻说,当时的查理·帕克就是被他的老师拿着钹往他脑袋上砸,生生逼出来的。

安德鲁的梦想就是成为查理·帕克那样最顶级的鼓手,可正式排练之后,他真正感受到了导师的“关爱”。

因为一段节拍打的不好,导师直接就将椅子扔向

安德鲁,并用他的脸来打拍子。

不甘心的安德鲁回到家一直练习,练到出血,练到没法拿起鼓槌。

极致与偏执,大概是很多艺术家的共性吧。

安德鲁的极致与偏执也给他带来机会,在考核演出中,他临危受命,替代了必须要看乐谱才能演奏的核心鼓手。

也因为这次机会,安德鲁通过了考核,接替了核心鼓手的位置。

可核心鼓手的位置还没坐热乎,在之前乐队给

安德鲁当替补的鼓手,就直接成为了核心鼓手,这让他怎能甘心。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几天后的比赛日,安德鲁在路上遭遇公交爆胎,租车去演奏厅又把鼓槌落在了租车的地方。

弗莱彻的威胁和难得一遇的机会,让安德鲁越发焦急,最后造成了车祸。

即便这样,安德鲁还是一瘸一拐的,满身是血的到达了演奏大厅。

结果可想而知,他搞砸了演出。

极致与偏执的不止是安德鲁,还有

弗莱彻

安德鲁这么久的隐忍,不断的努力,在弗莱彻的眼中也是一文不值。

积聚在安德鲁心中的怨气一下子就爆发了,

他推开鼓架,和弗莱彻扭打成一团。

几周后在律师的帮助下,安德鲁举报了这个采取极端教学方式的的老师。

这么久的虐待,折磨,让安德鲁终于放弃。

他也放弃了音乐,收起了鼓架,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故事当然不会这么简单的结束。

某天夜里,安德鲁在酒吧偶遇到了

弗莱彻

弗莱彻说出了一句让安德鲁惊醒的一句话:“英语里再也没有哪两个字,什么比“不错”更害人的了”

弗莱彻又一次的邀请安德鲁参加一场十分盛大的演出。

安德鲁内心依旧热爱音乐,当然不会拒绝,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他也会抓住。

到场的安德鲁却发现,这是弗莱彻设下的报复圈套。

弗莱彻要在这场坐满社会名流演出面前,让安德鲁彻底失去在美国成为顶级鼓手的资格。

完全没有准备的安德鲁手忙脚乱,甚至不如一个刚刚学习架子鼓的孩子。

他带着他破碎的音乐梦,正要离开这里时,又突然返场,直接打断了弗莱彻的讲话,演奏了自己准备的曲子,证明了自己,也将整部片子推向高潮。

◆ ◆ ◆ ◆ ◆

安德鲁是一个天才少年,但是弗莱彻也是一个魔鬼导师。

弗莱彻会经常提起查理·帕克的故事,因为他始终相信,即使是天才也会被“不错”打败。

他想要发掘真正的天才,不只是有天分,还要对得起这份顶级乐手的荣耀。

在他看来,没有经历挫折,就不可能达到顶峰。

安德鲁是一个天才少年,他的生活就是打鼓。

其实如果你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安德鲁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

他生活的喜怒哀乐都源于音乐:音乐上取得成就,就快乐;音乐上收到了挫败,就放弃了音乐以外的生活。

他是天生的天才。

在弗莱切不断的施压,变态一般的极端要求下,他也放弃过,但是他心中还是有着一股火苗,从未熄灭。

只要有一个机会,他还是会拾起鼓吹,带上他的梦想,正如片中的他说过的那句话

“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

有人认为片中弗莱彻只是单纯的变态,可弗莱彻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会对小女孩温柔可爱,知道自己学生去世的消息后会流下眼泪,也会不断拿查理·帕克的例子鼓励安德鲁。

他是魔鬼么?

是的,在音乐上,他就是魔鬼,可我们并不知道生活中他是什么样的人。

电影也给过很多短暂又细碎的镜头,全部都是对弗莱彻这个严厉导师的面部特写。

仔细观察并不难看出,他就是在刁难每一个鼓手,每一个乐手。

因为他是真的相信,顶级的乐手,不会因为任何磨难放弃音乐,因为真正的顶级乐手,是命中注定的。

如果他中途放弃了,那说明,他不是。

最后的一次演出,却不是弗莱彻逼迫天才的手段,他是真的在报复安德鲁,想要毁掉他的音乐生涯。

安德鲁也是单纯的在报复弗莱彻,希望毁掉他的演出。

但是在那段演奏之后,他们都释怀了,两个人达成了和解,他们惺惺相惜。

◆ ◆ ◆ ◆ ◆

片中麦尔斯·泰勒将一个遇到了一个变态的导师,在导师不断的恶语中,性格悄然发生着变化的天才鼓手演绎十分到位。

不过,片中是最能够吸引大家眼球的一定是弗莱彻的扮演者J·K·西蒙斯,这位老戏骨的表演,真的演活了这个不疯魔不成佛的变态导师。

甚至让人能过够想起童年阴影,容嬷嬷的扎针的片段。

在扇耳光那场戏中,一开始J·K·西蒙斯迈尔斯·特勒反复排练过程中都是做做样子,最后一次实拍的时候却是结结实实地扇了上去。

这部电影在北美票房一般,但是在亚洲的票房却很出色。

因为在亚洲,人们都知道名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不难想象,我们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