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梯田”种菜门前卖,汶川地震后这个村重建出年度最佳住宅

十一年前的汶川地震,如同一记大自然的重击,无情地暴露了生命的脆弱。但是这十一年间,我们却又见证了生命和意志的顽强:一片废墟之上,重新有了烟火气,背负着伤痛的人仍然坚强地延续生命,四川金台村,就是这样的村庄之一。



距离地震震源仅有300公里的四川省广元市金台村,原本不过是一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小村落,远离尘嚣。这里的房子都是用以前的方法搭建,根本无法承受地震之重。在那短短的两分钟之内,村民原本的祥和生活不复存在,金台村成为了一片废墟。



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原本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在地震过后开始了重建,一切看似顺利,大家都期盼着早日重回家园,但是2011年的一次严重山体滑坡,再次让村民的希望破灭,重建好的房子还没捂热,许多房子甚至还没建好,就被泥石流破坏殆尽……



更可怕的是,当地居民不会再收到任何针对震后发放的资助了。重建的资金对于村民们有多重要?反观比汶川地震只早了两三个星期的4.25尼泊尔地震,由于缺乏重建家园的资金,直到2017年,尼泊尔震区大多数房子都依然未能重建,村民直接在废墟上继续生活,要不就只能选择贷款建房,日后负债累累。


摄于2017年,一位尼泊尔居民坐在因为没有钱无法继续建造的房屋上

金台村这样的小村庄,哪来这第二笔巨款?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和无政府机构开始四处想办法,终于吸引香港大学城村架构。年轻的设计师们在这里开启了一个新的项目,风风火火地搞起了研究设计和建房工程,他们是村民最后的一线希望。


而他们在这里建成的房子,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任务”。不仅解决了村民居住生活的问题,在更少的地面上建起足够的房屋,甚至让村民过上了与过去相仿,却又处处比原来更美好的农耕生活。


香港大学城村架构的Joshua Bolchover(左)、林君翰(右)

2017年,世界著名杂志dezeen评选十大年度建筑的时候,金台村的重建房屋是全中国唯一上榜的屋子。


纵观榜单,大多数作品上榜都是因为他们的外观设计精妙,或者在建材上别出心裁,但是只有金台村重建房屋的上榜,并不是因为表面有多么华丽,而是因为它背后的社会责任心。



普通建筑和灾后重建最大的区别,在于居住的人和他们的选择权。这话听起来玄乎,解释也简单:若我是挑选房屋的人,这里的建筑不适合我,我另寻一处便是。买别的房,住别的楼,对于普通的房屋而言,居住者才是把握选择权的人,但是村民却不是如此。


对于受灾的村民而言,这里就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在这里重新建立起来的房子将永远地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他们如何在此存续,决定未来村民的去留。



所以在这里开始重建项目的时候,设计团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村民的生活习惯与房屋的功能性。



深山里的居民,最基本的食材都是自给自足。我家种点萝卜,你家种点大蒜,各家种好的菜再这么一交易,吃的就有了保障。种菜,是金台村村民生活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地震和泥石流之后,村里算是平坦的地方本来就很少,建房子都勉强够用,哪还有地方开垦菜地?不过解决“地少”的问题,一向都是香港建筑师的强项,于是他们想到了用屋顶来种菜。



屋顶种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问题是由于面积过少,房屋只能紧密排布,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家户户都是等高的平顶,那不就成了大城市里最不受人待见的“握手楼”?除了最顶楼,下面几层楼几乎不会有光照。


受到附近梯田的启发,设计师们决定把房顶的两个对角提高,在屋顶抬出两块小“梯田”,这样一来相当于在侧面为楼下开了天窗。



至于天窗开在哪个方位,设计师们还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日照的方向和风向等等因素……


房顶的形状有了,种地的水哪里来?当然,用自来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经常烟雨迷蒙的四川省,这雨水能不能利用起来?于是设计师给房屋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雨季累积的水直通水龙头,打开就能浇水,环保又方便。



菜种好了,拿到哪里卖是好?卖菜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也很重要,设计师们便特意在房屋一楼入口处留下一个空间,供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兜售农产品。



每栋房屋之间都有3米宽的通道,两旁的植物让小道看起来绿意盎然,村里主街道则有6米宽,可以说是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到淋漓尽致。



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团队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融入到了每一座小楼当中:屋子下建有污水处理设备,每栋房子里产生的污水废水都会直接排进地下污水池,经过处理之后流入芦苇湿地进行净化。


村里饲养家畜家禽的设施,可以把动物的排泄物收集起来,利用沼气产生清洁能源……



回到金台村的村民们,似乎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但是一切又好像没有发生改变。没变的是农耕畜牧,自给自足的生活,村民还是和以前一样,把自家种好的瓜果蔬菜拿出来卖,偶尔在传统节日聚个餐。



改变的,都是变好的。新式设计的房屋不想过去那样让人觉得潮湿难受,楼顶卖菜楼下就能卖,相当便利。村里的垃圾能够定点投放,干净的道路让家长们也开始教育孩子,不能随地大小便。



一整套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沼气发电等等环保措施,更是把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之中。



新颖的建筑设计和技术,会带给人的生活一定的革新和改变,但是归根究底这些技术依然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当代农村生活的“升级”不等于换一种生活,而是在原本的生活基础上,在细节处进行提升。


换一个地方丢垃圾,换一个方式处理废弃物,换一种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的提升便远不止当下的朝花夕拾,更在于日后绵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