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家国天下情怀,根基其实在于爱家


写这篇之前,我问我姐,咱们公众号发过的文章,有超过5000字的吗?她说还没有,我告诉她今天要发的文章,很可能会是我们创号以来,字数最多的一篇。

我很早就想写一下这首诗,不过它实在太长了,我一直下不去决心。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文末说原因),我劝自己不要怕,写吧!写之前我在家门口跳了两千下绳。如果跳一次算坚定一次信心的话,今天为了跟大家分享这首诗,我已经坚定了两千次信心。

所以,各位耐住性子,我们今天一起搞定杜甫这首700字的超长诗——《北征》。

有两首诗堪称是杜诗殿堂里的双子星,一首是《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另一首就是《北征》。从诗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前一首重抒怀,后一首重叙事,这两首诗皆是杜甫的“诗史”型力作,直接反应出杜甫崇高的家国情怀,有这两首长篇的加持,杜甫“诗圣”的名号一千多年来鲜有人挑战。

在正式讲内容前,先介绍一下杜甫写作《北征》的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两年后。这年朝廷上有人陷害宰相房琯,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书为房琯辩罪,触怒了皇帝唐肃宗,本来要治他的罪,但杜甫朋友的多方求情营救,肃宗放了杜甫一马。但是他不想再看到杜甫,就找个理由让他回家探亲去了。

《北征》写的就是杜甫回家路上以及到家中后的见闻。我们先看开头: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八月初一这天,我老杜要回家探亲了。说来惭愧,大家因为战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独受皇上的恩泽回家探亲。其实杜甫也明白皇帝是把他遣归了,但还是说的客气一些,要谢主隆恩。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杜甫在皇宫门口拜辞了很久才惶恐不安地背着行囊上路,走在路上还要为皇帝担忧,怕自己不在的日子会出什么纰漏。杜甫劝导自己,皇上一定能中兴国家,只是安史之乱仍未平息,他为皇帝心急愤恨。杜甫还想为国效力,可皇帝已经不想听他的建议了,他只能在心里为圣上担忧。唉,其实何必呢,你位卑言轻,又总是直言进谏,新皇上怎么会待见你?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杜甫哭着离开了皇上,走在路上仍心神恍惚:“如今国家满目疮痍,何时才能结束战争,让我们不再忧虑?”杜甫穿过田间小路,所到之处尽皆萧索,秋风瑟瑟。路上遇到的人大多痛苦呻吟,满身创伤,伤口还在流血!杜甫心心挂念的人民,竟是如此惨状,可杜甫只是一个被皇帝不待见的小官,他无能为力。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已经到傍晚了,杜甫不舍地回望凤翔县,只能看到空中飘扬的旗帜忽隐忽现。唉,继续往前走吧,杜甫攀过一座座寒山,经常能看到战马饮水的泉洼,到了邠州郊外,水流汹涌,前有猛虎,它“嗷呜”叫一嗓子,苍崖都快要被震裂了。杜甫为什么回望的是凤翔县?因为这时候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占领了,新皇帝就在陕西凤翔暂立行宫。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这一段是杜甫在路上看到的山野风光,有秋菊、古道、青云、山果……这几句应该是整首诗里仅有的,比较放松、恬淡的内容,红色或红得泛着黑的山果散布在枯草层岩上。雨露滋润后,不管甜苦,树上都结满了果实。这一片天地好像世外桃源,再想到自己的处境,只能慨叹生活不易,且行且唏嘘吧。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杜甫已经走到水边了,仆人才走到后面的山坡,回头望去,山岩山谷交相出没。鸱鸟在枯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穴,深夜里,杜甫和仆人走到了曾经的战场,只见冰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刚看过满山的山果,以为自己身在没有硝烟战火的世外桃源,可深夜的白骨告诉他,战争和死亡,就在每个普通人的身边。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看到森森的白骨,杜甫悲痛不已,回想当年潼关有百万兵众,为何溃败的如此迅速,以致关中的百姓,竟有半数都丧掉了性命!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两年后杜甫经过潼关时,潼关吏自信地对他说:“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时,杜甫没有赞叹也没有鼓励他,而是嘱托他不要忘记曾经的惨败,一定要谨慎备战。因为当时,他想到了那天深夜里看到的白骨。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杜甫也曾被叛军困陷长安,当时生死未卜,他给妻子写下了那首凄美无比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如今杜甫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茅屋,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只见妻儿的衣服破烂不堪,补丁套补丁。一家人伤心地在松林里放声而哭,旁边的泉流也一起呜咽。是啊,乱世里的分别,可能就是天人永隔,所以相见,才能显得弥足珍贵。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杜甫宠溺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儿子看到他就背过身哭,身上脏兮兮的没有穿袜子。两个小女儿穿着补缀的旧衣服,裙子刚过两膝。妻子没办法,只能把杜甫祖辈传下的官服拆下来几块,给子女缝补在破衣裳上,有时缝的不小心,图案也颠倒着。

杜甫家里世代为官,父辈祖辈的官服都是当宝贝一样传下来,即便杜甫一家在战乱众流离失所,也一直带着这几套官服。可乱世之下,哪能买来像样的布帛,便只能把家里最重要的传家宝,拆开给孩子们补衣服。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杜甫刚回到家,一路舟车劳顿又情绪恶劣,上吐下泻了好几天。作为妻子的丈夫和孩子们的父亲,杜甫没有能力拿出来一点钱给他们改善生活,只能跟家人一起饥寒交迫。可他行囊里还有被褥和床帐,可以铺在床上,多少暖和一点。接下来注意了,杜甫竟还从行囊里拿出几盒化妆品(粉黛)给了妻子,杜甫在外奔波几年,不知这些化妆品是怎样保存到现在才得以送给妻子。

谁说杜甫不懂浪漫?人家自己在外性命都难保了啊,也不忘给妻子买礼物带回家。也不知妻子许氏看到粉黛时作何感想,我猜她感动之余,可能更想拿这些换点布帛,给孩子们做一身衣服。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当然了,杜甫的妻子知道这是丈夫千辛万苦才拿回来的,没有给它们带到当铺给当了,而是当着杜甫的面开始涂抹,脸上很快就有了光彩。女儿也学她们的母亲那样,往脸上乱涂乱抹,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的,乱七八糟地把眉毛涂得很宽。看到这般景象,杜甫可能也会稍稍宽慰吧。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杜甫九死一生地活着看到了孩子们,高兴地仿佛忘记了饥渴,孩子们许久没见到父亲了,问事情的时候竟相挽着父亲的胡须,杜甫也不忍心嗔怪他们,想起困顿在长安的生活,他现在真的甘心被孩子们围着、吵嚷着,在乱世中,儿女绕膝的生活真是难能可贵。杜甫刚从外面归家,需要宽慰一下心情,家中的生计问题还暂时顾不得去想。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杜甫很快又想到了肃宗,皇帝的命运就代表着国家的命运,这是他割舍不掉的挂念。现在皇上还流亡在外,国家何时能够不再打仗,回归太平?杜甫抬头望向天空,感觉妖气正在一点点消散,以为很快朝廷就能打败叛军,这当然是他美好的渴求,事实上,安史之乱还要再持续六年。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阴风从西北部族回纥而来,回纥的可汗愿意帮助唐朝镇压叛军,这个部族擅长的就是在马背上驰骋冲击。这当然是杜甫的乐观估计,企盼借由外族的帮助打败安史叛军,但是当时唐朝的舆论普遍认为,不应该借助外部力量,恐引狼入室。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但是唐朝的最高权力所有者——肃宗是期待得到回纥帮助的,他们便送来了五千兵士,骏马万匹,虽然不多,但是他们以少为贵,个个都勇猛好斗,骏马像苍鹰边飞腾,回纥的勇士破敌的速度比射箭还要快。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有了回纥的勇士们,我们便可以很快打回中原,京城长安更是不费力气就能收复,我军将士养精蓄锐,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收复失地,只要如此,不要说打到山东、江苏,就是安禄山、史思明的老巢,我们也可顺利捅破。杜甫这时有些激动了,我们暂且把这当作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对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吧。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秋天一片肃杀之气,正是平叛的好时机,那些作妖叛乱的狗贼,还能得瑟几天?回想安史之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正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外有强敌,内有王八蛋杨国忠,可天佑我朝,朝廷的纲纪不该断绝。接下来杜甫要说到杨国忠了。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好在奸臣杨国忠被愤怒的将士斩成肉末,其他奸恶之人也随之被瓦解。我们跟夏朝、商朝不一样,因为皇帝深明大义,处死了杨贵妃,现在的肃宗,是像周宣王和光武帝一样的中兴之主。杜甫还是没能脱离时代的局限,以为祸国殃民的就是杨家人,可殊不知,若不是玄宗昏庸,怎会让杨国忠有机可趁?这一点杜甫看的没有白居易透彻。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这里杜甫是在感谢陈元礼将军,他为捍卫皇帝奋而锄奸,如果不是陈将军,我们国家就完了。这个陈元礼在安史之乱初,任左龙武大将军,率禁卫军护卫玄宗逃离长安,走到马嵬驿,他支持兵谏,当场格杀杨国忠等,并迫使玄宗缢杀了杨贵妃。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到全诗的结尾了,杜甫表达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大同殿和白兽闼都在长安,是王权的象征。长安居民都盼望着皇帝的旗帜重临,先帝园陵本有神灵保佑,我朝太宗皇帝奠定了强盛的基业,我们也必定能不辱先辈,打败叛军,回到首都,再开盛世。

《石林诗话》里说到这首诗,是这么评价的:老杜《述怀》、《北征》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也。《北征》从文字锤炼、思想高度上,都堪称古今绝唱,犹如《史记》般恢弘壮阔。

杜甫一生的理念,都没能超出儒家的范畴,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深深嵌入了他的骨髓,这首诗就是对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最好诠释。你想想,他都被皇上不待见了,在被遣归后仍然“恐君有遗失”,他自己的子女都脏兮兮的穿不上完整的衣服了,还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这样的杜甫很难能打动人,因为他自己的妻子、儿女好像一点不重要,他如天帝般俯瞰天地,心心念念: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他就一点都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

不过,我们别忘了藏在这首长诗里的一些小画面:他深陷囹圄,想的是何时能和妻子相见;孩子们抓着他胡子把玩,一向严肃的他也乐呵呵地接受,丝毫不嗔怒;一路九死一生,又是老虎又是白骨的,可他仍安安稳稳地给妻子把化妆品带回了家。

今天看到一个老师讲:杜甫的家国天下情怀,根基其实在于爱家。这老师讲的太有道理了,我觉得杜甫这个男人,就像《请回答1988》里的成东日,虽不善表达,却一直在以行动爱着妻子和儿女们,藏在《北征》里的诸多小细节就是证据。


胡说八道记:

之前读唐诗的时候,总是觉得读的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开始拓展一下,看看诗经、楚辞、宋词什么的?可是今天记的时候,又发现了几篇很好的唐诗,一首是李颀的《送陈章甫》,一首是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我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和更多好的诗篇遇见。

还是要不急不躁,安心地看唐诗,等到自己真觉得足够的时候,再涉足其他领域,今天拿这首700字的超长诗磨磨性子。

对了,今天是我开始每日一诗的第100天,在此小小纪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