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话秦腔 百年巨匠范紫东

乡贤范紫东(油画) 作者 王立则

大雁塔广场秦腔剧目雕塑《三滴血》

范莉莉《三滴血》剧照

秦人皆唱《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这句妇孺皆知的唱词正是出自我国近代的文化名人范紫东之笔,他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被誉为“当代关汉卿”、“东方莎士比亚”。

本期文化艺术报带您走进文化大师范紫东的传奇人生。

范紫东,名凝绩,字紫东,1879年1月17日生于陕西乾县灵源乡西营寨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1897年变法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新书译传国内,他常从友人处借阅,对国际政治和自然科学广泛涉猎,常抨击时弊,宣传革新。

1902年,为生计所迫,他居馆授徒,边教边学。后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入学后,他放弃仕途,力攻科学,不仅通研代数,还学会了微积分等高等数学。

1904年,迫于家计,他就馆于兴平县西王村杨屏轩之家塾。次年九月,辞馆再入宏道高等学堂深造。1906年,有人向清廷建议:中国京城距海太近,急宜迁都。陕甘总督命题作文。范紫东援古论今,痛陈迁都之非。主考定为第一名,将其精髓文句具折上奏朝廷,以平迁都之议。

毕业后他在西安府中学任博物、理化教员,兼任健本小学校国文教员。1910年,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关中区负责人之一。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毅然弃教从戎,边管理州事,边参与军务。

他以时事为素材改良戏曲

清帝退位后,他回西安健本学校执教。但当时流行的戏剧,多为封建迷信荒诞之作,不堪一顾。教学之余,他致力元明杂剧的研究,有志于戏剧改革。为“改良社会,移风易俗”,1912年与志同道合的谊友李桐轩、孙仁玉创办秦腔戏剧团体易俗社,开始从事剧本创作。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陕西民党密谋讨袁,他托名投考“知事”赴京,参加了反对陕西省督军陆建章的斗争,写了控告陆建章的罪行材料。期间目睹了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十分气愤,岁暮返陕,随即参加陕西反袁斗争。其时,吴希真于乾县五峰山树讨袁之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同时编写了大型秦腔剧《玉镜台》来借古讽今。1917年被任命为武功县知事,不到一年便弃职重回西安健本学校。

范紫东致力教育,旨在发展民智。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他为健本师生及家人老小不致饿死而债台高筑,学校被迫关门。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一气之下,精神失常,几乎丧命。病愈后,便安贫守志,以著书立说自慰。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之时,他写出大量剧作,深刻揭露历史上投降卖国者的罪行,热情颂扬民族英雄。为了进一步激励民众的爱国精神,争取抗战彻底胜利,于1943年以民族英雄戚继光驱逐日寇为题材写了大型历史剧《鸳鸯阵》前后本。

他一生写了69部剧本

范紫东平生著述甚富,除69本剧作外,对语言、考古、民俗、音乐也颇有研究,著有《关西方言钩沉》、《关西周秦石刻摹本》、《乐学通论》、《地球运转之研究》、《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此外,他还乐于地方志的纂修,曾先后主持编修了《永寿县志》、《陇县县志》和《乾县新志》等。

《三滴血》是范紫东写于1918年,距今已近百年。当初范先生写这个戏时,虽然受到《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滴血认亲”的启示,但更多地则是融入了他耳闻目睹的官场种种弊端,编制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断案者迂腐可笑的故事,借以警示世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积极意义。《三滴血》结构宏大,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复杂乃至于有点离奇,富于浓厚的民间传奇色彩,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适逢盛典,他喜出望外,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改革。在抗美援朝时,他编写现代戏《志愿军人》,且以七旬高龄粉墨登场参加义卖,为抗美援朝筹款捐献飞机大炮。

建国后,他从事戏剧改革工作。其时已年迈多病,又被选为人民代表,常常带病参加会议,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提出地方工作的建议。1952年被聘任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抢救、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推动研究工作。曾对市郊名胜古迹做了调查研究,编成《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稿本。1954年春,他以76岁高龄进行古陵墓调查工作,为编纂陵墓志做准备。调查结束仅半月,先生便抱病不起,于1954年3月3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76岁。

后世文化名人对其评价都极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评其:“范公妙笔谱秦韵,紫气东升耀神州”。著名作家陈忠实写道:“风流古雅丹青手,巨笔如椽易秦声”。

他的重孙女走上秦腔路

在范紫东后人中,目前唯一继承并从事秦腔工作的只有他的重孙女范莉莉一人。谈到与曾祖父的缘分,范莉莉说由于隔代,她不曾见过先生。她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大门口有一棵老槐树,每到夏天,爷爷们就会在树下乘凉,一旁戏耍的她常能听到爷爷们提及一些曾祖父的事情。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渐渐发现这是他们之间永恒的话题,就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向他们打听。“你有一位大作家老爷在西安,写过好多好多秦腔剧本,其中《三滴血》拍成电影了!”原来父辈所说之人竟是自己的曾祖父范紫东。

进入易俗社后,她更深入地接触到了秦腔,越发觉得范先生了不起,业内很多人也都说范先生是戏曲界的标杆。所以她立志要尽自己之力把戏演好,把范紫东当做信仰来笃催自己一步步去攀登秦腔艺术的高峰。

她认为过去的老剧本更具内涵,“一剧之本,就是说一出戏最重要的是剧本,作者是关键,剧本写的好,演员就更容易掌握角色。”比如《三滴血》,因为剧本的成功,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演员对角色的刻画就会更加清晰。她表示目前所做是自己的责任使然,对于范先生永远存有仰望之心。

链接:范紫东研究会

在范紫东故乡乾县,有一个大多是离退休干部或农民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而自发组建的民间组织——范紫东研究会。现有成员五十多名,其核心人员都已70高龄。

研究会2007年12月成立至今,创办了不定期专刊《范紫东研究》,目前已发行四期,今年10月前将发行第五期。近期还发行了《范紫东书画集》。

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是近9年来,奔波多地收集了很多散落在民间有关范先生的资料,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抢救性地保护了这些资料。

已故的副会长、副主编罗浑厚对研究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范先生的嫡系外曾孙,从2000年起,他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等多种渠道搜集到了范老所有剧本的复印件,还有字画、口头传说等文字资料10余万字,手抄本及复印件近10本。2012年开通了范紫东艺术研究博客,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为研究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研究会现任会长黄光任在接受采访时,热情高涨,对范紫东研究的前景信心百倍,如今也有新鲜力量加入了研究会,他们表示喜爱文化研究,老一辈人为研究会的付出让他们崇敬。研究会成员执着于斯,自觉地把崇敬、理想、热情融入行动之中,这必会为宣传范先生增光添彩。现在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范紫东纪念馆能早日建成,来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范紫东,了解秦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