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怎么理解?老子的生死观是什么?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讲生死的,世人总是被生死大事所困扰。自从意识产生以来,生死大事一直扰乱世人的心,没有一天停止过。生死是宗教文化的核心命题,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换个角度看,生死问题就是生命意义的问题。所以《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 ·赫拉利得出结论,

随着衰老密码的破解,人的寿命将极大延长,文化和宗教所关注的生命意义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宗教都将退出历史舞台,正像科学发展三百年以来文化界和科学界精英当年所认为的一样。对生死问题或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因为基因编辑技术,死亡被最终征服,建立在关注死亡和生命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必然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但禅宗和心学思想家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即使人能够活一千年,心灵依然需要被呵护,禅的心流是呵护心灵的唯一途径。“出生入死”对心流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老子此章进一步提出了“善摄生”的教理,开启了生命关怀的大门。

第五十章

第一段:出生入死。

第二段: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三段: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bèi)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

第四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出生入死。

老子一眼望去,茫茫人海,都逃不出“出生入死”的生死演化和心灵的考验。出生入死是什么含义?王弼注:“出生地,入死地。”这个注解不直接。《庄子》中孔子说:“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

。”

(田子方)太阳(早上)从东方出来,晚上从西边落下。万物都是遵循这个法则,然后才会有所成功。出就是存(生),入就是亡(死)。孔子把人的生死大事视同太阳早上从东边出来和晚上西边落下,这当然不值得伤感。

老子经文显然包含了这层意思,人的生死不过是太阳早上升起和晚上降落,悲伤是人自己生出的烦恼。

正是人自己生出的对生死的烦恼导致了死亡的加剧,这是违反生命的本来意义的。所以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同上)关于心流才是一切的关键

此段是《庄子》中孔子与弟子颜渊的问答,其中包含深刻的思想,与此章经文关系极大。孔子说:“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万物都是如此,顺着太阳而死(消逝),顺着太阳而生(出现)。“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息。”

吾,真我,不是假我。真我是伴随形而出现一旦出现就不会变化,直到回归。真我仿效太阳升起和落下,没有一天停止过。真我的终点在哪里是不知道的(真我是没有终点的)。“熏然以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像气一样不知不觉的出现了这个形体,人出现在这个世界是不能预先谋划的。

丘以是日徂。”孔丘我每天都在消失中,这个刹那的孔丘不再是上个刹那的孔丘。“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光阴一刹那一刹那消失,我与你也是一刹那一刹那消失,不知变化了多少个我和多少个你。

现在是此时此刻的我与此时此刻的你相见,所以我一辈子与你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你却执着刚才的我(已经消失的我)而毫无知觉(以为是现在的我),想起来不免伤怀。表面看我们认识很多年,实际上不过是刚刚才认识,刹那过后,刚才的我和刚才的你早已消失。珍惜此刻才是真谛。

汝殆著乎我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汝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我看到的你必定(大概)都看到了,我早已消失了,你还在追逐不已,不是在空空荡荡的马市场中寻找马吗?“吾服汝也甚忘,汝服吾也甚忘。”我存于心中的你瞬间消失了,你存于心中的我也瞬间消失了,我心中的你和你心中的我都是刹那刹那消失的

“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虽然生命现象是如此残酷,但你何必担忧!消失的是形我,还有不消失的真我存在站在背后观察“出生入死”的那个观察者才是真我,他永远都在观察。(此处采用部分傅佩荣译文)这与《楞严经》中佛陀与波斯涅王的对话多么一致。

孔子此段对生死的解悟令后人印象深刻,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由此悟出“一期一会”的茶道精髓,被后代所尊崇。“出生入死”一句经文包含的对生命现象的无限伤感,更包含了对生命现象的无限期待。河上公注不同:“出生,谓情欲出于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次,精神劳惑,故死。

情欲从内心中消失了(出来了),魂魄安定寂静,所以能够生。情欲进入心中,精神受到折磨,所以必然死。这是把“出”和“入”的主角解读为人的情欲,无情欲则生,有情欲则死。道家是倡导养生的,情欲是养生的死敌,所以河上公用情欲解读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