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从三个层面解读惠勒夫妇婚姻毁灭的根源及现实意义

《革命之路》这部影片的导演萨姆·门德斯可谓撒费苦心,把经典爱情悲剧《泰坦尼克号》的两位主演凯特和莱昂纳多同时搬上荧幕,出演片中的婚姻生活。观看《革命之路》,很多人都说爱波和弗兰克就是露丝和杰克活下来的版本。这也预示着,再惊世骇俗的爱情都终将沦为婚后的柴米油盐。正如童话故事中,一般都说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就赶紧结尾,因为再美的爱情都可能成为婚后的一地鸡毛。

这部影片改编自理查德·耶茨的同名作品。改编后的影片主要聚焦于惠勒夫妇婚后生活矛盾的爆发和最终婚姻的毁灭。

故事讲述了美国的五十年代,住在郊区“革命路”的惠勒夫妇,妻子爱波是不甘平凡的乡村演员,丈夫弗兰克是困于无聊工作的销售员。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中,二人婚姻矛盾逐渐升级,在一次次大动肝火的争吵中,爱波为了拯救婚姻,为了美好的理想做出了”全家搬到巴黎“的大胆决定。然而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却被无情的现实打破。在歇斯底里的争吵中,爱波绝望地自己堕胎而亡。

未婚的年轻人看这部影片或许觉得爱波太作,或许觉得弗兰克太自私。然而已婚的中年人看这部电影,却都看的触目惊心,大家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婚后生活的影子。正如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一样,惠勒夫妇之间何尝不是一场婚姻围城的革命呢?

人到中年,婚姻问题此起彼伏,对于这部影片,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下惠勒夫妇婚姻走向毁灭的根源。同时,影片对于我们婚姻起到的警示作用,值得每个人深思。所以,文章第四部分,我也想探讨一下我对影片的现实思考。

01、谁都无法保证婚姻生活一帆风顺,错就错在面对婚姻问题,爱波和弗兰克都选错了解决方式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五十年代中年人的婚姻困惑,然而这个故事对于今天人们的婚姻问题仍旧毫不过时。无论是蒋雯丽、张国立的《金婚》还是郭涛、梅婷的《父母爱情》,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再幸福的爱情,都无法保证婚姻生活中的这条“夫妻船”一直一帆风顺。人人都道婚姻的“七年之痒”,这话不无道理。

人到中年,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究竟如何应对才能保持婚姻这艘小船一直航行向前呢?这部《革命之路》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道出了夫妻面对婚姻问题的种种错误方式。

①错误的沟通就会导致歇斯底里的争吵

当爱情归于平淡,爱情的替代品就是无休止的争吵。影片一开场,弗兰克和爱波就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几乎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起因是作为家庭主妇的爱波参演了社区的话剧,别人都把演出当乐子,而爱波却将此看做自己的梦想。因而,失败的演出让爱波心情沮丧。

在他们开车回家的路上,弗兰克试图安慰爱波。我想,在这段精彩的安慰中,每个女性观众估计都看出了丈夫的不走心,而每个男性观众估计都看到了妻子的不可理喻。

首先,为了让妻子爱波高兴起来,弗兰克先夸奖爱波在整个演出中最为出色,让爱波以后别和那些不入流的演员搞在一起。因为爱波还沉浸在失败难过的情绪当中,对于弗兰克的安慰完全不领情。安慰无效,弗兰克开始指责爱波,没成为演员和没成功演出都不是自己的错。最后,弗兰克看爱波完全听不进去自己的抱怨和指责,就变得勃然大怒,两个人针锋相对,激烈争吵,弗兰克在愤怒之下,把车砸了一个大坑。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才是现实生活的演绎。我们似乎觉得弗兰克的安慰三部曲有些熟悉,这不就是大多数男性的操作吗?先安慰,安慰不成就指责,指责没用就发脾气。

在我看来,弗兰克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似乎从来没有真的去理解爱波。男人都是怕麻烦的动物,他之所以昧着良心夸赞爱波,不是因为他觉得爱波真的演的多好,而是怕麻烦。事实上,现实生活从来不是霸道总裁的故事,女人的难过要的也不会是"亲亲、抱抱、举高高。”

夫妻之间有矛盾的确需要沟通,但是错误的沟通只能导致歇斯底里的争吵。错就错在爱波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弗兰克急于摆脱麻烦,所以先去解决事情。而此时此刻的爱波需要的是冷静和情绪的认同。我想,弗兰克或许从来没有懂过爱波,又或者他懂爱波,只是不想去理解接纳。在我看来,任何的沟通都是建立在情绪稳定的基础之上,不解决情绪先解决问题只会让夫妻的心渐行渐远。

②出轨既不是婚姻趋于平淡的借口,更不是发泄的出口

谁的中年不危机?弗兰克在经历家庭争吵和工作不顺心之后,开始觉得现实生活无趣。于是弗兰克选择的排解方式是撩拨办公室打字员,一个胸大无脑的姑娘。

出轨似乎也是中年男性的一个潮流,面对婚姻家庭的琐碎,常常选择婚内出轨来排解自己的压力。弗兰克真的不爱爱波了吗?真的爱上办公室打字员了吗?都不是。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弗兰克在第一次偷情回家之后的那种心虚的表情,之后流露出的自责内疚之情被莱昂纳多演绎的淋漓尽致,我们都看在眼里。

影片后半段,爱波在挣扎无望的压抑与绝望下,也出轨了。惠勒夫妇的这段婚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对于弗兰克来说,出轨是婚姻平淡无趣的调剂;对于爱波来说,出轨是对现实压抑不满的宣泄,她不在乎邻居男人口口声声的“我爱你”,她想要的不过是放纵与暂时的逃离。

然而,在我看来,出轨似乎更多的不是我不爱你了,而是我爱你,可是却无法、也无力解决我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暂时的逃避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转移问题的方法,让自己暂时遗忘家庭的烦恼。可事实上,谁没有中年危机?出轨从来都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方式,它往往是婚姻的杀手,不论你的借口是婚姻太过平淡还是内心的压力过大。

02、在惠勒夫妇的婚姻中,他们的矛盾在于弗兰克早已屈于现实,而爱波还在固执坚持理想

影片以一场舞会开场,弗兰克和爱波一见钟情,弗兰克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而爱波是向往成为演员的文艺青年。然而镜头一转,就是婚后的沧桑,一切都变了。在婚姻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争吵将两个人的爱消耗殆尽。

面对日复一日的争吵,爱波看到丈夫弗兰克曾经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一张照片,回想两个人曾经的美好,于是萌发了搬去巴黎重新找寻幸福的念头。弗兰克或许也觉得现实生活让他倍感失意,经过短暂的迟疑,他也答应了爱波放下一切,带着两个孩子搬家去巴黎的计划。

这个计划在他们居住的这个沉闷保守的康州社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无论是邻居还是同事,表面都不赞同,内心却对他们的勇气羡慕不已。可惜的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总是被现实所毁灭,从弗兰克工作出现转机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动摇了。而爱波的怀孕只是压死他们貌合神离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在我看来,弗兰克和爱波婚姻的毁灭根源就在于两个人对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价值观与取舍早就背道而驰。

对于弗兰克,他选择去巴黎,是因为自己出轨的内疚,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工作的失意。所以,当他得到重用得以升职时候,弗兰克就已经动摇了。就如爱波所说:

弗兰克现在已经找到了他的定位,工作升职,结婚生子,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够了。

面对现实中,工作得意,有房有车,同时还有子女要养的压力,曾经的梦想变得虚无缥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弗兰克退缩了。

那么,弗兰克错了吗?我觉得他没错,他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年少时谈起梦想眼神明亮,似乎有着指点江山的豪气。可是我们都是普通的大多数,在婚姻生活中最终归于平凡甚至平庸,我们开始想要安定,开始慢慢将梦想遗忘。

再说爱波,她是清高的梦想者,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她听了房东太太的称赞,更加以为自己,以为自己的丈夫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特殊的。所以她不甘于平庸。面对别人羡慕的眼神,她感到无比兴奋。

有人觉得爱波太过自私,一个为真正享受生活而活的人错了吗?她热爱演出却屈居于乡村公社戏剧。周围全是格格不入的家庭主妇,没有人欣赏他,也没有人理解她,包括弗兰克。

所以,在我看来,爱波也没错,也许不切实际,可是至少她一直挣扎,一直努力想要改变,想要为了自己而活。在婚姻中,理想遭遇现实,常常是理想被现实所打败。似乎这才是常态。当理想遭到阻挠让人感到绝望时,爱波才走向了自取毁灭的道路。

我想,婚姻出现问题,绝对不是一方做错了什么。弗兰克和爱波的悲剧总结起来,根源便在于弗兰克在婚姻生活的磨砺中,早已屈服,与生活达成妥协。而爱波,却还和曾经一样,固守着自己的梦幻的理想。

03、关于女性独立的呐喊:爱波在家庭中自我价值的缺失导致她最终绝望地走向极端

妻子爱波在整部电影中,几乎不是在厨房做饭,就是在房间整理,就算偶尔去消遣,也是随手胡乱扎个马尾,穿着素面朝天的衣服,一副愁苦的面容。

但影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最深刻,我觉得那一幕的爱波是全片最美的。短暂的几秒,爱波去市中心参加面试,填写申请表,办理出国手续。那天,她穿着好看的裙子,头发整齐的挽在后面,耳朵上带着一对珍珠耳环,脸上画着淡淡的妆容,整个人看起了神采奕奕,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我觉得很多中年女性已经从爱波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围着孩子锅台转。再没了时间也没了心情打扮自己。人生步入三十,仿佛生命不再属于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褪去了属于自己的光辉。

在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仍旧是一个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影片中有一经典场景,弗兰克乘火车到市里去上班,清一色的男人戴着礼帽从车站出来赶去上班。上班的女性本就寥寥无几,更不必说一个妻子。

在我看来,爱波的自命不凡让她难以完成从怀揣梦想的女青年到中年妇女的转型。有梦想的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是悲哀的。失败的乡村演出,繁琐的家务,吵闹的孩子,乏味的家庭主妇让爱波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与其说她憧憬法国巴黎的浪漫情调,倒不如说她只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找寻缺失的存在价值。

可是,爱波没想到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找寻自我价值竟然如此艰难,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偌大的生活圈,除了疯子约翰,大家全都不看好他的计划,失败的结局不言而喻。

我想,爱波最后决定孤注一掷,选择自己堕胎,一定是以为是肚子里的孩子拖累了她寻找价值的步伐。其实,爱波错了,真正拖累她的是人性对改变的怯懦,更是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其实,如今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是一种畸形的存在。一方面要求女性回归家庭,承担妻子母亲的责任;另一方面却瞧不起家庭主妇,全职妈妈,觉得她们是没有用的存在,对于那些要求结婚有房的女性更是嗤之以鼻,觉得她们世俗拜金。可是女性的价值感何在?我想,这是女性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04、基于惠勒夫妇的悲剧故事,谈谈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几点现实意义

人到中年,家庭矛盾,工作阻滞接踵而至,似乎人人都有中年危机。可是仍旧有许多夫妻过成了我们羡慕的模样。正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家家都有争吵,有意见不统一,可有的夫妻大打出手,分道扬镳,有的夫妻相濡以沫,相伴终身。

我想,从这部现实主义影片《革命之路》,我们似乎也能看出些端倪,找到些答案。今天,我想基于这个悲剧的故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①夫妻之间需要有效的沟通

整部影片,弗兰克和爱波爆发了几次争吵,每次都是剑拔弩张,到了要动手的地步。其实每次争吵都是从沟通不畅开始的。

影片开始,面对弗兰克的好言好语安慰,停下车来的主动沟通,爱波始终置之不理,最终激怒弗兰克,两个人在快速路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有的人说爱波简直不可理喻嘛,弗兰克太可怜了,每次想和爱波沟通结果都是爱波情绪失控。

其实我想说,每个人都是到夫妻之间需要沟通,甚至觉得沟通是夫妻最好的交流方式。其实并非如此。

第一,只有有效的沟通才有意义。

在影片中,弗兰克多次提出沟通,但是爱波的回应大多数都是“让我静静,让我一个人待着。“所以,沟通是双向的,只有双方都有沟通的意愿,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在不恰当的时间点沟通,只能引发争吵。

第二,正确的沟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件

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沟通的一大要素就是感受。弗兰克每次都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急于解决问题。这样的沟通实属于费力不讨好。

沟通”的前提是“通”,在爱波有情绪的时候进行沟通,摆事实讲道理,都是无用功。我认为,只有先处理情绪,认可对方的情绪,在情绪得以舒缓的情况下,再去处理时间才是正确的沟通。

②脱口而出的话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影片后半段,弗兰克被疯子约翰激怒,于是对爱波大吼:

去你的吧,去你的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你不值得我费力气揍你,也不值得我浪费子弹把你毙了。你是个虚有其表的肤浅女人,你这么恨我干嘛待在我买的房子里?你为什么嫁给我,和我生儿育女?你还不如趁早把孩子拿掉,我老实和你说,我真希望你打掉孩子。

生气时候说的话真的太伤人。爱波无处可去,一个人在树林里奔跑。我忽然想起马苏和孔令辉的一段恋爱。在同居的日子里,两个人争吵马苏也曾被赶出家门,因为住的房子是孔令辉买的,所以,在这段感情里,当时的马苏似乎是没有底气的。

我想,有时候不是不爱,而是生气时脱口而出的话造成了太多的伤害。最后,爱波真的堕胎了,我们知道,美国的五十年代堕胎是不合法的,所以爱波自己在家堕胎导致殒命。

影片最后,得知爱波死讯的弗兰克在大街上狂奔,他会后悔当时冲动说出伤害的话吗?可是,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也再难收回。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再好的婚姻,再深的感情也抵挡不住语言这个利器。脱口而出的话常常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学会控制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口不择言,好好说话是婚姻生活的一门必修课。

③婚姻需要的不是一方的控制,而是彼此的成就

爱波和弗兰克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人的价值观渐行渐远。弗兰克觉得爱波处处控制,自以为是;爱波觉得弗兰克不理解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争吵,才导致爱波绝望之余的孤注一掷。

其实,我想说,如果弗兰克能看到爱波的梦想或者爱波能看到弗兰克的疲惫,最终都不会有悲剧的发生。所以,婚姻不是一方的控制,当对方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形式就走上极端。

在我看来,好的婚姻最大的意义,不是吃饭穿衣,不是生儿育女,不是谁单方面为谁付出多少而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就,我能看到你的疲惫与付出,你也能懂我在琐碎中仍旧想实现的梦想。

结语:

影片最后一幕很有意思,房东太太还在喋喋不休念叨着无聊的世俗。令人讽刺的是,她竟然和开头一样,赞美新搬来的夫妻才是最特殊的,而惠勒夫妇却成了奇怪的人。此刻,她的丈夫却默默关掉了助听器,关掉了婚姻里鸡毛蒜皮的声音。

我想,影片是想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是一天的事,而婚姻却是两个人的几十年,每个人的婚姻都会出现彼此的不认可,不赞同。每个家庭都是一地鸡毛,或许“听不见"也是婚姻里的一种智慧,这是我观影的最大感悟。